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讀《二十四史》?

陽光在側我在路上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先去讀通史

找一本通史,白話的先讀一遍。

讓腦子裡有個大概的脈絡和結構。

因為《二十四史》不是一家之作,文風水平各不相同。先有個脈絡再去讀收穫會大。

因為現有了整體的感覺,也更容易跳出當時的侷限看問題。

儘可能的去讀原文,別一上來就讀白話版的。

本來是史書就是勝利者書寫的,對錯真假就必然存在很多了,再一開始就讀被別人再次解讀一遍的內容,就更沒意義了。

先去通讀一兩遍。

就當故事看,先通讀一兩遍。然後再挑有興趣的朝代或者內容細讀甚至研究。

做筆記找問題。

不要做讀書摘抄筆記,而要做問題筆記。

這段有什麼看不懂?有什麼疑問?把這些問題記下來,每天讀完後給這些問題找答案。

個人一點感覺。

現在通讀第三遍了。明顯感覺:

第一遍慢,因為古文水平的原因等等。有幾部一字一字啃的相當辛苦。

第二遍快,古文水平提高了內容也熟悉了,讀起來輕鬆多了。

第三遍慢,而且是更慢了。閱讀中發現的問題,反反覆覆的查各種資料查很多人的註解。倒也樂在其中。


文開石


個人認為;想要讀歷史!手頭起碼要有幾樣東西是常備的!地圖,辭源和中國文學大辭典,顏色不一的筆要有幾只!最後就是筆記了!我是一個業餘愛好者!讀史也有二十年了吧!想要加深,沒別的竅門!溫故知新是我的理解!以前總是讀自己感興趣的!不感興趣的就擱置一旁!這不是做學問的態度,只有掌握自己不了結的知識才是提高,還有就是要敢於切磋,敢於爭論,尤其是要有弄斧必到班門的精神,讓人窩囊一次,或是出醜一次,提高的更快。再就是日記或筆記,隨筆之類的,摘抄也算數!魯迅先生就有抄書的習慣!還有就是個人的堅持了!囉囉嗦嗦說了一通,最後想用清人傅山《霜紅龕雜集》裡的一段話為小文收筆;自後凡書無論古今,皆不經吾一目。然如此能記,時亦不過六七年耳。出三十則減五六,四十則減去八九,隨看隨忘,如隔世事矣。


斝淺


作為普通的歷史愛好者,有沒有相對簡單,卻又可靠,還可能產生一些額外收穫的讀《二十四史》的方法?我會推薦一種簡單實用的情景代入法

這個方法不是我本人的原創, 最早是宋代著名歷史學家呂祖謙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來了,他的建議原文是這樣的: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歷害,時而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這種讀史書的古老方法,重視的不是歷史的事實和對事實的記憶, 而是思考。 把自己放在歷史情景中,思索古人為何這麼選擇。


這裡用我最近在讀的南北朝時期南朝最後一個短命王朝(陳朝)的開國皇帝(陳武帝陳霸先)為例,做一個小小的說明。


生活在南朝梁武帝蕭衍時代的陳霸先,年輕時愛讀兵書,練習武藝,明達果斷,從軍隊基層做起,很快就成為了梁朝皇室子弟新喻侯幕府中的一個軍事參謀。當時南部的交州(今天廣東境內)發生叛亂,陳霸先帥三千精兵,迅速平定了叛亂。得知平叛經過的梁武帝深為歎服,甚至請畫工畫了他的肖像送到京城一觀。


升職後的陳霸先直接彙報給交州刺史楊膘,與時任定州刺史蕭勃(一位皇室宗親)的部隊會合,繼續南進,目標是叛軍在南部邊界的老巢(今越南境內)。 沒想到此時的蕭勃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一方面利用士兵們怕到南部邊境作戰的恐慌心理,私下裡籠絡他們為自己效命(將來可以全面控制南部的地盤),另一方面以此為藉口要求楊膘的部隊也暫時停止前進。楊膘犯了難,要求陳霸先給出對策。

讀到這裡,可以合上書想一想,如果自己處在當時的情景下,作為陳霸先該怎麼辦?答應蕭勃不但是抗命,甚至可能被蕭勃利用或犧牲,另一方面似乎又不能直接和蕭勃馬上對立。是不是可以表面上應付一下,同時向梁武帝稟明實際情況,率軍繼續南下,抓住一鼓作氣平叛的良機呢?想完這條或那條思路之後,打開書,看一看陳霸先當時到底是怎麼做的,也許會帶來其他思考。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情景代入法的例子。取決於你所感興趣的歷史情景的複雜度,所需思考的廣度與深度可能有機會拓展。如果你對陳霸先很感興趣,甚至可以把《陳書》中的《高祖本紀》當作一個長案例來做一個通盤的研究與思考。


你是否嘗試過這種方法,有什麼看法和心得可以交流一下?


