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角是把双刃剑

广角是把双刃剑

不少摄友拍风光时都喜欢用广角乃至超广角镜头来记录壮美辽阔的场景,却忘了广角镜头是一把 “双刃剑”——它会带来一些如影随形的负面效应,需要你在拍摄前期和数码后期环节采取针对性手段来消除这些不利影响。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吧:

广角是把双刃剑

点评:这是一张贝加尔湖风光,由于高纬度的气温起伏大,湖面的冰层形态往往十分特异,是绝妙的风光摄影题材。作者使用 17mm 超广角拍摄,试图在画面中同时囊括远景的人与湖岸、以及包括更多的前景碎冰。

这个思路整体上是合理的:在空旷荒凉的环境中,加进一个人往往会成为 “点睛之笔”;同时左侧湖岸峭壁则间接交代了场景的具体地貌。然而,照片的最终效果却让人一眼看去觉得既 “乱” 又 “空”。

前景的碎冰太多太杂,让观众第一眼看去仿佛置身玻璃回收厂;另一方面,照片的主题空洞,很难将观者的视线吸引停留在一个或两个明晰的局部重点。

那么,这张照片出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同样是 “冰湖” 主题的正面例子吧:

广角是把双刃剑

这张《破冰者》拍摄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苏比利尔湖岸。接同样的碎冰场景、类似的光线条件、都采用了人物作为点睛,然而这张照片选择了 35mm 的小广角,在构图上也做了更精心的设计。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Lake Baikal》这张照片的 “乱” 与 “空”?很可能就是风光摄影爱好者中一个常见的误区:越 “广” 越好。

广角、超广角固然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其实也是一把 “双刃剑”:应用得当时纵深震撼、广阔壮观、焦点明确。应用不得当,则广而空洞,乱而游离。

回到这张《Lake Baikal》上来,这张照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主要问题

前景不实

前景是广角风光的 “灵魂”。由于广角透视夸张的 “近更大,远更小” 的特性,前景既占到画面的很大一部分面积,又是体现整个纵深的核心元素。前景不实,是广角片的致命瑕疵。

广角是把双刃剑

作者在拍摄时可能是因为手持的限制,使用了 f/4 的光圈来达到 iso 100 前提下 1/15s 的快门。大光圈支持良好画质的同时,却带来景深不够的的严重副作用,造成前景模糊。

如果笔者在现场,又没有三脚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提升感光度到 iso 1000 以上,来使用小光圈,不让前景 “发虚”,因为现在的相机普遍高感成像不错,而且后期软件的性能提升也让后期降噪的效果越来越好。

一句话,一张有些噪点但清晰的照片永远比一张糊的或虚的照片有价值。

中景无重点

一个好的中景能起到承接前景和背景的作用。该片的中景占了画面近 1/4 的面积,并且其中的元素成为照片中信息含量最大的部分。

广角是把双刃剑

可惜的是作者构图时,并未对这个重要区域进行精心的选取。更具体的说,没有能对局部碎冰的形态和排列做足够仔细的观察和安排。

观众一眼看去,对中景的印象可以用简单的三个字概括:很多冰;然而闭上眼后却完全回想不起其中任意一块的形状特征。

远景焦点分散

该片的远景包含了两个重要的视觉焦点:人和湖岸。这两个焦点虽然所占面积小,但对作品的升华却意义非凡。

广角是把双刃剑

可惜的是由于角度和抓拍时机的问题,这两个远景视觉焦点在画面中如同织女牛郎,相隔甚远。造成的影响则是观者的视线不得不左右游离。

天空面积过多

在拍风光时,一般都要考虑天空部分所占的比例。片中天空的面积占了画面的近一半,然而却又是整张照片最无信息量的部分。

广角是把双刃剑

当时的拍摄场景既无漂亮的云彩、也没有火红艳丽的余晖,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 “光板天”。

其实就这个场景来说,天空漂亮与否并不重要,因为该场景的重点和精华本来就不在于天色;但既然天空既无信息量又不美观,在构图时就应当进行压缩。

2. 改进方案

综合以上几点点评,这张照片最大的遗憾在于构图。构图是摄影前期的重中之重,也是后期最难弥补的部分。可以通过这些手段来针对性地解决:

克隆工具解决焦点分散问题

首先为了解决视觉焦点分散的问题,笔者使用了克隆(clone)工具将远景的人和湖岸峭壁分别向画面中心做了平移。这使得两者之间的呼应更为明显,也将它们推到了画面更为显眼的位置。

广角是把双刃剑

在做大范围、大幅度的克隆时非常容易产生复制过去的物体和原本周围的环境之间的过度过于突兀。

笔者这里的解决方法是建立一个新的图层进行克隆,然后通过黑色蒙板部分遮盖这一新图层来还原、修复过度边缘的像素。左侧湖岸峭壁的平移难免会造成画面左边界跟着移动,左侧” 露馅 “的部分在之后将被剪裁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步后期大费周章的克隆,完全可以通过前期一个简单的镜头角度调整来完成——作者只要将机位向画面右侧移动一段距离,便能缩短人与湖岸峭壁之间的距离。

自由变换工具压缩天空

针对 “无趣” 天空部分过多的问题,我们需要压缩天空比例,使当前位于画面中间的地平线提升到上部 1/3 左右的位置。

广角是把双刃剑

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使用 PS 里的自由变换(Free Transform)工具,将照片沿纵向做了一个整体拉升,将部分天空拉出画面。

但是,这种大幅度的后期拉伸容易对照片的画质有所损伤,也往往造成太过夸张、脱离现实的形变。而如果在前期环节,这种比例上的改变完全可以通过前期压低机位,镜头仰角向下来轻易获得。

经过这一步调整,照片变化如下:

广角是把双刃剑

拉升后的照片构图上已然脱胎换骨。而远景的人由于较小,拉升所造成的形变也不算太明显。

不过还有一个小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画面的左重右轻:由于左侧湖岸距离近显得高,而右侧湖岸距离远从而整体显得很平很矮。

变形工具局部 “增高”

为了解决左重右轻的问题,可以使用 PS 的变形(warp)工具,将右侧远处的湖岸进行了局部 “增高”。

需要提醒的是,变形工具极容易引起形变部分和周围像素之间形成 “断裂”。笔者的做法是盖印一个新的图层;在新图层上做形变;最后通过部分遮盖新图层的蒙板来修复出现的断裂和突兀的过度。

广角是把双刃剑

经过以上修改,照片的构图改进已经定型。再做几个小的润色操作来锦上添花:

色彩上降低了整体的蓝色饱和度。尽管日落后或日出前有自然的蓝调,但原图的蓝太饱和有点不自然,也影响冰块晶莹剔透的质感表达;加亮了前、中景中间部分碎冰的高光部分,以营造一些光感;用亮度蒙板些许提亮了暗部;加了轻微的暗角以进一步强调画面中心。

最终修正效果如下:

总结

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后期操作后,最终版的成片在视角上较原片狭窄了不少,更像是 30mm 左右镜头所拍摄的。这正是本文要表达的主题:大场景风光摄影并不是越广一定越好。

究竟选择多广的焦段,应当根据地形环境、前景选择、画面元素相对位置、天色等多个因素来灵活决定。

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前期能解决的事情,别留到后期。前期的一分不给力,后期可能要通过五分努力才能弥补回来——而且效果也往往做不到尽善尽美,容易留下诸多痕迹瑕疵、损伤画质。

与其后期花费无数时间埋头修改却又难免露馅,不如前期构图时多加观察、思考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