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家族中的“五服”指什麼?

鷹眼看教育


五服最初的含義是五種孝服

在親屬去世時,古人必須穿孝服。但是,孝服是有等級之分的,不同的人必須依照禮制穿不同級別的孝服。

根據親疏關係,總共有五個等級,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就是所謂的五服。

因此,五服對應的其實是親疏關係,是古代一個家族的結構。

如果同姓且在五服以內,就屬於同一個家族;如果同姓但在五服以外,那麼就同屬於一個宗族。

民間所謂出“五服”了,意思就是這個人儘管跟你有共同的祖宗,但這已經是五代以前的事情了,你們現在的親屬關係比較疏遠。在這種情況下,你是不需要給對方穿孝服的。

下面就是有關五服和親屬關係的圖表,可供大家參考:

杜正勝教授的《傳統家族試論》指出:

1、古代家庭的成員主要是父-己-子三代,最遠推到同祖人口,即“共祖家庭”(Lineal Family)。

2、大功以外至緦麻的共曾高祖之親屬,不共財,要算作家族。

3、五服以外的同姓親屬,彼此共祖,疏遠無服,要算作宗族。

就這樣,人們被由近及遠的親屬關係給組織起來,成為一層裹著一層的同心圓,大家彼此團結,形成了地方社會的大宗族。

當然了,現在的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五服這個概念也越來越不流行了,終究會淡出歷史的舞臺。


HuiNanHistory


俗話說,“親不過五服”,“親”指的是血緣關係,這句話的意思是形容血緣關係的遠近,那麼“五服”究竟指什麼呢?

很多人覺得五服指的就是五代人,事實是否是這樣,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五服”這個耳熟能詳的詞語。

五服一詞最早在《尚書》中出現,此時的“服”指的是地域劃分的範圍。

古代王國的領土以君主所在的王城為中心,方圓每五百里為一個劃分區域,由近及遠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這五個區域,這種區域規劃有點兒類似於今天的城市規劃中的繞城五環,房價越往裡越高。


在封建等級制度中,貴族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個階級,西周時五服指的是這五個貴族階級的著裝服飾。

古代祭祀,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鼎的數量象徵著權力和地位的高低,五服和鼎一樣,代表著貴族的不同地位。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五服的含義逐漸發生變化,開始和血緣關係掛鉤,指的是人去世後,親人服喪時根據血緣關係的親疏而身穿的五種不同的喪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因為中國封建宗法制度以父系為核心,所以五服的範圍包括從高祖到玄孫九代的男性及其配偶,並不是現在所說的簡單的五代人。

斬衰,是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做而成,麻布裁斷的地方外露不修飾,喪服上衣叫"衰",因為衣著極其樸素簡單,沒有任何裝飾,表示對逝世親人的哀痛與敬重,這種穿著也被稱為“披麻戴孝”。

兒子和沒有出嫁的女兒為父母,嫡孫子為爺爺奶奶,妻妾為丈夫服喪三年。子女和妻妾作為一家之主的直系血親,和男主的血緣關係最親密,同時宗法制以嫡長子為尊,他們毫無疑問應當披重孝,也就有了後來守孝三年的說法。



齊衰,是僅次於斬衰的喪服,是用粗疏的麻布製成,上衣和褲子分別製作,衣服邊緣部分用針線縫合整齊。

服喪時間根據和逝者的親疏關係而有所差異,男子為庶母、為伯叔父母、為兄弟及在室姊妹,出嫁的女兒為父母,孫子孫女為爺爺奶奶服齊衰一年;重孫男女為曾祖父母服齊衰五個月;玄孫男女為高祖父母服齊衰三個月。

兄弟姐妹皆為旁系血親,伯叔父母不比自己父母親近,祖孫之間又隔兩代,所以齊衰沒有斬衰沉重。

大功,用粗熟麻布製做。

為堂兄弟、未出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出嫁女為伯叔父、兄弟服喪九個月。

一方面兄弟姊妹為同輩,服喪時肯定沒有晚輩對長輩的規格高,另一方面,堂兄弟屬於旁系血親,服喪時間理應沒有為直系血親守孝的時間長。

小功,用稍粗熟麻布製成。

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從兄弟、未嫁再從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喪五個月。

“從兄弟”是曾祖父相同,祖父不同的同族男子之間的稱呼,在血緣關係上比堂兄弟要疏遠,所以大功的守孝時間比小功的時間久。

緦麻,用較細熟麻布製成,是五服中最輕的喪服。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服喪三個月。


