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拔“窮”根兒 各地正在努力中!

"聆聽三農,感悟中國"

點擊上方"三農中國"可以訂閱哦!

用教育拔“穷”根儿 各地正在努力中!

教育部本月9號發佈《關於做好2019年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工作的通知》,明確了繼續實施國家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和高校專項計劃,完善長效機制,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了讓貧困地區的孩子也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鄉村教育,在提升貧困地區教育質量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全國各地正根據自身實際、多措並舉進行教育扶貧,以實現拔掉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目的。

前不久,一場音樂會在長沙音樂廳舉行,長沙師範學院16級小學教育503班的蔣迎芳同學就參與其中。這名來自桑植縣農村的17歲姑娘不僅歌唱得好,鋼琴、美術也樣樣精通。不過就在兩年前,她還在為繼續讀書而發愁,母親常年患病,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就是依靠在外打工的父親。“當時很猶豫,就是自己很想讀高中,但是負擔會很大,因為過兩年我弟弟也要讀高中了,很幸運,碰上了這個政策,不僅圓了我的讀書夢,也學到了很多,我可能(原本)學不到的東西,像鋼琴啊、聲樂啊,也豐富了自己。”蔣迎芳對記者說。

蔣迎芳口中的“好政策”,指的是長沙師範學院開全國先河,試點實施的“縣級農村小學教師公費定向培養扶貧計劃”。2016年,長沙師範學院在國家級貧困縣桑植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應屆初中畢業生中選拔學生。這些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學費、住宿費、軍訓服裝費、教材費等全免,還可享受學校方面額外製定的一系列資助政策,畢業後,回鄉鎮以下農村小學任教。長沙師範學院預科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匡代軍介紹,“他們縣裡面每年是給每個貧困生4000元的補充,我們學校是2000,還有貧困補助500元,再加上我們系部一對一幫扶,我算了下,平均每個月有1000塊錢。”如今,貧困學生的生活費也基本得到保障。

用教育拔“穷”根儿 各地正在努力中!

“解決了當地挖窮根的問題,讓一個孩子讀書,實際就是精神脫貧,不僅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還改變了一個家族的命運,一個家庭,可以通過他,實現精神脫貧,這是很重要的。”長沙師範學院黨委書記李學全如此認為。扶貧計劃的學生大多來自偏遠鄉村,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在音樂、舞蹈、美術和普通話等方面更是存在不足,為此,學校有針對性地採取了多項學業幫扶舉措。近年來,長沙師範學院已招生培養農村教師公費定向師範生7200多人。

提高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優秀的老師是關鍵,而優秀教師“下不去、留不住”也是現實的難題。湖南改革創新鄉村教師培養補充機制,在破解鄉村教師師資緊缺難題上,走出了一條“公費定向師範生培養”的“湖南路徑”。截至去年底,湖南省共招收培養各類農村教師,公費定向師範生6.23萬人,其中已畢業2.27萬人,這些畢業生全部流向農村學校任教,成為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骨幹師資。

用教育拔“穷”根儿 各地正在努力中!

“八年過去了,我們還有9082名學生還在我們的基礎教育一線從教,所以,這個(教師)流失得是很少的。”作為全國最大規模的公費師範教育承擔院校,湖南第一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彭小奇認為,實踐表明,流向農村學校任教的師範生流失的很少。

廣西,作為我國西部少數民族省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後。2018年以來,廣西優先向深度貧困地區投放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資金等教育專項資金,劃撥各項學生資助資金4.09億元,資助20個深度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學生29萬人。

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羅城•深圳小學作為易地搬遷配套小學,在2017年和2018年獲得深圳幫扶的2590萬建設資金,2018年9月正式開學後,解決了2600搬遷戶貧困戶1080名學齡兒童小學階段的入學問題,覆蓋全縣137個村搬遷戶。學校校長蔡讛琳介紹,“先進發達地區把他們的資金引入,還有先進的辦學理念融到學校來,對我們幫助特別大,孩子受益更大。”

用教育拔“穷”根儿 各地正在努力中!

