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樹恆:文學是保險人修身的養分

孫樹恆:文學是保險人修身的養分


記者方磊

“......生生死死就是一張紙/死後餘生的補養/也是一張紙,涵蓋責任和義務/一諾九鼎,不小心讓過失穿破/諾言揹負著影子,一天的開始就預示了/是佛語,是護身符/為你一時,或一生彌補......”(《保單》)

“......時間,對我非常重要/金錢對我沒有誘惑/“你的風險,我來保障/該拿什麼拯救你,善良而真誠的承諾?/我必須讓你參與/你的生活,我的溫暖/每天都微笑.....”(《拜訪》)

“......遠古的時代/淘金人用石頭雕刻/這群私慾暴亂的人/共同拼湊金子,互助/應對突發的事件/當生命以另一種方式死去/安頓枯萎了的靈魂......”(《保險起源》)

這些書寫保險主題詩歌的作者正是一位保險“老炮”,他經年耕耘於保險園地,把自己浸透於事業裡的絲絲縷縷感懷用文字記錄,字裡行間是一個保險人對保險理性冷靜而又充盈情懷的抒發與闡釋,一個沒有保險閱歷或者一個沒有對保險心懷情愫的人都是無法寫出這些文字的。這些詩歌的作者是孫樹恆,陽光保險內蒙古分公司一位文學達人。

蔥蘢往昔

孫樹恆8歲那年,母親就病逝。小樹恆經歷了人生三不幸之一大不幸。為了撐起這個家,父親外出打工。從那時起樹恆再也沒有了母親的呵護,再也沒有了母親的叮囑。他感到缺失了一面擋風的壁壘。母親這個詞彙在那一刻就從他的現實的生活中永遠的逝去,母親的期望將成為他永遠的銘記。是姐姐把他拉扯大。

孫樹恆內心對姐姐充滿感恩,上學後,學習非常努力。課餘對花花綠綠的小人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愛好。他讀了《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名著系列小人書,裡面的鮮明的人物個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在他幼小的心靈中點亮一盞燈。孫樹恆在閱讀連環畫中度過了孤苦的童年時代,那些伴著成長、有些已經被歷史淹沒的時代英雄活在他童年的記憶深處。

從鄉初中畢業,孫樹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旗重點高中第一中學,高中畢業後考入內蒙古扎蘭屯農牧學校。到了農牧學校,孫樹恆開始寫文學筆記,還參加了文學刊物《鴨綠江》刊授學習

“記得小時候看小說時,那時有些字不認識,我就買來《新華字典》,借來繁體字典,進行閱讀。那時學習不緊張,我晚上看小說,為了不影響家裡人休息,一開始把燈泡用報紙包上,有一次點時間長把報紙烤著了。後來就躺在被窩裡,用手電看,幾天就兩節電池沒電了。姐姐不心疼錢,總說,怕把眼睛看壞了。我想近視眼,就是那時的病根吧。”

到了農牧學校上學,孫樹恆開始寫文學筆記,還參加了文學刊物《鴨綠江》刊授學習。參加工作後,孫樹恆一直在黨委政府部門工作,與公文打交道。後來調到保險公司。在中國人保時,他長期從事辦公室工作,到陽光保險後,孫樹恆也是做人事行政和工會工作,這些都與他熟悉的文字離不開。

孫樹恆在旗裡工作時,在旗委當秘書、在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與保險打過交道。來保險公司是偶然的機遇。1994年,那時人保財險呼和浩特分公司想招一個秘書,經朋友推薦,他就千里迢迢前去應聘,試用了半個月,就留下了。由公務員成了企業職員。

“文學是一個人面對世界的方式”

追憶往昔,孫樹恆感慨久久,“我在保險公司從業20多年,覺得自己的精神與肉體,都在這個熟悉並喜愛上了的環境下得以滋養,我曾在呼市保險市場一線鍛鍊過,我與呼市保險一線的從業人員朝夕相處,做同事,做夥伴,做朋友,相互交流,相互磨礪,相互鼓舞,也相互點綴、雕琢、塑造。幾十年下來,許多人物、形象,已在我心中揮之不去地存活下來。”孫樹恆相信作為一個寫作者,這些形象,這些故事,是夠他受用此生了。“我想寫他們,寫自己,寫這群人在我心中的印記,寫自己生活其中的感受。”在他看來,保險從業人員,在城市鄉村,大街小巷奔走,跑業務,搞服務,是有著某種不容忽視的莊嚴感的。“只是因了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追尋溫暖與亮色,如其說為他人,不如說為自己,其實生命都需要傾訴,都需要撫慰,都需要愛。”

