分享: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默讀,家長引導默讀中的思考很有必要!

閱讀對孩子有好處,老師都這麼說/要求,所以我讓孩子多讀!——家長說。

孩子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和他們閱讀的水平之間的關係是成正比例的,孩子讀的越多,他們就越擅長閱讀。而讀的越多的孩子對他們的認知能力的發展將起到關鍵作用。

不管用什麼標準、如何進行測試,如果你和孩子的任何一門任課老師進行交流,他們一定會告訴你:閱讀量多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比閱讀量少的孩子表現的更好,孩子不是標準化的產物,至於好在哪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一樣的表現,理解能力更強/表達能力更強/思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情感體驗/和世界相處能力/公眾演講能力/和陌生人溝通能力……

不同的孩子表現各不相同,不管孩子在哪個方面表現突出,家長總是欣慰的。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多次強調了大聲朗讀的重要性,但是當我拿著這個話題和孩子們進行交流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卻是:

大聲朗讀,傻不傻啊!就算我想大聲,在班級,只要你一大聲,就會被扣分!

你看,事實就是如此,我們知道大聲朗讀的重要性(孩子自己也知道),但是他們卻沒有太多的時間/精力大聲朗讀,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默讀”。在默讀的過程中認識更多的漢字,在默讀的過程中“悄悄”的建立理解和寫作的基本技能,在默讀的過程中建立屬於自己的體系化和結構化的能力。

實際上,默讀的能力更像是一種自我學習的能力,每次當孩子拿起書,不管是哪個領域,只要有一定時間的積累,他們在自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定會建立起信心。而一旦孩子信心被建立,當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時,他們就更願意以積極的方式去閱讀,讀更多的書,獲得更多的肯定……

分享: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默讀,家長引導默讀中的思考很有必要!

在默讀能力建設上,老師是最好的領路人。孩子們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在課堂上,在老師講解之前,都會有大量的時間指導孩子們默讀,每個老師也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而當孩子們在家進行閱讀時,家長總會各種“指手畫腳”,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

我也對孩子提各種要求,但實際上,在最初的幾年時間裡,我做了很多嘗試,也犯下很多錯誤(找機會和時間把我犯下的錯誤都整理出來,給更多的爸爸媽媽參考)。就像在教育孩子時我經常說的那句話一樣:“犯錯和無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錯了還不改,知道自己無知還不行動”。

像我,我一直在行動,因為行動和實踐,我才有更多的感悟和體會,把我專業的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用在和孩子一起的各種探索上。在默讀能力建設這件事情上,我也積累了一些引導孩子的技巧。

1.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默讀。

默讀還要抽出時間?讓孩子自己看書不就可以啦?

類似這樣的觀點還有很多,比如孩子進入二三年級有一定的識字量之後,家長就不再參與孩子的閱讀過程。

不管哪個學科的老師,在課堂上都會為孩子留出10-15分鐘的時間讓孩子來理解某個知識點,我曾經是一名高中的生物學老師,但是在課堂上我也會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或者獨立學習的時間。

高效、獨立的閱讀對孩子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很重要,但是我們得找到方法,讓孩子能夠高效起來。所以,建立默讀能力之前,孩子要掌握一定量的閱讀理解的策略,這樣在他們進行默讀時,他們才能把這些策略都用上。基於這個邏輯,所以我一直給很多家長建議,讓他們稍微引入一些閱讀理解的訓練,而不是單純的讓孩子‘獨立成長’。

因為我干預(引導)了孩子一定的理解策略,所以每週都儘量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進行默讀,半個小說左右的時間,一起讀一段文章,一篇英文,一段古文,然後默讀完成後一起討論,討論中用到各種策略的應用。

分享: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默讀,家長引導默讀中的思考很有必要!

2.允許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書/默讀後的討論更重要

如今的孩子壓力都很大,在學校老師會推薦很多的閱讀書目,所以很多孩子的閱讀是沿著老師推薦而展開的。因為家裡有很多藏書,所以和孩子進行默讀訓練時,我讓孩子隨便選擇她自己喜歡的書(當然我也會給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沒有什麼比吃著巧克力,喝著酸奶,拿著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來的更愉快了!”這是我女兒的原話。

在課堂上老師教學時,默讀完之後都有討論的過程,在家展開的默讀訓練也是如此。讀完之後,孩子要有分享,分享她的感受,分享她的獲得,分享她的疑惑,我參與進去一起討論。

雖然在上文中我建議留給孩子默讀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但是在我家,孩子基本上會選擇要1個小時左右進行讀,讀完再進行展示和討論。

比如最近孩子在讀的是沈石溪的《狼王夢》和《狼王洛波》,閱讀的過程都是孩子自己在默讀,但是討論的時候我們會很大聲,討論不一樣的狼有什麼樣的不同點,是什麼導致了不同,不同的作家有什麼樣不一樣的寫作風格……

而具體討論什麼樣的話題,家長只要進行引導,孩子只要有一定的配合度,他們都能給出超出我們預想的各種答案!

關於如何引導孩子分享,實際上要用到提問的策略,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詳細的建議!

3.默讀訓練進行時,允許放棄+慶祝獲得

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一定遇上過這樣的同學。

在一節課上,他們看起來坐在那裡,但是翻來覆去就是在看那一頁,他們的心思不在那裡,所以也就談不上會有什麼好的學習結果。

在我和孩子們進行的任何閱讀訓練中都是如此,一旦孩子感覺到某本書真的不是他們的菜,我會允許他們更換圖書繼續進行,我是一個脾氣火爆的人,我受不了孩子拿著一本書裝模作樣的在閱讀,10分鐘,15分鐘,半小時還在讀第一頁,這是令人崩潰的。

恰當的放棄是一回事,但是如果堅持下來,默讀+討論訓練獲得一定的成果,我就會有所獎勵,慶祝孩子的分享/獲得/進步,不管是美食還是孩子喜歡的各種小禮物,我們對孩子的閱讀越有激情,孩子就越能受到感染,這種分享就更容易激活孩子的熱情。

分享: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默讀,家長引導默讀中的思考很有必要!

在我家,現在到什麼程度了呢?就是孩子自己點名要什麼吃的,在什麼時間要和我一起愉快的讀書,在跟著我來單位幾次之後,對我單位樓下超市的小賣部的商品都能“門清”的階段。

我認為在這種狀態下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模型”,孩子習慣和我一起討論書,討論某些觀點,討論書中的、電視中的、老師講的或者各種生活中的困惑。

我感慨的不是她獲得了多少,而是孩子沒有排斥和我一起去嘗試,嘗試各種交流方式,嘗試我們一起的努力,這才更有價值。

關於閱讀策略、技能、方法、思考模型、邏輯順序,這些內容的學習我更多的是放在和孩子一起精讀她的語文課本中進行,或者一些特別有價值的文本中才會逐字逐句的拆解,大部分時候孩子的閱讀都是獨立進行的,我只強化分享和討論的部分。

當孩子分享的越多,討論的越多,他們就能把各種閱讀策略和閱讀技能熟練的應用和掌握。所以,時間很重要,多讀很重要。不管是大聲的朗讀還是默讀,還是任何閱讀策略的學習,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愛閱讀、享受閱讀、把閱讀當成生活一部分的人。

越是平常的小事情,堅持起來就越難,健身如此,閱讀也是如此,所以,親愛的朋友們,請和孩子一起堅持吧!


作者:路琰,是《生活是最好的教養》《要孩子愛上閱讀,家長該怎麼做》等暢銷書作者,國家科學育兒示範區策劃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