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漢高祖長子長孫,劉襄為何無緣帝位?

呂噱浚


劉襄作為漢高祖劉邦的長孫,在蕩平諸呂后,本應該是帝位不二人選。但政治鬥爭很殘酷,劉襄雖然擁有法統的優勢、戰功的優勢,卻沒有取得朝臣們的支持,皇位出人意料地落到代王劉恆的頭上。箇中原因複雜,甚至不排除有見不得人的交易。

劉襄繼承大統的優勢

1.法統優勢

誅滅諸呂后,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金燦燦的皇冠,必然屬於劉襄,包括他自己。劉襄有一個別人無法具備的先天優勢,他是高祖長孫。

按照古代皇位繼承法,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當嫡系一脈漢惠帝劉盈的兒子們,都死光了後,高祖嫡系斷了,只能從庶系選擇。一般情況下,以立長為先,按照這個規則,非劉襄莫屬。

劉恆、劉長兄弟,與劉襄相比,都是庶系,輩分不一樣,那麼誰更具有優先權呢?劉襄!因為繼承法裡還有一條:兄弟不相入廟!意思是說,一個輩分兄弟倆做皇帝,將來只能有一個可以入太廟,所以一般情況下,要避免一個輩分裡面兩個皇帝出現。

劉恆、劉長與漢惠帝劉盈是兄弟,正常情況下,必須從侄子輩挑選一人,過繼給劉盈為子,承續嫡系繼承大統。那麼劉襄不是跟少帝同輩嗎?少帝被廢黜了,根本不被承認帝位。

所以,從法統上講,劉襄的優勢是先天的。

2.戰功優勢

歷史把蕩平諸呂的首功,記在了陳平周勃頭上,其實劉襄才是首功。呂后去世後,是劉襄點燃了剪出諸呂的第一把火,這才有了呂產授灌嬰兵權,讓他攻打劉襄,灌嬰拿到兵權後就跟呂產翻臉,造成劉襄、灌嬰、呂產呂祿三股軍事力量的抗衡。

如果沒有劉襄的第一把火,灌嬰得不到兵權,陳平周勃再大的能耐,也不敢策動政變。有了兩股對抗呂家的軍事力量後,劉襄的弟弟劉章,又誅殺了呂產,助周勃奪了南軍軍權。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劉襄不但是“革命的火種”,更是蕩平諸呂的最重要的執行人,他理所當然地是第一功臣。

3.家族優勢

劉襄兄弟八人,除了在平定諸呂中,主要謀劃人和參與者劉章外,還有一個弟弟劉興居,此人也是這次政變的主要內應。

劉襄的父親劉肥,是劉邦的庶長子,劉邦打天下期間,劉肥是劉邦唯一成年的兒子。因為這個優勢,劉肥早早地被劉邦封為齊王,得了全國最大最富庶的一塊地。早年,曹參在齊國做國相,為劉肥父子治理齊國,及培養後代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礎。

其實,劉家兄弟能率先造反,除了膽量外,能力不是一般的強。首先劉襄作為諸侯王,是沒有兵權的,他能順利奪過兵權就不簡單。劉章和劉興居,在呂后的眼皮底下蟄伏多年,悄悄為大哥造反做準備,這能力,讓陳平周勃都害怕!

劉襄意外落選的原因

劉襄有這麼多優勢條件,為什麼卻落選了呢?原來除了這些優勢,他還有幾個劣勢。

1.過於強悍不好控制

劉家兄弟能力太強,本來是好事,但反過來卻讓陳平周勃們擔憂:這麼強勢的人,要是做了皇帝,我們可咋活?

朝政從來都是強者的天下,皇帝太強,大臣只有趴在地上聽命的份。

如果劉襄做皇帝,蕩平諸呂的首功,一定是他兄弟三人的。反過來假如立了一個不相關的人做皇帝呢?無疑,大臣們功勞佔了,大權也得了。

這個選擇題對陳平他們來說不難選擇。

2.外戚太強

劉襄不但自己強,他還有個強勢的外戚駟鈞,史書說,駟鈞此人專橫殘暴,也是個厲害角色。關鍵劉襄對他這個舅父非常信任和倚重。

史書上沒有駟鈞的具體事例,我估計所謂專橫殘暴不是關鍵,關鍵的是劉襄對駟鈞的信任和倚重。試想一下,假如劉襄登基,未來的相位會是誰的?非駟鈞莫屬,陳平周勃能心甘嗎?

