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銀行行長王炯: 銀行未來將成為具有銀行功能的科技公司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萬軍偉 周世龍 李震 文 吳國強 攝影

中原银行行长王炯: 银行未来将成为具有银行功能的科技公司

10月14日,鄭州大學第三屆秋實資本論壇暨河南省首屆產業金融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鄭州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以“新時期、新機遇、新模式、新金融”為主題,邀約省內外知名金融專家和資本市場專家,共同探討科技-產業金融發展問題,為河南產業金融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獻計獻策

當日上午,中原銀行行長王炯發表了《金融業發展趨勢與創新》的主旨演講,分析了變革中的金融市場形勢,並以中原銀行的金融實踐出發,對未來的金融業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炯認為銀行未來的改革重點,應該落實在輕資產、低成本運營、資源應該更加集約化應用,並且要積極擁抱年輕一代,加強金融科技產品推廣和普惠金融的發展,銀行未來將成為具有銀行功能的科技公司。

對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王炯從短、中、長期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對於最為迫切的短期環境,他圍繞釋經濟進入新常態、金融市場化的影響和金融監管雙重性的壓力進行了闡釋。

他認為:

第一,經濟進入新常態。

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主要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動力弱化,內部約束增強,由高速增長調整為中高速增長,經濟金融轉向深層次變革。

一是發展模式的變革,經濟結構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發展方式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化發展轉型,發展動力從要素增長轉向創新驅動,傳統的採用標準化、大批量、低成本盈利的模式面臨淘汰,而提供差異化、個性化、創新性產品和服務的模式將成為主流。這就要求金融業下沉服務,轉變傳統“壘大戶”的思路,做好多樣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更多地支持小企業、小項目、創業企業而非傳統制造業。

二是增長動力的變革。消費已經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存量的優化取代增量擴張,經濟發展質量在提升。這就要求金融業從同質競爭走向差異化競爭、從“坐商”轉為“行商”、從單一服務功能轉向綜合服務功能。

第二,金融市場化的影響。

一是參與主體多樣化。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市場準入不斷地放開,金融業的門檻不斷降低,基金、保險、信託、互聯網金融公司等經營實體不斷湧入,豐富了傳統的資金供需主體,尤其是互聯網金融企業,對於傳統金融機構衝擊較大。

二是可交易資產進一步豐富。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髮展,在傳統的股權、債權基礎上,大量新的金融衍生產品浮出水面,國家在產權制度上推進改革,也使農村“三權”流轉成為現實,資產流動性增強,持續豐富了金融資產市場。

三是價格體系進一步市場化。利率、匯率的市場化對金融業產生巨大影響,銀行的淨息差最近幾年在不斷地縮小,利率波動加劇,甚至出現倒掛風險,可以說,商業銀行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尋找新的、穩定的利潤增長點已成當務之急。

第三,金融監管雙重性的壓力。

一是對傳統金融企業的嚴監管。近年來,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企業受到了日益嚴格的監管。尤其是2016年以來,監管部門把防控金融風險和抑制資產泡沫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掀起了新一輪監管風暴。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對進一步推動經濟脫虛向實,推進金融普惠,金融迴歸本源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非持牌金融參與主體面臨的監管環境相對寬鬆。近年來,大量社會機構通過私募、控股金融實體等手段參與金融市場,出於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金融服務方面的考慮,一些互聯網金融公司獲得了政府的支持。同時因為個別領域監管邊界相對模糊,客觀上也給此類企業創造了相對較為寬鬆的發展環境,在監管的灰色地帶迅速發展起來,對傳統金融行業形成了很大沖擊。

從中長期環境來看,產業結構和技術革命將帶來經濟和金融的深刻變化。

人口結構的老齡化、新生代加入消費群體,將會改變現有的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這都需要金融業做出相應調整

對於中期環境,王炯判斷認為:

第一,行業格局發生顯著變化。隨著大量傳統企業陷入困境,旨在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要素配置,提升經濟增長能力的供給側改革應運而生。新一輪產業分工進程加劇,創新型產業如雨後春筍,從資金、市場、人才等各個方面形成對傳統產業結構的顛覆態勢。金融業也是變革的前沿陣地,競爭日益白熱化,國內僅銀行業法人機構超過4000家,各類金融機構超過2萬家,同質化競爭嚴重。新興金融科技企業跨界進入支付結算領域並從事實質性的存貸款業務,撬動客戶關係,目前互聯網金融的市場滲透率已接近40%,存款搬家至互聯網金融公司金額超過2萬億元,網絡貸款交易規模超過1萬億元。為應對競爭,獲得新的利潤增長點,各家商業銀行紛紛轉向綜合化經營,憑藉多元化產品和服務重塑市場競爭力。

第二,新技術帶來重大機遇與挑戰。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快速發展,推動金融科技公司迅速崛起。銀行業需要儘快吸收、應用並提升科技轉化能力和經營效率。如藉助大數據分析,更加精準判斷客戶需求,提高銷售服務效率,深挖客戶價值;利用雲計算提供更加低成本、高效率的財務和運營支持等。同時,新技術應用也帶來數據風險和系統安全等問題,商業銀行亟須提高對數據的整合、挖掘和管理能力,不斷夯實IT基礎,嚴防洩密風險,確保信息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長期環境則主要是人口結構的老齡化、新生代加入消費群體,將會改變現有的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

