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池酒:一代企業界“標王”的崛起和沒落

提示:一紅策劃,免費策劃,說到做到

1990年3月在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幾間低矮的平房,一地的大瓦缸,廠裡的雜草得有一人多高,全廠500多人有一半想離開的一個小酒廠。每年的產量不到1萬噸,產品從來沒有走出過濰坊地區。

秦池酒:一代企業界“標王”的崛起和沒落

只怕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

姬長孔在當地是個人才,曾在幾家公司都把公司扭虧為盈。經過縣長三番五次的請他去秦池酒廠當廠長。當然姬長孔也是軍人出生,最後還是“服從安排”

他接手後的秦池年銷售額不到2000萬元,員工500多個,企業前途一片茫然。天氣寒冷的東三省成了姬長孔的首選目標,說也奇怪,到今天還流傳:“得三北者成諸侯,得京滬者得天下”。秦池把第一個目標放入天氣寒冷、喝酒人口眾多的東北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姬長孔在瀋陽打了一次漂亮的攻城戰役。通過朋友介紹,他在當地電視臺上買斷段位,密集投放,然後在街上請市民免費品嚐,和當地的技術監督部門搞好關係,請他們出了質量鑑定報告。還租用一艘大飛艇在瀋陽上空中游翔,然後撒下數萬張廣告傳單,場面十分轟動。想想在1993年的中國,真的是一個“只怕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年代。市場經濟、遊戲規則和社會角色都十分混亂的氛圍中,聲音最響、膽子最大、出招最奇的人無疑會是最大的贏家。僅短短1年的時間,秦池在東北三省走俏。

秦池酒:一代企業界“標王”的崛起和沒落

梅地亞中心的風光無限

梅地亞中心:中央電視臺一個綜合性的商務賓館,當時掌握中央電視臺廣告部的譚希松女強人,在她任職期內把中央電視臺廣告收入不到10億元一躍而突破40億元。她親自出馬,遍訪各地豪傑,廣撒英雄貼,定每年的11月8在梅地亞中心(諧音要要發)並給廣告出價最高的企業家一頂虛無而金光四射的皇冠:標王。就在1994年人們普遍認為是孔府家酒還是太陽神誰是最後的標王。卻不料秦池以3079萬元加冕標王,只因這一個標王以一個3079的數字把弱小的宴酒拖升到前所未有的崇高平臺。到1995年11月8日,標王進標:愛多VCD、8200萬,江蘇春蘭、1.6888億元,廣東樂百氏、2.0099億元,山東齊民思酒、2.1999999999元的天王級報價。

秦池酒:一代企業界“標王”的崛起和沒落

也正是這一年中國的廣告首度突破了2億元。當主持人唸到“秦池酒廠”時,已如沸水般的狂騰的全場頓時變得鴉雀無聲。人們似乎預感到將有奇蹟發生,誰也說不清此刻的心情:期待,嫉妒,憎恨,渴望……猛然,主持人聲嘶立竭的叫道:“秦池酒廠,投票金額為3.212118億元!”為了配“中國永遠的標王”,秦池一口氣買下了三輛奔馳車,投千萬資金整改秦池大廈,後來當有記者問他為何出這個數字,姬長孔說:“這是我的手機號。”彷彿是一個讓人啞然的黑色幽默。而對於電視臺來說是和秦池玩一出心照不宣的雙簧戲。前者要造勢,後才要借勢。在驚心動魄的梅地亞中心,一切似乎都是有預謀的。僅僅兩個月之後,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便尾隨而至了。

秦池酒:一代企業界“標王”的崛起和沒落

後院起火

1997年初一則關於“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兌”的系列新聞報道則把秦池推進了無法自辨的大泥潭,其實早已有記者暗訪一個縣級的小酒廠,怎麼能生產出15億元銷售額的白酒呢?順藤摸瓜找到秦池的生產不單是在臨朐,而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四川。記者看到有24輛大卡車在廠內外等著裝酒,其生產環節簡陋。這樣的尷尬浮出了水面,而秦池還沉浸在豐收的喜悅當中,從不感覺媒體報道對自己有多大的影響力,在《經濟參考報》發報之前,秦池派人赴京表示願意出百萬元收購這組報,此舉未果後,秦池便被打擊的天旋地轉,連一絲無辜的聲音都來不及發出。

秦池酒:一代企業界“標王”的崛起和沒落

而那些在標王制造“運動”中穩收其利的人,此時也站到了秦池的對面,扮演起反思和評判者的角色。這可能是1997年全國最不幸的企業。當年年度秦池完成的銷售額不是計劃的15億,而是6.5億元,再一年,下滑到3億元,從此一蹶不振,最終從公眾的視野中消逝了。

當讀到這裡的時候 故事基本上已經結束,後來為了300萬的貨款拍賣商標。作為中國今天的企業家,更多的時候應該把精力和專注力放在產品上,產品的知名度可以通過廣告迅速擴大,但以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譽度三者高度統一為基礎的名牌,則不是靠廣告在幾天之內能造出來的,而是由產品質量和口碑的相互循環實現的。

提示:一紅策劃,免費策劃,說到做到。一紅策劃作為一家全國專業的品牌營銷策劃機構,免費給企業和個人提供諮詢策劃服務。

秦池酒:一代企業界“標王”的崛起和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