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概況

天心區隸屬湖南省長沙市,是湖南省政府所在地,地處長沙市主城區南部,天心區北臨開福區,南至湘潭市,東接雨花區,西瀕湘江,素有“處處是文化,滿眼皆歷史”的美譽,是省委、省政府重點打造的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是長沙“一江兩岸”開發建設的重點區域。

天心區地處長沙的南大門,因天心古閣而得名,是長沙的主要發源地,擁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天心區前身為長沙市南區。1996年7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長沙市南區更名為長沙市天心區。[1]

天心區面積141平方公里,戶政人口數為47.53萬人(2017年)[2],轄14個街道,擁有天心閣、白沙古井、湖南第一師範、賈誼故居等歷史文化遺產。[3]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發佈,天心區排第85名。

據南區志記載:秦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個郡,南區位於長沙郡的臨湘縣。漢長沙王吳芮,建長沙國,立都臨湘。此後三國六朝仍舊。隋文帝楊堅開皇九年,改臨湘縣為長沙縣,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從長沙縣析出五個鄉及湘潭縣兩個鄉,置善化縣,駐地雞公坡(今縣正街)。

清初善化縣分為四鄉、五坊廂。南區處在上、下廂。乾隆年間城內設坊,轄十四個鋪。南區為十三、十四鋪。光緒時期,鋪改都。南區為一、八都。辛亥革命勝利後,裁善化縣合入長沙縣,隸屬長沙府,南區為長沙縣的城南鎮。

1934年,在前一年設立長沙市的基礎上在長沙城內設4個區,城南區為第二區,6月成立第二區公所,駐地朗公廟(今朗公街)。轄4個坊、15個保。

1938年,長沙市廢除區-坊-保-甲4級建制,改為鎮-保-甲3級建制,城南區改為黃道鎮、禮賢鎮、天心鎮。是年11月文夕大火後,長沙市政府被裁撤,原範圍歸屬長沙縣管轄,城區分城南、城北兩鎮。

1942年初,恢復長沙市政府後,城區劃為城東、城西、城南(鎮址鰲山廟)、城北、城中(鎮址火藥局)5鎮。

1944年1月,鎮、鄉改區,長沙市劃為城東區、城南區、城北區、會春區、文藝區、金盆區、嶽麓區8區。是年6月日軍佔領長沙。翌年2月,置日偽城南鎮。8月抗日戰爭勝利,城南恢復區建制,轄8個保。

1947年2月擴充為14個保、453個甲,後調整為292個甲。此建制維持至長沙解放。

1949年8月5日,長沙和平解放,市人民政府派軍代表接管城南區警察分局及下設四、五、六分駐所。8月26日成立城南區公安分局。27日接管國民政府長沙市城南區公所,9月撤銷舊區公所,成立城南區人民區公所,所址下黎家坡。

1950年6月,全區廢除原3個公安分駐所、14個保、292甲,按地域成立城南路、天心閣、西湖路、社壇街、靈官渡、楚湘街、織機街7個居民委員會。

1950年9月,金盆嶺南大十字路(後更名為南大路)和裕南街兩個居民委員會劃歸南區。

1951年5月,南區織機街居民委員會劃屬東區,西湖路居民委員會劃屬西區。

1952年,7個居民委員會均改為街道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事處,次年改稱街道辦事處。

1954年,區域調整。全區設南大路、新興路、裕南街、天心閣、楚湘街、城南路、靈官渡7個街道辦事處。

1955年5月,城南區人民政府改稱南區人民委員會。

1960年4月,撤銷區人民委員會,成立長沙市妙高峰人民公社,駐地席草田7號,下轄8個分社(其中一個農業分社)。

1961年9月26日,恢復城南區人民委員會。

1968年9月,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80年10月28日,撤銷革命委員會,成立南區人民政府。

1996年7月10日,長沙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南區更名為天心區。區劃調整後,天心區轄9街一鎮,68個社區居委會,12個村委會,面積72平方公里,人口42萬。

2012年7月9日,天心區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坡子街街道、學院街街道和書院路街道,合併組建新的坡子街街道;撤銷大託鎮,析置為黑石鋪街道、大託鋪街道、先鋒街道;金盆嶺街道析置為金盆嶺街道、赤嶺路街道;新開鋪街道析置為新開鋪街道、文源街道。[3] 區劃調整後,天心區區轄12個街道,分別為:坡子街街道、城南路街道、裕南街街道、金盆嶺街道、赤嶺路街道、新開鋪街道、文源街道、桂花坪街道、青園街道、黑石鋪街道、大託鋪街道、先鋒街道。[2]

2015年1月14日,原屬長沙縣的暮雲街道、南託街道劃入天心區。

地形

天心區位於長沙城區南部,地形呈波狀起伏,地勢南北低、中部高,由東向西略斜,西部地勢平坦,中部為丘陵地帶。受風雨長期侵蝕,形成紅土崗地,地質呈酸性。古城牆南門外的金盆嶺,地勢險要,是長沙的戰略要地。

氣候

全區地處亞熱帶,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秋多晴,嚴冬期短,暑熱期長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7.2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4.6攝氏度。七、八月為全年高溫期,平均氣溫29.5攝氏度,歷史上曾在八月份出現高溫達43攝氏度。天心區全年雨水充沛,平均總降水量1422.4毫米,雨日150天左右,日照年平均1726小時,無霜期年平均279.3天。天心區交通、通信發達電力充足,淡水資源豐富,防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強,發展經濟的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天心區是楚漢文化名城長沙的主要發源地,歷史文化悠久。天心區內擁有眾多的人文歷史景觀。例如:天心古閣、白沙古井、湖南第一師範、走馬樓、宋福王墓、何紹基墓、賈誼故居等。

天心閣

天心閣在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天心閣為長沙重要名勝,也是長沙僅存的古城標誌。天心閣位於長沙市中心東南角、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內。樓閣三層,建築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簷,朱梁畫棟,閣與古城牆及天心公園其它建築巧妙融為一體。基址佔著城區最高地勢,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為伴。其名始見於明末俞儀《天心閣眺望》一詩中,至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極城南之盛概萃於斯閣”,盛名於世且成為文人墨客雅集吟詠之所。

賈誼故居

賈誼故居,位於長沙市太平街,始建於西漢文帝年間。

第一師範

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概況

天心區(3)

第一師範,有著“千年學府、百年師範”的美譽。一大批傑出人物如毛澤東、蔡和森、李維漢、徐特立、楊昌濟、謝覺哉、周谷城、田漢、黎錦熙、張國基、譚延闓、王先謙、何紹基等曾在此學習或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