3.朝中無內應

誅滅諸呂的時候,老功臣們大多不在世了,尤其是曾經在齊國為相的曹參不在了,劉襄在朝中沒有內應,沒有人替他說話。劉襄,就像一個漂流在外的苦孩子,家裡沒人疼,朝中的利益鏈,沒有劉襄這一環。

非但如此,為了順利拿到兵權後除掉諸呂,劉襄還欺騙了宗室,琅琊王劉澤,將他軟禁,並奪了琅琊國的兵權。

這讓劉澤很不爽,劉澤是當時劉家資格最老的宗室,跟劉邦是兄弟輩。雖說血緣關係遠了點,但在擁立這件事上,正因為沒他份,所以他說話的分量才更重。劉澤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劉襄的,本來就沒內援,還得罪了少數可以為他說話的人,劉襄落選不奇怪。

劉恆即位的疑點

不過,我個人始終認為,劉恆成為幸運者,絕不是一覺醒來,突然被大元寶砸中,箇中肯定有交易,甚至有陰謀。提出兩個疑點,權當拋磚引玉。

1.為什麼要誅殺少帝兄弟

按理來說,誅滅呂氏,不應該禍及漢惠帝的子孫。說漢惠帝的兒子們都是呂氏後人,完全靠不住。不殺少帝,陳平們正好順勢接過呂后的班,輔佐少帝。要說好控制,年幼的少帝要比成年的劉恆好控制得多。

所以,誅殺少帝兄弟很弔詭,不合情理。唯一的解釋就是,陳平他們以少帝兄弟不是惠帝血脈,來誘惑劉襄動手。只有這樣,革命成功,帝位空缺,才具有對劉襄的吸引力。所以,犧牲少帝,就是陳平放出來的誘餌。

2.周勃要單獨彙報會什麼

那麼為什麼最後人選為什麼是劉恆?我覺得從一開始,陳平就耍了陰謀,騙了劉襄。他空出皇位,不是為了劉襄,而是劉恆,他們應該在造反前,就跟劉恆或劉恆的代表有過接觸,這事早就內定了,劉襄只是利用的工具。

有個證據,劉恆進京當天,周勃就要求單獨見面,被劉恆拒絕了,連印璽也沒有接受。我覺得,這裡面大有文章,很可能當時與陳平周勃達成協議的,是薄昭,現在周勃需要劉恆當面做出某些承諾,所以要單獨見面。

劉恆一不接受印璽,二拒絕見面,等於在告訴陳平周勃:我跟你們沒任何交易,如果你們想反悔還來得及,印璽在你們手上,你們可以試一試!

這段簡單故事,實際上顯示出劉恆高超的政治手腕,他不想在別人的要挾下當皇帝,所以必須洗白。他選擇時機也非常恰當,陳平周勃已經騎虎難下,不得不就範!

鄭重說明,關於這兩個疑點及推斷,純屬個人的分析,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供大家討論。

綜上所述,劉襄不能即位,原因很複雜,除了個人因素外,還有各派勢力的角逐,還包括一些至今說不清的因素摻雜其中。


尋根拜祖


劉襄是齊王劉肥的長子,齊王劉肥去世後,劉襄就繼齊王位。而劉肥雖然不是劉邦的嫡子,因為他的年齡比劉盈大,所以劉肥就是劉邦的庶長子,如此劉襄則就是劉邦的長孫了。

劉邦駕崩後,太子劉盈登基為帝,是為漢惠帝,呂雉被尊為太后掌握大權。呂雉掌權,劉盈就毫無權利,後劉盈憂鬱成疾,英年早逝。漢惠帝劉盈駕崩後,呂雉又先後立了兩個少帝,繼續掌握著朝政大權。

因為呂雉為了呂家的地位和利益,於是就在她掌權的時候,大封呂家人的同時,又大力打壓劉氏宗親、諸王、大臣。因為呂雉手段凌厲,當時眾人是敢怒不敢言。直到呂雉後世後,諸呂氏準備作亂。