“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原則,統籌規劃,整合相關項目資金,集中財力解決學校基礎設施不足,校舍、圖書、實驗室、信息化設備短缺等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領域和薄弱環節。”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基教處處長羅索也想記者表示。

教育扶貧,不僅阻斷了貧困世代傳遞的DNA,也在眾多莘莘學子心中種下了感恩和回報的種子,畢業之後,回報家鄉、回饋社會,已經成為許多寒門學子的選擇。來自寧夏隆德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計的楊娜還記得,自己考上中央財經大學的那年,父親一人在外打工支持著她們姐弟三人上學,自己一年5400元的學費更加重了家裡的負擔。在家中一籌莫展之際,她申請了助學基金,第一年銀行就資助了她3000元的學費,第二年又資助了1000元。

“當時家裡經濟很緊張,壓力也很大,那時候學費都湊不齊,剛好是黃河銀行的助學金解了我們家燃眉之急,特別激動,也特別感恩。”楊娜告記者。

畢業後,她又參加了黃河銀行對貧困大學生的專項招聘,選擇回到家鄉發展。有不少人替她覺得可惜,可是她卻有自己的想法。她說,從學生時代到進入社會,她一直想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感恩家鄉。

用教育拔“穷”根儿 各地正在努力中!

隆德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在2011年就設立幫扶建檔立卡戶的助學基金,通過幫助當地的貧困學子上學成才, 阻斷貧窮代際傳遞。目前,銀行裡有不少員工,都是當年申請過助學金的學生。“目前,我們已經陸陸續續招聘了22名貧困大學生加入了我們農信社的隊伍,為我們這支隊伍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隆德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主任梁永興高興的告訴記者,這批青年員工進入農信社之後都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敬業愛崗,認真踏實,目前都已經成長為業務骨幹。

作為金融扶貧中的重要內容,教育扶貧已經為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成功實現了就學的願望。截止2018年末,寧夏各金融機構累計發放生源地助學貸款近30億元,40多萬名困難大學生藉助助學貸款實現了大學夢。

在貴州省德江縣荊角鄉杉樹村,杉樹幼兒園的老師正在教小班的孩子們使用橡皮泥。教室裡,桌椅、玩具架,以及必要的玩教具、圖書和樂器一應俱全,教室外,文化角、藝術牆、自然角、活動場所等也一應俱全。作為德江縣2014年興建的首批山村幼兒園,杉樹幼兒園在原有舊民房的基礎上改建而來,至今累計投入200多萬元。杉樹幼兒園園長冉芝玲介紹,近幾年幼兒園在環境設施設備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改變,比如說戶外添設懸浮地板,室內添設了地板膠,還添設了大型建構玩具,安裝了空調,活動室創建了多種區域活動。

近年來,德江縣不斷推進行政村幼兒園建設和農村幼兒園玩教具配備進度,並完成了該縣山村幼兒園提質升級工作,截至目前,具有辦學許可證的民辦幼兒園31所,實行了行政村全覆蓋。此外,德江還開展了農村貧困家庭幼兒精準摸底、建檔立卡工作,通過學前教育營養午餐、中央學前教育幼兒資助獎補資金、銅仁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兜底資助及學校減免等方式,保障了貧困家庭幼兒接受學前教育的權利。

用教育拔“穷”根儿 各地正在努力中!

“(學校)還是好,在衛生方面也好、學校玩具也多,小孩在裡面老師也教得細心、認真,我們這樣的家庭在裡面讀書我們也放心。”德江縣荊角鄉杉樹村村民羅來紅欣慰的告訴記者。

2018年,德江縣投入學前教育經費高達2377.7萬元。在完善設施設備的同時,德江縣還不斷致力於加強師資力量及辦園管理能力,通過集團化辦園,建立縣級優質幼兒園開辦分園、優質幼兒園對口幫扶薄弱幼兒園等模式,不斷補齊農村學前教育“短板”。進一步推進全縣鄉村學前教育快速健康發展。

舉全省之力發展教育,持續壓縮黨政機關行政經費的6%用於教育,五年來貴州省教育財政教育總投入3716.1億元,持續實施“4+2”教育突破工程、“9+3”義務教育及三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劃。

用教育拔“穷”根儿 各地正在努力中!

“貴州在全國率先啟動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餐改善計劃,率先為所有鄉村中小學配備校醫,率先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上學免除學雜費,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表示。

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最大的民生,貴州正在探索一條窮省辦大教育的圖強之路。2018年,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向貴州省反饋,所有縣(市、區)均達到國家規定的評估認定標準,成為西部第一批、全國第16個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整體通過國家認定的省份。

中國鄉村之聲

記者 | 晁向榮 、姜文婧、許大為、張兆福

湖南臺劉暢、寧夏臺魏斌廣西臺、貴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