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佔位子》: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春晚小品《佔位子》: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今年春晚最受大家喜歡的節目,莫過於沈騰的小品《佔位子》。

網友們都對這個節目有著很深的喜愛~節目中,幾個家長為了給孩子搶座位明爭暗鬥,爭鬥過程中讓人捧腹大笑。同時,笑完了,又有著對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的深刻反思。

01 教育不能光指望學校和老師家長的陪伴也很重要一個“糊塗”的爸爸,在班裡幫兒子搶“最好”的座位。

可搶到最後才發現,自己走錯了班。

原來,他只記得給兒子搶最好的,卻根本忘了兒子上幾年級。最後,他反思道:“把什麼都給孩子搶到最好的了,孩子就能好了?”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學校和老師,家長的陪伴也很重要。

02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說起陪伴孩子,確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家長為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而在事業中投入太多的精力,回到家孩子都睡了,總是見不到孩子,感情都生了。沒有時間,怎麼陪呢?

確實,能騰出時間是陪伴的前提,但是時間少也有時間少的陪伴方式,因為高質量的陪伴不是靠時間砸出來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交流。

或許,在孩子3歲之前,親密的肢體接觸比較重要;但隨著孩子長大,家長與孩子精神上的交流更為重要。

只要父母都是努力認真生活的人,他們的生活態度自然會影響到孩子,這就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應該建立在尊重、平等、坦誠等態度的基礎上。有的家長雖然表面上看來付出很多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但因為對“陪伴”的目的思考得不夠清晰,對自身角色定位不明確,結果“陪伴”變成了“監管”,“家長”成了“管理員”,這樣的陪伴其實是有反作用的。

不少父母堅持隨意而輕鬆的心態:

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許多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03家長要記住這幾句話1.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無論父母事業上多麼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敗帶來的後果。把天才培養成庸才,是對家庭和人類文明的犯罪。把孩子教育成功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2.重新認識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

父性之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規律:孩子成長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中小學銜接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浪漫階段的結束和精確階段的開始;是由母愛為主向父愛為主的過渡期。這一時期,母性之愛應該適當減少,父性之愛應該適當增加。

03 給父母的建議

1)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住: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秀。

2)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範本”。身教重於言教。3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把孩子當人,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注意惜“言”如金。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瞭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律,經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4)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不少父母愛得糊塗,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愛是一門藝術,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愛要適度,溺愛的結果是傷害。

04 今天,孩子們比拼的也許是父母,而歸根結底,明天比的是自己。孩子的人生需要他們自己去走。日本寺廟有一句經典格言“孩子不會長成父母希望的樣子,只會長成父母自己的樣子”。從這個意義上說,家長最需要做的,是經營自己,完善自己,讓自己成為最好的父母與家長。最忌諱的是,什麼都急功近利,以為把什麼都搶到最好,孩子就好了。家長,要把勁兒使對地方,只有這樣,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憑真本事“佔”到適合他、屬於他的位子。有為,才有位;有位,不一定有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