於是劉襄舉兵在外,他的弟弟劉章在內和陳平、周勃等人一起,最終在內外共同的努力下,終於除去諸呂勢力,大漢朝權利又得以回到劉姓皇族手中。

諸呂氏被除之後,大臣又開始選立新君,此時劉襄本覺得他在除諸呂之事上有功,是出了很大力的,因為他是舉兵的。皇位也該是他的,但是最後陳平、周勃等大臣在商議後,卻擁立了代王劉恆為帝。劉恆繼位後,是為漢文帝,齊王劉襄無緣帝位,只得罷兵歸國立,沒多久劉襄就去世了,他去世後,諡號為哀王。

劉襄在除諸呂之事上有功,他作為劉邦的長孫,為何無緣帝位呢?

首先,劉襄雖然是劉邦的長孫,但是他的父親劉肥只是劉邦的庶長子,而非嫡長子,所以在劉肥生前,他的地位就不如劉邦嫡子劉盈的地位。劉邦駕崩後,登基為帝的是劉盈而不是劉肥。

劉肥生前就沒有繼承劉邦的皇位,天下本是劉邦打下的天下。故而在除去諸呂后,大臣在選立新君的時候,覺得天下是劉邦打下的,就應該是劉邦之子繼承,而不是劉邦之孫繼承,因為自來都是父業之繼。

當時劉肥已經去世,而劉恆是當時劉邦還在世兒子中年齡最大的。劉邦嫡子劉盈也已經不在,沒有嫡子的情況,則立長,故而陳平、周勃選定了代王劉恆。

其次,劉襄雖然除諸呂有功、又是劉邦的長孫,但是他有一個舅舅,為人兇殘。大臣們覺得若選立劉襄為帝,以後他那個兇殘的舅舅可能就會得到重用而亂權專政。大漢朝剛剛經歷了呂氏專權的局面,若再選立劉襄為帝,可能就是又再次扶植出來一個呂氏集團勢力。這是大臣們不願看到的。


最後,而代王劉恆則不同,他雖然在除諸呂之事上不如劉襄,但是他名聲好。同時他的母親薄氏性格溫良,不似呂雉那樣,再則薄氏只有一個親弟弟,大臣們覺得若立劉恆為帝,他的母親薄氏雖然為太后,但也不會出現像呂氏集團勢力的事情。所以劉襄雖然是劉邦的長孫,但卻無緣帝位。繼承皇位的則是漢文帝劉恆。


中孚鑑


主要問題還是出在琅琊國琅琊王劉澤身上。

雖然說劉襄作為漢高祖長孫,無論是家族地位,還是剷平呂氏集團的功勞,齊王劉襄都是皇位繼承人選的第一號人物。

但問題就出在在呂雉去世之後,劉章傳訊給帶兵在外劉襄,命其帶兵入京,裡應外合。於是劉襄就指示弟弟劉章在京城聯絡對呂氏專權不滿的朝臣,充當內應。劉襄則在接到劉章密報之後,便開始籌集兵馬打算起兵響應謀奪皇位,只是他哥心僅憑齊國的兵馬,有些冒險。於是設計誘勸琅琊王劉澤到齊都臨淄,然後將其軟禁,控制劉澤和琅琊國兵力,一同發兵西進。

劉澤吃了這麼大一個悶虧,當然心裡很不舒服,於是就忌恨上了齊王劉襄,自然不會讓劉襄這麼順利的繼位。於是他就說:“劉襄的舅父駟鈞,為人殘暴,凌虐百姓,為官不仁。如果劉襄繼位之後,那麼他的外族很可能就會發展成為另一個呂氏家族。”

受呂氏家族壓迫這麼久的大臣聽此一說人人忌憚,擔心劉襄繼位後對開國功臣繼續採取高壓政策,故直接將劉襄排除在了帝位人選之外。選擇了擁戴外戚勢力單薄、性情敦厚好靜的代王劉恆為帝,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知書小二


