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中小企業的未來,就是中國經濟的未來

陳貴:中小企業的未來,就是中國經濟的未來

陳 貴 中管院創新所所長、北京碼頭智庫創始人

今年7月,中辦和國辦發佈了《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明確自2019年1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此後個別地方和部門由於對改革方案的理解不夠準確,在社保徵繳方面出現了一些極端做法。在當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中小微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本來就不強,一些急於求成的做法可能將中小微企業置於更加困難的境地。

9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按照“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的已定部署,在機構改革中確保社保費現有徵收政策穩定,有關部門要加強督查,嚴禁自行對企業歷史欠費進行集中清繳,違反規定的要堅決糾正,堅決查處徵管中的違法違紀行為。同時,要抓緊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費率方案,與徵收體制改革同步實施。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徵,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是企業家精神的重要發源地。

中小企業發展好,中國的就業大局就有保證,中國經濟的基礎就穩固。中小企業的未來,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國經濟的未來。

中小企業是就業穩定器

中國超大的人口基數和絕對數量龐大的勞動力人口決定了就業是中國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幾億家庭的生存和生活靠就業,消化產能、拉動消費靠就業,教育醫療發展靠就業,就業關係社會和諧穩定,就業關係到擴大消費,保就業才能實現全面小康,沒了就業收入翻番就無從談起。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保增長、穩增長,原因就在於,保增長才能保就業,穩增長才能穩就業。假如經濟不增長,每年幾百萬新增大學畢業生怎麼安排,每年一千多萬新增勞動力怎麼解決?

陳貴:中小企業的未來,就是中國經濟的未來

中小微企業深入經濟發展的第一線,直面就業問題,每年解決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就是支持幾億戶家庭的生存和生活,就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功德無量。美國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曾經說過:“建一座工廠就是蓋一座聖殿,在工廠幹活就是在那裡做禮拜。”有了工作,有了收入,人心才安定,未來才有希望。

中小企業需要制度關懷

當下稅收、社保徵管體制的改革,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非常必要的一個步驟,是深化改革的一部分,有利於我們的政府和國家更好的提升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但多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些不規範現象,包括“合理避稅”、“社保少交”等形成日久,解決起來需要一個過程,同時需要一些配套制度跟進,切實減輕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一些灰色成本。一旦政策實施“一刀切”,不分青紅皂白,極易造成大面積誤傷,最終傷害的還是我國經濟。

另一方面,要真正把減費減稅落到實處。按照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中的“總稅率”指標來衡量我國企業所承擔的稅負,2013年至2016年我國企業總稅率分別為68.7%、68.5%、67.8%、68%,不僅明顯高於發達國家,也顯著高於發展中國家泰國和南非,僅略低於巴西。雖說這一指標是一家之言,但我國企業特別是實體企業稅負較高已成為業界共識,一些中小製造企業日子更是艱難。

陳貴:中小企業的未來,就是中國經濟的未來

好在,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積極行動,在徵收體制改革過程中,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並要求抓緊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費率方案。期待,建成高效的服務型政府,對中小實體經濟多一些關懷,政府不該吝嗇,政府不能吝嗇。期待,公平正義的法制營商環境,做強做大民營經濟,政府減稅快一點,政府減費多一點。

中小企業需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過程中,中小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當下國內外經濟環境有了新的變化,“賺錢”變得沒那麼容易,以往賺快錢、賺容易錢的路子已經走不通了,中小企業需要切實提升“內功”,要聚焦主業,提升產品、服務的科技含量,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建立核心競爭力。這既是經濟大環境變化的需要,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必由之路。

靠政策、靠關係、靠貸款、靠大水漫灌的外溢效應才能存活的企業,不可能有核心競爭力,也不可能將心思專注於某一領域做專做精。而事實上中國廣闊的市場空間給了很多細分行業成長的機會,老乾媽、公牛插座、海天醬油等一大批企業和品牌就是幾十年如一日專注在一個領域,最後成長為行業巨頭。在我國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還有很多製造業的“隱形冠軍”,他們的產值從幾億到幾十億不等,但已經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

陳貴:中小企業的未來,就是中國經濟的未來

企業家精神是寶貴的財富,也是這些企業成功的源泉。期待,有更多的中小企業發揚優秀企業家的精神,發揚工匠精神,沉下來,專下去,將精力投在產品上,投在更好為消費者服務上,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給中小企業美好未來,中小企業努力創造美好未來,就是為了中國經濟的未來。給中小實體經濟美好的未來,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