這裡主要指宗族中血緣關係不是很近的族人,值得一提的是,平時所說的守孝都是晚輩對長輩,但是這個地方卻提到了長輩為去世晚輩服喪,可見“死者為大”,封建宗法制度也有其合理和人性的一面。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十分注重孝道和禮節,於是在喪葬上制定了一系列禮儀和制度,五服就是其中最好的體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時至今日,人們已經省去了許多過去葬禮中的繁文縟節和繁瑣章程,在服喪期間已經不可能嚴格地按照古代的《儀禮.喪服》來規範穿著,也無法嚴格遵循古代社會的服喪三年等說法。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代價,也是舊傳統改進的必經之路,如何做好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的最佳結合,是新時代人們所要面對的共同課題。

“五服”已經完全變成了形容血緣關係遠近的詞語,五服就是指從自己這一輩開始算起,上下五代人,這些人也是我們來往的主要親戚,“親不過五服”,五服之外就意味著關係不是很親近,想自由戀愛,就可以自由戀愛,沒人攔你。


歷來現實


在農村我們往往能聽到“五服”的說法,比如說某人是出五服的親戚。那麼“五服”到底指什麼呢?

其實“五服”是一個非常古老、非常傳統的說法,至少已經流行了兩、三千年了。只是城市社會更加現代化,遠房親戚們較少走動,所以很少會出現這種說法。而農村還是傳統社會,很多同姓同族住在一起,所以還會使用“五服”的說法。

五服的本意是五種喪服,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中國的喪服全用麻布製成,所以有“披麻戴孝”的說法,而麻布的粗細、生熟以及縫製方法的不同,把喪服分為了五種,代表著不同的親戚關係。下面居士我一一為你解說:

斬衰:衰讀作cuī,意思是粗麻布製成的喪服。斬衰是最粗糙的喪服,也是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做,布料斷處外露不緝邊。所以這種喪服叫做“斬衰”,意思是用刀斬斷麻布製成的喪服,表示自己因為過分悲痛,無心追求喪服的整齊與舒適。古代,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承重孫(長房長孫)為祖父,妻妾為夫,以及明、清事情,子及未嫁女為母,承重孫為祖母,兒媳婦為婆婆,均服斬衰。

齊衰:齊讀作zī。齊衰也是用粗生麻布製成,但是布料斷邊縫緝整齊,故而得名。齊衰沒有斬衰那麼重,所以服喪者可以稍微注意一下喪服的整齊。在清代,夫為妻,男子為庶母、為伯叔父母、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為父母,孫男女為祖父母,重孫男女為曾祖父母,玄孫男女為高祖父母,均服齊衰,只是服喪的時間長短有所差別。

大功是次於齊衰的喪服,用粗熟麻布製成,比齊衰的粗生麻布更為舒適。這象徵著服喪者沒有那麼悲痛,所以可以注意一下喪服的舒適度了。在清代,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服大功。

小功次於大功,是用稍粗熟麻布製成。清代,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從兄弟、未嫁再從姊妹,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小功。

緦麻是最輕的喪服,緦指的就是細麻布,所以這也是最為舒適的喪服。清代,男子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服緦麻。

所以,五服指的是五種喪服,又可以引申為這五種喪服所對應的親戚關係。如果出了五服,那麼親戚關係就非常微乎其微了,也不需要為對方服喪了。隋代李密《陳情表》中有“外物期功強近之親”一句,其中“期”指服喪一年,而“功”指的就是大功小功。李密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已經沒有五服之內的親戚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夢露居士讀文史


很多農村生活過的人,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某某家和某某家還在五服以內呢,是不能結婚的這樣的話。

久了我們就習以為常,但很多人又弄不明白這個“五服”指的到底是什麼。還有就是隻有農村人這樣說嗎?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看電視時,會看到皇帝一怒之下要誅人九族,這裡的這個九族,其實就是五服之內的親人關係。

那麼這是怎麼來的呢?又如何區分呢?咱們在下面一一說明。



一、五服的由來和喪葬

五服之內關係分別是:老老爺、老爺、爺爺、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這樣九代人之內稱五服,我們可以看出來,一旦被誅九族,這將會是多大的一個殺傷面。因為這裡的每個人,都是可以向外擴張出不少人的。

五服還對喪葬制度有著直接的影響,又可以說,喪葬制度催生了五服這個概念。

為什麼這樣說呢?古代人認為,出了九代,也就是五服,就不能算是直系親屬了,屬於同宗族,有人去世時,五服之內的人披麻戴孝,五服外的人就不需要。

兒披麻戴孝又不是一樣的,從顏色和樣式上區分五服之中的第幾代。

孝服在古代分別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當看到誰傳什麼樣孝服時,也就知道這人屬於去世人第幾代了。所以,五種孝服,是謂“五服”。

現在農村人還在用這樣的方法區分,只不過已經沒有古代那麼清晰和明朗,現在多用有限的樣式和不同顏色的孝帽來區分。

那麼,五服只對喪葬嗎?對婚姻有沒有約束力呢?這就是第二河問題。



二、五服和婚嫁制度

五服對婚嫁有著嚴厲的約束力。

古代婚嫁制度,五服之內是不許結婚的,近親不讓結婚從古代就開始施行,但古代人所謂的近親是隻追溯到五服之內的,也就是九代之內。出了這九代,那就是屬於本來和同宗族,就沒有那麼嚴苛了。

那有人會說了,這不是扯淡嗎?古代那些皇帝不是想娶誰就娶誰嗎?何時見過他們受約束?