一點研究


24史不是用來讀的,是用查閱的。要是像看小說一樣一頁一頁的看,浪費時間不說,很多地方無法讀的。不是說你沒有毅力或時間,定力不夠,就算讀了也沒有什麼意義。而是有什麼不懂或記不清去翻閱一下,以查閱為主。




如果是個人專業或對歷史情有獨鍾的,建議選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段,精研詳讀。
讀史書,
談歷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看歷史,學


做人;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

談處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論行功;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H學非子


我認識不少大學生,有一部分不喜歡歷史,一部分不喜歡地理,結果不知道朱元璋是何許人也,南京是哪個省的省會。從這點小事上可以看出,如果我們忽視了歷史,不熟悉地理,恐怕想擁有理想的工作都比較困難。

毛老人家一輩子喜歡看書,《二十四史》看了一輩子。裡面精彩的點評可謂偉人高識,讓人茅塞頓開。

在搖晃的公交車裡,寫下這段文字,算是對自己有個交代。《二十四史》裡的許多人物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希望在適當的時候,能和大家共同探討。若如是,則是我人生中的又一大樂事。


戲品聊齋


首先你的古文閱讀能力要有一定功底,再去選讀二十四史中的文言文篇章,才有真正的意義。當然,如果只是為了知道歷史的來龍去脈,你也可以看白話文翻譯,但你就錯過了古漢語最端莊典雅大氣的一面,也錯過了古漢語精彩絕倫的描寫、敘事和申論。

很多人以為,會用個“之乎者也焉矣哉”,就是會寫古文,其實差得遠了。網上有的是各種稀奇古怪的“偽列傳”,幾乎就是現代文裡頭塞了一堆狗屁不通的之乎者也,無出典、無韻律、無文法,遣詞用句也是直接從日常口語裡頭拿來就用,這樣的“古文”也只好拿去嚇唬文盲,換幾聲起鬨。

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對白、史論、詔書、疏表常常用典,即引經據典,而且用典往往三四個字就完成了。如果你對出典完全不清楚,讀原文想理解原意,就比較困難了,即使能看白話文翻譯,也很難感受那種味道。且不說廿四史,你去看看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交泰殿、乾清宮裡頭,康熙和乾隆時代的大量對聯,不論是談政治還是哲學,細讀之下,堂堂帝王、聖賢之氣如排山倒海,撲面而來(看不懂就老老實實購物拍照吧),而幾乎每一句都有五經的出典。你再對比一下現代領導老幹部的順口溜“詩詞”、口水“對聯”和爛大街標語,你會驚異一兩百年間,統治階級的文化水平可以墮落到什麼地步。

還有,在廿四史中,夾雜著大量的傳統禮制、軍政、文藝、曆法、農工等方面的專有名詞,是要有一定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的積累才能明白的。這些都是我們閱讀二十四史繞不開的障礙。

我的建議是,讀廿四史之前,先從清朝的歷史文獻入手。因為這個時期的文言文相比中古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唐宋時期的古文,更為通俗易懂。當然,如果連這個都不過關,那麼先秦的古文你就別想了。在清代的文獻中,我重點推薦康雍乾三代的諭旨詔書、奏摺御批,裡面有大量來自《尚書》、《論語》、《孟子》等經籍的出典。可以先大量閱讀,先熟悉這種表達模式和各種常用的出典。如果你功夫做足,定力夠猛,可以把你看到的出典直接查找五經原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甚至把五經有選擇地粗略先過一遍。因為廿四史中的所有政治倫理道德哲學的根本,都在儒家五經之中。五經不陌生,那麼對廿四史裡頭的複雜深邃的人情世故、綱紀倫常,就有了理解的入口。

再推薦一本書:明代張繼編的《夜航船》,這是一本幾百年前給青少年讀的文化啟蒙讀本。看了你能基本有個輪廓(順便知道自己原來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最後,選擇你比較瞭解的歷史人物,查到他們在二十四史中的相關紀傳,進行逐字逐句的精讀。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再閱讀別的篇章自然就能更為順暢了。

我想說,廿四史可以是打發時間的消遣讀物,也可以是終其一生去慢慢體驗的偉大的歷史文化旅程。中華民族的靈魂,就在廿四史中。所以你不必著急,也輪不到你著急,著急也沒用。

