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06日 06 版)
淮北南湖公園。
本報記者 遊 儀攝
淮北南湖公園徒步隊。
唐山南湖公園。
曲玉良攝
編者按:2019年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文中寫道:“要推進城鎮留白增綠,使老百姓享有愜意生活休閒空間。”
我國城市公園建設發展迅速。據《中國統計年鑑》,截至2017年底,我國城市綠地面積達2921346公頃,其中公園綠地688441公頃,佔到23.6%,公園數量15633個,5年來增長34.72%。
如何讓城市公園更好地服務城市建設?如何告別千篇一律,探索城市公園的更多可能性?假日生活版推出“關注城市公園”系列報道,以資思考。
經年累月地工業開發對城市環境造成破壞,給居民帶來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城市發展。
在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過程中,城市公園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充分發揮公園的潛能?
淮北
坑窪成溼地 “煤城”變“美城”
因地制宜,探索出“深修湖,淺造田,不深不淺種藕蓮”“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栽上樹”等18種採煤塌陷區綜合治理模式。
一身灰色運動服,深蹲、弓步、高抬腿,幾個簡單的拉伸動作後,陸傳標看了下手錶,開跑!一圈下來,7.5公里,“42分鐘”,他喘著粗氣,喝口水,擦著額頭的汗珠笑道:“剛剛達標!”
老陸今年56歲,原是安徽省淮北市楊莊煤礦的礦工,退休後每天要繞著南湖公園健身步道跑一圈。“過去煤多啊,在這住著,每年要多喝兩斤煤灰。現如今塌陷區改造成了城市公園,空氣好了,設施多了,我們來運動健身最方便。”
淮北因煤而建,緣煤而興。建市近60年來,累計生產原煤10億多噸,每年因採煤塌陷的土地就有近8000畝,地下水降落漏斗區已達300平方公里。2009年3月,淮北被列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
採煤造成生態破壞,怎麼辦?
塌陷區深處有十多米,淺處也有半米多,還有地下水析出。何不從這些坑坑窪窪入手?淮北市決定進行塌陷區治理,推動城市由“依山建城”向“環湖時代”跨越。
一方面,利用4000公頃採煤塌陷永久性水面,因地制宜,化害為利,實施南湖、東湖、綠金湖等治理工程,在城市中心形成溼地公園。“淮北一個內陸城市,能有近50平方公里的帶狀溼地水面,在全國來說都是少有的。”淮北市園林局副局長吳勇介紹,“我們市每年投入十幾億資金在塌陷區治理和城市公園建設方面,變‘煤城’為‘美城’。工業城市轉了型,既進行了生態修復和資源保護,又給市民提供了休閒健身的場所。”
另一方面,完善城市公園配套建設。以南湖公園為例,北部結合塌陷區不穩定的地質條件,對原有水系、水塘進行梳理,是溼地涵養的自然休憩區;東部有礦山博物館;南部由濱水廣場、和平廣場和水上活力區組成,滿足了居民休閒納涼、跳廣場舞的需要;西部對已有商業進行改造,形成綠化休閒區。這座經過18次規劃、目前佔地4.92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園成了市民養、遊、憩、居的好去處。
黃石
石頭上種樹 深挖文化礦
礦坑本身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與其費力修補這道巨大的地表“傷疤”,不如讓它成為人類改造自然、破壞自然的見證和教訓。
綿綿的春雨終於停了,籠罩在山谷中的霧氣逐漸散去,一個漏斗狀的巨型“天坑”露出了本來面目。
“雖然我們稱作‘天坑’,其實它完全是一座人工形成的礦坑,至今已有1793年的歷史。”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工作人員介紹,這裡曾經是三座連綿起伏的鐵礦山,早在三國時期便有了開採活動,清末建成大型露天鐵礦大冶鐵礦。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裡成為華中地區的“鋼鐵糧倉”。經過40多年的大規模機械化開採,高山被挖成了深坑,逐漸形成了坑口面積108萬平方米、最大垂直落差444米的巨型礦坑,被譽為“亞洲第一天坑”。
湖北黃石有3000年的礦冶史,地下蘊藏的78種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是財富,而長期資源開採留下的,卻是遍佈地表的礦坑、開山塘口和工礦廢棄地。其中最大的“傷疤”便是位於黃石鐵山區的大冶鐵礦東露天採坑。近年來,這座城市開始轉型,礦山人開動腦筋,走上了一條修復、改造、治理、再造的科學發展之路。