其實,這是對五服的一個誤解,我們從上面就可以看出來,古代人說五服,說的都是男性直系親屬,這也是從母系氏族社會轉向父系氏族社會後的一個重要體現點。

古代說五服,說九族,是隻說男性這方面的,對於女性這裡沒約束。當然了,女性這邊其實也有,叫外九族,可多半是沒人認的。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電視或者歷史裡說誰誰娶了表妹啥的,那我們就能明白,其實這不在五服的約束力內。

當然了,古代或者近代也有娶堂妹的,這個現象不多,卻是真的也有。這個只能說萬事無絕對。但娶了堂妹堂姐的,多半要被人恥笑。可是,既然敢娶,也就沒人敢恥笑或者根本不怕別人恥笑,這個不在這裡展開說了。



總結:我們仔細看明白了古人的區分,就會明白這其實是一套很科學的家族制度,不管從喪葬還是婚嫁上,五服都可以有效的讓人們加以區分。這也是很多家族留有家譜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是鄉村黑嫂,一個有態度的農村觀察者。喜歡我,請點擊關注。


鄉村黑嫂


所謂“五服”主要是針對血緣親疏而言的,而且特指父系的血緣,與母系無關。這是中國長期父系社會導致的必然結局,堂兄弟隔了幾代依然也可論堂兄弟,表兄弟隔幾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表中表”,就顯得非常疏遠了。舉個例子,自己的孫子和自己叔伯兄弟的孫子仍然會論所謂堂兄弟,這樣比中國非常常見。當然,關係也的確並不那麼親密也就是了。但是,自己的孫子和表兄弟(舅父或姨母家兒子)的孫子基本上就很少有人在去論表兄弟了,甚至自己的兒子和表兄弟的兒子都很少再有人去論表兄弟關係,這就是所謂的“表中表”,實際上血緣親疏卻是一樣的。



言歸正傳,什麼叫“五服”?以自己為例,廣義上講上推五代、下推五代,相對於自己本身都算“五服”。上推即高祖輩、曾祖輩、祖父輩、父輩、自己,這算“五服”。下推五代是即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這實際上也能算作“五服”。但是,因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都是自己的直系後代,人們通常不會這麼去論,比如什麼未出“五服”的曾孫,基本上很少有這樣的說法,曾孫就是曾孫。因此,平時人們常說的“五服”通常是以自己為基準點上推五代。



那麼,怎麼個論法呢?父親的其他兒子和自己是親兄弟;祖父的兒子是自己的大爺、叔叔,他們的兒子和自己是叔伯兄弟(也有稱堂兄弟的);曾祖的兒子是自己的伯祖、叔祖,他們的兒子是自己的堂大爺、堂叔,他們的孫子是自己未出“五服”的堂兄弟,高祖的其他兒孫和自己的關係同理,高祖一系的後裔和自己都算在“五服”之內。高祖兄弟的後代以及再往上、高祖父親、叔伯的後代等等,相對於自己的血緣就相當疏遠了,也就是所謂出了“五服”。為什麼成為“五服”呢?所謂“服”者,服喪之意,就是“五服”以內的親屬去世,是要服喪的,故而有了“五服”之說。出了“五服”,婚喪嫁娶基本上就很少往來了。



清王朝的所謂宗室、覺羅實際上大致就是按這個來的,以清太宗皇太極為基準,興祖福滿、景祖覺昌安、顯祖塔克世、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正好是“五服”,因此,清興祖福滿的直系後裔(即所謂“六祖”,也就是清景祖覺昌安兄弟六人的後代)都是被清王朝認可為皇族的,清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後裔為宗室黃帶子、“六祖”的其他後裔為覺羅紅帶子。福滿兄弟的後裔以及更遠的親屬已經出了“五服”,雖然也是愛新覺羅家族成員,彼時卻沒有被清太宗皇太極認可為皇族,原因就是這個所謂的“五服”。因為出了“五服”,血緣已經相當疏遠了,清太宗皇太極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也就沒有把這些人再當作自家人看了。帝王之家都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家自然就更加疏遠了,除了“五服”婚喪嫁娶還有聯繫的,在日常生活中實際上是比較少見的。當然,以前鄉下由於同姓聚居比較普遍,出了“五服”還有來往的也不是不存在,但基本上也就是當鄰居、朋友相處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隨著封建社會的瓦解和新中國的成立,越來越多的新思想注入到了我們的文化中,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我們大力發展學習新鮮事物。

然而,在這樣的學習中,一些傳統的文化也難免流失,眾多因素下,一些傳統在城鄉之間逐漸拉開了差距。

因為一些政策上的自由,農村相較於城市保留下來了一些更多傳統的規矩和習俗,婚喪嫁娶,禮儀禁忌,以及家族制度。

那麼,農村家族中的“五服”是什麼意思呢?