另外,關於什麼是出典,我隨便黏貼一個例子:

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讓位於宋王劉裕的禪位詔書(凡是標註有@的地方,@的前面幾個字皆有出典。看你能說得上幾個)

夫天造草昧,樹之司牧@,所以陶鈞三極@,統天施化@。故大道之行,選賢與能@,隆替無常期@,禪代非一族@,貫之百王,由來尚矣。晉道陵遲,仍世多故,爰暨元興,禍難既積,至三光貿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墮泯@,則我宣元之祚,永墜於地,顧瞻區域,翦焉已傾。相國宋王,天縱聖德,靈武秀世,一匡頹運@,再造區夏@。固以興滅繼絕,舟航淪溺矣。若夫仰在璇璣@,旁穆七政@,薄伐不庭@,開復疆宇。遂乃三俘偽主,開滌五都,雕顏卉服之鄉,龍荒朔漠之長,莫不回首朝陽,沐浴玄澤@。故四靈效瑞@,川嶽啟圖@,嘉祥雜遝@,休應炳著,玄象表革命@之期,華夷注樂推@之願。代德之符@,著乎幽顯,瞻烏爰止@,允集明哲,夫豈延康有歸,鹹熙告謝而已哉!昔火德既微@,魏祖底績@,黃運不競@,三後肆勤@。故天之歷數,實有攸在。朕雖庸闇,昧於大道,永鑑廢興,為日已久。念四代之高義,稽天人之至望,予其遜位別宮,歸禪於宋,一依唐虞、漢魏@故事。 \r


噴子都是玻璃心


《二十四史》是官方認定的二十四本正史書籍,給人瞭解歷史提供了基礎,也給歷史學者研究歷史創下便利條件。

雖然我不太贊成去讀完所有的二十四史,因為精力有限,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研究去滲透裡面的知識。大家都知道,讀史籍,是極其枯燥的,並且文言文沒有一定的文學知識作為後盾,是每看一句都需要翻譯又或者要翻資料去了解此段話是什麼意思。所以是一項複雜的事情,就更別說通讀二十四史了。而且,全信二十四史,又是不對的,裡面的錯點又需要其它史籍相映襯,所以是極其漫長的過程,如果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個人建議選擇自己喜歡的朝代,我基本是看明史或明實錄,和關於清朝的清史稿。而明朝以前的正史,我基本沒看,都是通過其它渠道來獲取,但並不是正史。

問了如何去讀《二十四史》,我覺得,不一定要以《史記》為開頭,要以自己對哪個朝代感興趣,這樣你才能有看下去的動力。現在有原文和翻譯本,我建議讀原文,鍛鍊自己文學知識的同時還可以不懂的去查查,可以學到知識點。有些人會選擇中國通史,瞭解中國的歷史,然後選擇感興趣的讀,其實最後還是要走回讀二十四史的路上。首先是一定要知道自己對哪個朝代感興趣,這樣才可以支撐你看下去的動力,如果你不喜歡秦漢的歷史,卻強迫自己從《史記》開始,到後面會越來越牴觸。

我因為看了《如懿傳》,買了《清史稿》,花了半年的時間大致瞭解了。這其實就是對某件事的興趣讓你有看下去的理由。當然還有就是《清史稿》修編的人離我們很近,讀起來沒有其它的史料那麼難,越早的讀起來越吃力,因為沒有一定的文學知識和歷史文化知識作為支撐,是很難吃透的。我不建議去看翻譯本,翻譯本雖然可以瞭解,但讀不出史書該有的那種味道。我讀《清史稿》和《明史》雖然不懂,但都是堅持看原文,不懂的我就記就多看幾遍,多問問人多查查資料。

全讀《二十四史》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也是歷史愛好者尋求征服的一座大山,但是我放棄了,因為太難了。你可以從興趣入手,選擇一個感興趣的朝代,然後讀,一定先讀原文。不知道從哪個朝代入手,可以先看《中國通史》。因為要想了解歷史,是必須要接觸正史書籍的,要讀正史,興趣就是你支撐下去的動力。