進入保險職涯裡,孫樹恆就從沒有間斷過文學寫作。在中國人保時,他就與同事合辦過一張《青城保險》的報紙,有刊號,宣傳保險,發佈動態,刊登保險文學,最多時每期印刷兩萬份,隨著當地的晚報發行。“我那時已經開始創作,從未輟筆,都要以文字表達自己的心情。我寫詩歌、散文,小說,更多的是寫散文多一些,只是隨性而寫。”

孫樹恆到鄂爾多斯機構工作,下去調研,結合當地搞經濟建設,造成環境汙染,致使牧民搬遷,寫了散文《最後一座氈房》,發表在《中國金融文學》。他去烏蘭察布機構去蹲點,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和公司建設以及個人感受,寫了散文《集寧,我欠你一個問候》,整版發表在《烏蘭察布日報》。“針對保險業退休人員越來越多,尤其我愛人從保險公司退休,對我觸動很大,她對公司的眷戀,對未來生活的迷茫都極大觸動了我,我寫了7萬字的中篇小說《明天並不遙遠》,部分連載在《金融文壇》。更多的文章發表在《內蒙古保險》雜誌上。”

孫樹恆寫的短篇小說《跑街的女人》講述了一位下崗女工不甘做家庭主婦,保險觸發她人生蛻變昇華,煥發新的生命光彩,這篇保險主題的小說榮獲第二屆金融文學二等獎。

關於創作視角,孫樹恆表示沒有刻意選擇,完全是順其自然,創作主題也是多樣的。有職業的,有故鄉的,有遊記,有隨景隨感。“我的寫作有著一定的現實主義傾向,我通過關注某些事情、某些地域、某些情景,會認真思考這個複雜的社會現實,觀點的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努力深入進去,並以文學的方式呈現出我的思考,我只能保證整個創作的思想過程中我都是真誠的。”他認為,文學說到底是一個人面對世界的方式。

恆心永在

從事文學創作令孫樹恆內心最大的收穫是,“文學使我一直擁有心存生命的悲憫情懷和生活的樂觀態度。善於欣賞美,發現愛,尋找暗夜裡的光亮。”

孫樹恆並不曾感到寫作與職場工作之間的矛盾。“我寫作往往是有了思想上某些閃光點和痛徹的感悟時,閒暇構思,在休息的中午和休閒的晚上或週末完成作品。”孫樹恆說自己的床頭總是放著筆和紙,手機,“有時我躺在床上,有了好的感悟,就記上,第二天再整理。上班閒暇時,看一些電子書,休閒時與友交匯,都是聊些文學藝術,不胡亂交友,很少在外應酬吃喝。這不是自己有多高雅,而是我總是嚮往可以最大化的詩意生活,我希望自己活得有點質量,有點價值,那樣生命才有意義。”

詩歌、散文是文學,文學是人性之學。孫樹恆認為詩歌散文對自己的影響正在於追求善良的人性、健康的人生。“我創作以來對文學的感悟就是智慧、靈秀、想象、自信的一種充分體現。”文學是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和諧結合,存在於不斷的追求中,賦予我人生更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價值取向。孫樹恆說這是他不變的文學觀。“我只是‘修辭立其誠’”,孫樹恆的筆名是恆心永在,他表示為自己起這個筆名就是要堅信、堅持、堅守文學陣地,“我就想做一個書寫生命揉搓出來的喜樂哀愁、悲歡離合的故事的保險人。做一個堅韌不拔、永不絕衰的歌者。”

孫樹恆確信作為保險認多讀詩歌散文等好的文學書籍是對自身修養,對自己投身的保險事業大有裨益的。“讀好的文學書籍,對人性的理解抑或尊重寬容度可謂海納百川,所傳遞的各類價值觀更豐富我們的思想。通過閱讀,在情境中感同身受的去理解感受一個人,一個事物時,將使我們本能的對生活更具備關懷和關注能力,切身實際的去感受周圍的人和這個世界。”

每本文學書籍在孫樹恆看來都是一個世界,讀者在不同的世界裡遊走。過後再把自己抽離出來。“我們站在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裡去領悟與感知書中人物所感受的。時間久了,我們會更多更豐富地感知,會對他人對世界更多地包容與理解。這都讓我們更加真誠,使我們的更懂得愛,懂得修性,懂得悟己。”孫樹恆覺得這對以誠信為宗旨以愛為信念的保險人來說是極為需要的修身養分,對做保險,服務客戶,乃至做人的格局,做事的眼界上都大為有益。

正如有人說的,“當我們愛時,我們總是會努力變得更好。當我們努力變得更好的時候,身邊的一切也都會變得更好。”孫樹恆說讀文學書及文學寫作都讓他格外相信這句話。

(方磊是青年作家,中國保險報資深記者,文章2016年7月29日發表在《中國保險報》http://shh.sinoins.com/2016-07/29/content_203521.ht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