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英暗黑宇宙?說的比拍的好

知乎有一道問答:

有哪些「本以為才開始,沒想到是巔峰」的例子?

回答則有:

奈特·沙馬蘭,1999年拍出了《第六感》震驚世界,而如今大家都在調侃“為什麼還有人給他投資拍電影???”

沙馬蘭何許人?

當年,他曾經憑藉《第六感》和《不死劫》獲封過“下一位希區柯克”的稱號,也是喜劇《精靈鼠小弟》的幕後編劇。

超英暗黑宇宙?說的比拍的好

但此後他的作品質量嚴重滑坡,讓他成了“爛片導演”中的佼佼者。

沙馬蘭的部部電影都是砍向好萊塢大公司的殺招:

《重返地球》來自索尼哥倫比亞,《最後的風之子》來自派拉蒙,《滅頂之災》來自二十世紀福克斯,《水中女妖》來自華納兄弟,《神秘村》則來自迪士尼。

除此之外,他還是環球影業出品的《電梯裡的惡魔》的編劇和監製,他成功完成了好萊塢大製片公司的六連殺,堪稱一大壯舉。

這不,沙馬蘭的新作又上了——《玻璃先生》,至於觀感和品質,則真是一言難盡。

超英暗黑宇宙?說的比拍的好

《玻璃先生》是沙馬蘭之前兩部作品《分裂》和《不死劫》的集體續集,將前作中的三位主角集合在了這一部裡,努力地想營造出一個“沙馬蘭超英宇宙”。

但單看兩部前作,其實是頗具深度的。

《不死劫》意在反超級英雄,塞繆爾·傑克遜飾演的伊利亞天生脆骨,曾經骨折94次,是個十足的“玻璃先生”,但他智商超高,性格偏執,十分沉溺於漫畫世界。

他深信這世界上有他這樣極端脆弱的人,必定有與他對立的極度強者,於是暗中策劃製造一連串事故,包括飛機失事、酒店大火、火車出軌來引出這個不死英雄去保護弱者。

最終“玻璃先生”的惡行遭揭發,被定罪判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超英暗黑宇宙?說的比拍的好

“玻璃先生”尋找的過程其實是個對抗的過程,一個普世意義上的壞人造就了一個能夠拯救更多人的英雄,善於惡、正與邪的對立在這個人物身上被打破。

我們不能像看漫威超英電影那樣去定義這部電影裡面的人物了,《不死劫》裡面所蘊含的顛倒錯位關係更復雜一些,一如電影鏡頭中多次出現過的反向鏡頭。

超英暗黑宇宙?說的比拍的好

《分裂》則把“自我認知”這個議題放在人格分裂的設定之上,一美飾演的凱文有23種人格,最後竟然分裂出一種“獸格”來,沙馬蘭的神棍屬性依然不改,塑造出了一個亦正亦邪的脆弱超級英雄形象,簡直是金剛狼的前身。

而《分裂》中對於邊緣人的關注也頗有暗黑系的風格,凱文一角小時候受到來自媽媽的傷害,是個弱者形象。

超英暗黑宇宙?說的比拍的好

他為了保護自己而演化出了眾多人格,而這其中的最強人格居然以傷害弱者作為最終目的,諷刺性不言而喻。

最後野獸人格沒有吃掉女主,恰恰也是從女主身上的傷疤發現了她的過去,女主角本身有著被性侵的陰暗童年,導致心裡變得陰鬱、但與此同時也變得強大;

她就像野獸人格本身,是破碎的,是普通人,但甚至比變異人格更強大,因此她戰勝了野獸人格,戰勝了超級英雄。

超英暗黑宇宙?說的比拍的好

所以沙馬蘭的這前兩部作品在本質上是反超級英雄的,用超級英雄的誕生來暗示超級英雄的危險和不可控。

但到了《玻璃先生》中,則好像放棄了自己一貫的主張,徹底將三個人物融合在一起,組成了超級英雄宇宙,一如漫威和DC現在所做的那樣。

塞繆爾·傑克遜在《復仇者聯盟》裡是創造、組織超級英雄的弗瑞局長,到了《玻璃先生》裡則立場完全轉換,變成了創造、組織超級英雄互相傷害的大反派,這種映射很難讓我相信導演不是故意為之的。

塑造一個超英暗黑宇宙成為了《玻璃先生》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劇作上的一切不合理都顯現出來了。

前作中玻璃先生的固執堅持到如今變成了中二,試圖令觀眾相信超級英雄真的存在,所以將他們變成了被迫害的形象,完全失去了角色原有的魅力。

超英暗黑宇宙?說的比拍的好

連一貫精彩的“沙馬蘭反轉”這次都不管用了,強行洗白玻璃先生的動機,生硬的安插想要消滅超級英雄的三葉草組織,這一切無不明示著沙馬蘭想要打造自己電影宇宙的野心,但當這個宇宙建立起來的時候,就是他這一類型電影失去意義的時候。

一美為了角色不斷地露肉,甚至拉來上一部的女主角給他安排了一段感情戲,但這個角色怎麼看怎麼不如上一部令人心生憐惜,竟然越看越有了面目可憎的味道。

超英暗黑宇宙?說的比拍的好

布魯斯·威利斯的戲份不斷被縮減,幾乎成了反派的陪襯人物,19年前的覺醒和如今的迷茫之間沒有一點聯繫,彷彿這個人物一瞬間橫跨了19年一樣,非常單薄。

前半段精神病院的戲份又太拖沓,以至於後面的高潮打鬥戲也後勁不足,很難讓我不產生“雷聲大雨點小”的想法。

作為觀眾我能理解導演急於證明自己的衝動,但硬搞自我崇拜、自我解讀的這一套還是要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