PL2414


一是去偽存真。因為當時的客觀歷史原因,正史中往往會有一些失真的情況。比如你在讀《續資治通鑑長編》(這是《宋史》非常關鍵的史料來源)讀到宋太宗時的瓦橋關之戰,裡面說宋太宗還沒到地方,就把親征瓦橋關的遼景宗打跑了,你會突然覺得太宗實在太牛了,簡直比他哥趙匡胤還厲害。但你如果對比著讀一下《遼史》裡的記載,你就會發現這裡面另有隱情,對比雙方的行動日期,從接到情報調兵開始,宋太宗的親征總是慢一拍,直到遼景宗帶人搶完了殺痛快了凱旋班師,宋太宗率領的親征軍才到了距離瓦橋關七百里的大名府,勝敗立現。所以讀二十四史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你讀的段落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環境,帶著辯證的眼光去讀,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分析思考:縱向上,可以進行情景重現,問問自己,在這種情況下,當時這個歷史人物為什麼做這樣的事情,史書上記載的相關條件能不能做成這件事,如果自己會怎麼做,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然後利用思維導圖或魚骨圖等思維輔助工具,把你認為有疑問的情況進行層層剖析;橫向上,再找到與這部史書相關的其他著作內容進行比對,看哪種更符合邏輯和正常人性,然後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真實的結論。帶著疑問去閱讀歷史,進行去偽存真,才能把歷史看得更清楚。

二是拾遺循跡。同樣也是因為客觀歷史原因,史官有時會有意無意地去忽略掉一些人或事,哪怕對當時的歷史進程有影響力。比如北宋末期,發生了以清君側為由發起的“苗劉兵變”,差點就改寫宋朝的歷史,不過發起者劉正彥和苗阜沒有當年趙匡胤的膽識、格局和手段,最後宋高宗趙構成功翻盤,重新登上皇帝寶座。裡面的主人公之一劉正彥雖功敗身死,但他的父親是北宋末年在邊境長期與西夏作戰的超級名將劉法,甚至連西夏王察哥都視其為“天生神將”,但因為劉正彥的反叛行為,被當時的史官埋沒在正史中了,要了解劉法的光輝偉績,只能順著線索去查找其他資料。所以,讀史時要練就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甚至有一點“八卦精神”,當讀到一個感興趣的人物或事件時,想想哪些人和事跟他們有關係,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提到了,在另外一個地方卻直接略去。也可以利用身份轉換,試想你是當時的史官,面臨當時的客觀條件,你會怎麼寫,試著從史官的角度去看這個人物和事件,然後跳出來回到現實,用自己的想法去做對照,得到自己相對客觀的判斷。

去偽存真和拾遺循跡兩個方法,可以指導我們在讀史的時候不至於片面或被別人帶跑偏,所以可以試著帶著這兩個視角有意識地去練習,應該會對自己學習歷史,尤其啃《二十四史》這樣的大部頭有很大幫助,並能提高辯證思維和邏輯思考能力。

大家若有興趣,可以讀一下樑啟超先生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對自己學史研史會有很好的啟發。學史研史治史的課題實在太大,我自己也在一直修煉的路上,希望能多與大家一起探討。



常省身


我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對於前人寫的史書尤其喜歡,特別是裡面有趣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還有自己總結出來的歷史教訓。我目前在讀的二十四史有司馬遷的《史記》,陳壽的《三國志》,現在把我自己的一些讀書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先推薦一本書叫《讀史入門》,作者是許凌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非常適合新手入門讀歷史書籍,這本實體書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全新的了,只能在網上找到二手的。


《讀史入門》上篇為“談史籍”,中篇“談史學”,下篇“談校讀”。上篇講述了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史籍,將其分門別類,敘述背景,也評價了其學術價值。中篇主講史學的方法論和史家的世界觀,從古至今,品評了中國史學思想和史學方法的流變。下篇主要是教授讀史(主要是古代史籍)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


我看完之後真的受益很多,接著你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去讀二十四史了,當然在這裡我還要說的是:


1、除了看文言文的二十四史之外,還要結合白話文的二十四史,這是對古文基礎薄弱的小夥伴說的。


2、對於一些比較好的篇章能夠背誦下來,記得那時候上小學的時候就背過《史記》中的《陳涉世家》


3、對於一些相似的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可以對比閱讀,之後還可以自己試著做一張歷代帝王年代表,將相應比較重要的事或者人記錄下來。


4、現在網上有很多這類或那類的歷史問題,可以有意識的收集一些,然後帶著這些問題去讀,相信你一定會獲益匪淺的。


5、因為歷史中有很多的迷霧,如果能夠將自己幻想成一個偵探,通過一些邏輯推理,找尋事情的真相,也會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以上是自己個人的一些建議,如果有什麼更好地讀史方法,歡迎在線交流,總之讀史的方法千變萬化,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會是有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