一是人口老齡化加速,帶來對消費品和服務的新需求。首先是養老金融,即圍繞居民養老資產儲備開展的金融服務;其次老年服務金融,即針對老年人消費、投資開展的特殊金融服務;最後是養老產業金融,即支持養老、健康、醫療老年相關產業的投融資金融支持服務。這些方面,都是潛力巨大的市場和金融發展方向。

二是年輕一代的消費習慣和方式將成為社會的主流。中國現有11億移動互聯網用戶,年輕的90後甚至00後更是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具有個性強、自我認知度高、購買行為網絡化、注重體驗、追求時尚、消費行為和習慣更為多元化和分散化等特點,也給企業傳統的生產銷售方式帶來了新挑戰。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高度分散,客戶行為分化和忠誠度下降倒逼各家銀行拿出差異化的客戶定位和營銷服務方案。只有找到客戶“痛點”,用創新的產品和服務解決“痛點”,才能留住客戶,實現可持續發展。王炯認為,銀行未來將發展為具有銀行功能的科技公司。

就銀行金融創新問題,王炯提出三條原則

一是打破傳統金融服務的模式,構建“客戶+場景”的服務。

二是樹立互聯網思維,依靠金融科技實現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標準化,標準化的問題極致化。

三是堅持合規穩健的原則。

王炯認為銀行要從模式、技術和產品三大方面著手,尋求創新突破。

在轉變發展模式方面:

一是輕資本發展。作為經營風險的特殊企業,資本是銀行最寶貴的資源,由於嚴格的監管約束,銀行必須轉變高資本消耗的業務擴張模式,積極拓展“輕資本”業務。經營目標不能僅關注賬面盈利,更重要的是關注風險資本調整後的淨利潤。商業銀行需要建立以RAROC為目標的績效評價體系,積極發展投行、理財等中間業務,通過資產轉讓及證券化等途徑,加大風險出表,積極構建銀行、基金、信託等多方合作模式,共擔風險。

二是低成本運營。隨著交易電子化程度的提高,部分商業銀行離櫃率達到90%以上,傳統物理網點在交易金額和業務量佔比大幅下降,而這些物理網點佔用大量非生息資產,且運營成本高企,因此,傳統網點的收縮和轉型迫在眉睫,未來網點要向智能化、體驗化、社區化轉型,走輕資產道路。同時,在技術支撐增強的背景下,客戶服務流程進一步簡化,客戶營銷模式由原來的漫天撒網的業務費用投入,轉向依靠精準營銷和線上渠道的獲客,降低獲客成本。此外,商業也要積極搶抓低成本資金來源,重點是做好居民的結算型服務,提升客戶的忠誠度,增強客戶黏性,來獲取更多客戶沉澱的低成本資金。

三是資金應用集約化。當前,由於缺乏優質金融資產,銀行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實體經濟的有效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形成大量金融風險,主要原因是有效客戶發現能力不足。商業銀行應積極跟進政策導向,提升服務能力,通過產品服務的創新,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有效對接實體經濟領域的資金需求方,避免資金在體系外空轉。此外,要建立完善的市場價格傳導機制,完善商業銀行內外部定價模型,增強價格機制的引導作用。

現代金融就是科技,商業銀行應積極向互聯網化、數據化轉型

在發展金融科技方面:王炯提出,當前,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日新月異,大數據分析已得到廣泛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深度學習等數據技術也已經投入使用,智能投顧、移動支付、在線客服等依託金融科技的產品服務不斷擴展,可以說,現代金融就是科技。商業銀行應積極向互聯網化、數據化轉型,力爭實現彎道超車。

一是加快業務線上化。線上化已經成為業務的基本要求、基本配置。線上化不是簡單的線下業務的簡單照搬照抄,而是要以客戶為中心,推進產品服務的持續迭代更新。業務及管理的線上化,可有效提升管理能力,提高業務效率,降低業務成本,改善客戶體驗,做到足不出戶隨時隨地辦理銀行業務。商業銀行要抓住歷史機遇,從制度機制、產品、人才等多方面創造條件,推進線上化進程,構建線上的資金、渠道、風控、平臺、技術、數據和智力平臺,打造場景、營銷、產品、服務、風控和定價功能為一體的線上業務體系,優化客戶旅程,改善客戶體驗,增強金融的易得性。

二是提升大數據的應用能力。金融科技的核心是數據,各項科技的應用主要圍繞數據加工分析處理能力展開,數據成為未來銀行的重要資產,數據加工處理能力成為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要推進大數據處理能力由結構性數據延伸到非結構性數據,由簡單的數據挖掘擴展到深度學習、神經網絡計算等,提高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在大數據獲取上,銀行單靠自身力量獲取客戶信息較為困難,必須樹立共享思維,廣泛建立信息渠道,與外部數據公司、互聯網企業、政府機構等建立合作關係,積極打通數據獲取渠道。

三是豐富金融科技服務場景。要推進建立“場景+渠道+平臺”的線上生態體系,找到金融需求的痛點,形成解決方案,實現儘快迅速推廣。以中原銀行為例,我們通過線上的直銷銀行,推出了線上信貸產品永續貸,找到了市場痛點,迅速獲得了市場認可,短時間內實現信貸業務的快速發展。要抓住客戶需求痛點,有針對性地研發線上化產品。

對於推進產品創新方面,王炯認為應通過日常經營管理、資源配置和考核機制的引導,改變傳統銀行“以我為主”的思維方式,真正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和運作機制,圍繞投資銀行、交易銀行、消費金融、普惠金融四個方面,大力推進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創新,探索轉型發展新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