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大火,在中國書畫史上似曾相識

所有社交軟件都被一則消息刷屏——巴黎聖母院失火。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下午6點50分左右,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火情迅速蔓延,塔尖在大火中坍塌。


巴黎聖母院大火,在中國書畫史上似曾相識


據法國媒體報道,在塔尖坍塌後,巴黎聖母院的所有木製框架都在燃燒。截至當地時間21時,大火仍然沒有被撲滅。 嚴重的火災致使塔尖坍塌,屋頂的三分之二被毀,三個中世紀的彩繪玫瑰窗在高溫下爆炸。


巴黎聖母院大火,在中國書畫史上似曾相識


這次的巴黎聖母院大火,讓人想起我國的文化遺蹟,也不乏曾經讓人感到無比痛心的劫難,也曾有幾次書畫劫難,堪稱中華文化的悲痛血淚史!


巴黎聖母院大火,在中國書畫史上似曾相識


第一次劫難,發生在南北朝時期,梁元帝蕭繹在位時期,喜好讀書作畫,他的文章、書法、繪畫稱三絕,其繪畫對隋唐影響很大。他珍藏許多古代書籍、字畫。天成元年,梁國遭遇西魏的進攻,京城失陷,梁軍大敗,梁元帝蕭繹逃往江陵,他擔心自己的珍藏的寶物落入敵人手裡,於是他令舍人高善寶“將聚集數十年……古畫、法帖、古今圖書十四萬卷,盡焚於一炬。”將所珍藏的古書、字畫全部焚燬,自己還忍不住感嘆:“讀書萬卷,猶有今日!”


巴黎聖母院大火,在中國書畫史上似曾相識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幸運的是,有一部分還沒有完全燒燬,西魏將領於謹“等於煨燼之中,收其書畫四千餘軸,歸於長安。”

第二次劫難,發生在隋朝,隋文帝喜歡收藏書畫作品,他對漢文化的發展傳承起了重要作用,因為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因戰火焚燬、遺失大半,583年隋文帝下詔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分圖書又毀於戰火。


巴黎聖母院大火,在中國書畫史上似曾相識


大業十二年(616年),隋煬帝楊廣到揚州巡遊,同行有一隻船,裝載著珍稀書畫作品,不料,這隻船中途莫名其妙沉沒了,諸多書畫全部葬身大運河。

第三次劫難,發生在大唐武德五年。《隋書》記載:唐軍“克平偽鄭,盡收其圖書及古蹟焉,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溯河西上,將至京師,行經砥柱,多被漂沒。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李世民派遣宋遵貴,用船裝載王世充、竇建德等人珍藏的書畫寶物,打算運往長安。即將到岸之時,船底撞石,船身開始傾覆,書畫寶物悉數落入水中,雖搶救出一些,大多數書畫永遠留在了水中,所剩只有十分之一二。


巴黎聖母院大火,在中國書畫史上似曾相識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

第四次大劫難,發生在唐朝時期,安史之亂爆發,京城長安皇宮珍藏的大部分書畫等寶物被洗劫一空,有的被劫掠,有的毀於戰火。

有書籍記載:此次被毀書畫,其中僅王羲之的真跡就有四百六十五件。王羲之真跡從此全部消失,現存的所謂王羲之墨寶,大多均為後世的臨摹作品。


巴黎聖母院大火,在中國書畫史上似曾相識


第五次大劫難,發生在清朝滅亡之際,末代皇帝溥儀曾將故宮書畫裝進七八十口木箱之中,運抵天津,變賣了數十件。偽滿洲國建立後,日本人將這些書畫運往長春。偽滿洲國滅亡後,溥儀出逃,這些書畫作品大多被遺棄,或被偷竊,或被低價賣掉。

據記載:其中包括三國時期鍾繇的書法真跡、晉代王羲之的《曹娥碑》拓片、王獻之的《二謝帖》、唐代高僧懷素的真跡、宋代徽宗皇帝的花鳥畫等稀世珍寶。


巴黎聖母院大火,在中國書畫史上似曾相識


​ 文明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不管是我國書畫瑰寶還是巴黎聖母院,它們都凝聚著藝術工匠們的智慧結晶。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者,世界性的文化遺產更需要我們共同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