縱觀誅呂到漢文帝即位的整個過程,齊王劉襄就是臭棋簍子,步步錯,滿盤皆輸。呂后死後,長安城內有弟弟劉章為內應,率先起兵,而後得到大將灌嬰的支持,天時地利具備,卻使人欺騙了劉氏長者劉澤,併吞了人家的琅琊國。(據說是為了報仇,劉澤作為呂后的侄女婿在呂后專政時期搶了齊王劉襄一城)這時雙方仇恨加深。工於心計的劉澤跟劉襄說:這皇位就應該是你的,我是為數不多的劉氏族老,說話有一定的分量,你應該讓我回到長安城裡去。自滿得意的劉襄被忽悠得不知道天南地北,立馬把老者護送到長安。結果劉澤在定繼承人的時候就說了幾句話,四兩撥千斤就把劉襄唾手可得的皇位給弄沒了。尊老敬老是美德要謹記在心,不尊老的代價太慘重了。

再來說劉襄自身的問題。司馬貞《史記索隱》:哀王嗣立,其力不量。劉襄的所作所為凸顯出一個致命缺點:政治智慧太低。以為皇位之爭是過家家遊戲。等著人家來通知你作皇帝,這太不可思議了。

題外話如果是劉襄當皇帝,就沒有後來的“文景之治”和漢武帝了,我們的民族稱謂可能就不是“漢族”了。


187211355


首先,他這個長子長孫並不是嫡長子,而是庶長子。



劉襄的爹劉肥是高祖劉邦和他的情婦曹氏生的,雖然掛著長子的名聲,卻沒有長子的地位。當初呂后也曾經想過動劉肥,不過有惠帝,也就是真正的嫡長子,法定繼承人劉盈幫忙,再加上劉肥把封地分給了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一部分才得活命。

劉襄作為王太子繼承了劉肥的齊王位置,後來誅滅諸呂的時候,他和他的弟弟劉章也都是立了功的,劉章還因為這個由朱虛侯升為了城陽王。



諸呂之亂平定之後,大臣們曾經也確實想過選擇劉襄作為候選人,劉章,還有劉襄的舅舅駟鈞等人也都是他的堅強後盾。

可問題是當時剛剛誅滅諸呂之亂,被外戚給搞怕了,所以大臣們就想選擇一個外戚不那麼強,名聲也好一些的。劉襄這個舅舅駟鈞名聲就不太好,被說成是為人兇殘暴戾。相反,代王劉恆的母親薄姬為人卻忠厚老實。



這麼一對比,就高下立判了。再加上劉恆那可是劉邦的親兒子,怎麼著也比孫子要近一層,而且劉恆的勢力也沒有劉襄、劉章兄弟那麼強,裙帶關係那麼多,大臣們的位置也容易保住。

所以,最後還是選擇了最優解劉恆,而不是齊王劉襄。


水一白


劉襄是劉邦的長孫,劉肥的長子,當年執政的呂后駕崩,呂氏後人企圖篡位。劉肥的次子劉璋、丞相陳平、太尉周勃一起伐呂,加上劉襄的出兵相助,最後平息了叛亂。在平息呂氏風波中,陳襄做的貢獻也是相當大的,但是最後是什麼都沒做的代王劉恆做了皇帝,而不是功勞巨大的劉襄。

我認為主要由以下幾點原因:

一:大臣們認為齊王的勢力太大了,又掌握著全國最為富裕的齊地,而當時發動政變的大臣多是劉邦的功臣,所以齊王當皇帝會立刻把他們這班功臣擠到一邊。代王劉恆當時的封地無論經濟還是軍事都是不好的,代王當皇帝必定有求於他們這些舊臣,有利於保住他們現有的地位,更甚至在仕途上更進一步。

二:劉恆的母親家這邊沒什麼勢力,,而劉襄那邊就不一樣了,他的舅舅家族勢力很強大,剛有了呂后的前車之鑑,怎麼可能再重蹈覆轍。

三:得罪劉澤成為了劉襄登基路上的絆腳石。

劉澤是劉邦的遠房表弟,呂后的妹夫,還被冊封為琅琊王。在平定諸呂時,劉襄為了得到更多兵力把劉澤給挾持了,對他來說是奇恥大辱。後來當朝中大臣為皇帝人選爭得面紅耳赤時,劉澤站出來力挺劉恆當皇帝。

所以最後劉恆當上了皇帝,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而劉襄在文景元年就早逝了,早早結束了一生。

大家有其他不同的想法歡迎留言,讓我們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