首要的是還原一座綠色礦山。上世紀60年代,大冶鐵礦聯合相關科研院所,成立專業綠化隊伍,在挖掘礦坑堆成的岩石山上種植生態復墾林。經過20年的探索和試驗,確定只有槐樹才能存活,便大規模推廣種植,創造出“石頭上種樹”的奇蹟。經過幾十年努力,礦山人在廢石場上種出了面積達366萬平方米的刺槐,一躍成為亞洲最大的硬巖復墾林。每年槐花綻放時節,遊客絡繹不絕。
礦業歷史也是文化。雖然大冶鐵礦東露天採場已轉井下開採,但周邊仍有不少還在生產的工廠和車間。礦山人靈機一動,提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礦山”。“與其費力修補這道巨大的地表‘傷疤’,不如讓它成為人類改造自然、破壞自然的見證和教訓。”礦山人利用廢棄的礦坑、工業遺址和周邊的生產車間,先後建成了大冶鐵礦博物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等工業旅遊點。
“礦在園中、園在綠中、綠在畫中”。如今,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先後被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工業遺產旅遊基地”等稱號,每年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
以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建設為標誌,黃石正著力打造包括黃石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華新水泥廠舊址等特色景區為代表的“湖北黃石工業遺產片區”。工業旅遊已成為黃石的一張亮麗名片,為這個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大活力。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管理處主任閻紅勇是土生土長的“礦二代”。談起未來,他滔滔不絕:“目前,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只有1/6的土地和旅遊資源得到了開發。下一步,要讓人們實地觀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可以直通‘天坑’底部……”
唐山
水體動起來 公園更多彩
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合理開發,建設適宜休憩的活動場所,打造城市文化地標。
在“曲棧清荷”景觀領略園林風情,去大劇院看一場精彩的演出,選圖書館一角享受閱讀,還能不時趕上自行車錦標賽、電子音樂節等活動。週末去南湖,已經成為唐山市民的好選擇。
和眾多礦業城市一樣,南湖公園所在的開灤煤礦採煤區,也曾經“受過傷”。30平方公里的塌陷區,平均高度較市區低約20米,各種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堆積,形成一座高達幾十米的“垃圾山”。
唐山將設計融入治理,“變劣勢為優勢、化腐朽為神奇”。從水治理入手,針對區域內水面積零碎、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唐山應用水自淨技術,並整合原來的零碎水面,通過開挖、疏浚等方式,用暗管將所有水域連接。其中,把穿越流淌在城市中間的青龍河作為主要補充水源,使整片水域流動起來,融入整個城市的環城水系中。參考國外工業區改造經典案例,唐山將“垃圾山”變為秀美怡人的“鳳凰臺”,環形的山路與路旁的樹木層次分明,就像一層層綠色的梯田延伸至山頂。
要以城市公園帶動城市發展,經營維護和深度開發要精心。在適應環境條件基礎上,唐山在周邊新建了大劇院、圖書館、城市規劃展館、工人文化宮、南湖國際會展中心等場所,使南湖公園景區的山、水、城、綠融為一體。近年來,南湖公園舉辦了華北風箏風車節、電子音樂節、群星演唱會等活動,有效帶動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旅遊服務業發展。
現在,湖島相擁、水山相依的南湖公園擁有11.5平方公里水域、16平方公里綠地,4000餘類植物鬱鬱蔥蔥。2018年,南湖公園共接待遊客47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約70%。
2016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唐山舉行。這第一屆在廢棄地上舉辦的世園會,不佔用任何耕地,完整保留公園溼地和植被,向世界展示了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唐山樣板”。
(記者 範昊天 遊儀 張騰揚)
閱讀更多 匯通安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