何為五服

這裡的五服可不是五件衣服,五個物件。它指的是一種由血緣關係決定的親屬制度。

五服二字在古語中有多種解釋,這裡農村流傳的五服,是指從古代父系社會衍生的家族體系,本指因親疏遠近不同的五種喪服。

所以,簡單來說,五服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自身五代。

如果把自己看做起點,那麼向上數四代向下數四代,一共九輩人,這上四下四便都是你五服之內的親人了。

中國人重情義,講究血緣往來,所以五服之內,誰家有個紅白喜事,按理說都是要參加的,如若出了五服,關係就淡了,也就可以不去了。


五服的由來

前面說過,五服,即五種喪服,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斬衰最親,緦麻為五服之內最遠。

五服,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喪禮禮治。晚輩為逝去的長輩披麻戴孝以示孝道和哀痛。該項制度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

斬衰:是五種喪服中最重的一種,以粗麻布為材料縫製而成的一種褂子,左右和下邊不縫。

斬衰的守孝期為三年,主要是兒子和未出閣的女兒,兒媳,重孫,妻子妾室。

齊衰:用比斬衰稍輕一些的粗麻布製成,衣旁和下邊要縫合。

齊衰服喪期為三月到三年不等,主要是子女為繼母,丈夫為妻子,孫輩為祖父母等。

大功:大功的材質是粗熟布,粗熟布稍細一些,服喪期為九個月,主要是堂兄弟,未出嫁的堂姊妹之間又或者為叔伯。

小功:為較細的熟麻布製成,重量也更輕。小功的服喪期為五個月,主要是本宗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等。

緦麻:是五服之中最輕的一個,由細熟麻布製成。服喪期也只有三個月,主要是本宗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

以上五種不同材質的喪服即民間五服一說的由來。

五服的禁忌習俗

關於五服,有著許多的規矩,其一便是未出五服,不得通婚的說法。

古人有云,“同姓而婚其後不繁”,老祖宗也許早就意識到了遺傳科學的重要性,為了避免更多悲劇,定下了五服之內不能通婚的規矩。

當然隨著多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的進步,族系家譜也漸漸流失,所以五服之內禁通婚的說法也只在部分農村地區存在。

依照今天我國的法律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也就是並非五服之內完全禁止。

那麼,你可能會覺得疑問,古代那些戲曲傳說中,表兄妹成婚親上加親也案例不是比比皆是嗎?

其實不然,古代的親上加親是姨表親可以成親,就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妹妹,而姑表親是不可以的,例如賈寶玉和惜春妹妹。

姑表親也就是五服之內的兄妹關係了,因為古代講究父系為宗,所以五服之內的父系一脈看作是一家,這樣一來成婚也就意味著亂倫,於情於理都有傷風化。


而女子通常在出嫁之後就成了外人,因此,姨表親雖說是親,但卻是外家親,可以成親婚配。

歷史上近親婚姻有很多,比如王獻之一家,賈寶玉和林黛玉,陸游和唐婉。

還有最有名也最讓人唏噓的呂雉,她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竟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了自己的兒子劉盈。

饒是劉盈尚存正義,據說未與之圓房,輩分來講,這可是舅舅娶了外甥女啊。

當然今天的文明社會,一些迷信封建的習俗早就應該摒棄,但習俗背後的倫理傳承,我們還是應該去了解一二,畢竟老祖宗的智慧比我們想象中多得多。


史之策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人們常用“五服”來表示親戚關係的遠近,還有一詞就是“九族”。那麼你知道五服九族是什麼意思嗎?

我國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單位包括自高祖一下的男系後裔及配偶,既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九族或者九輩。


五服在古時候也是用來表述關係遠近的,它有兩種說法,一是一種行政區劃制度,根據距離王者的遠近劃分不同的區域,從而實行不同的稅收制度。以五百里為界由近及遠為甸服、侯服、賓服、要服和荒服。這一說法隨著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化已經失傳了。


另一種說法是一種喪服制度。過去人死了,人是要穿喪服的,那時喪服都是有麻製成的,這也是披麻戴孝一詞的來歷。喪服分為五級,分別是斬衰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不縫邊。第二是齊衰也是用粗麻布製成,縫邊。第三大功用粗熟麻布製成。第四小功用稍粗的熟麻布製成。第五緦麻用較細的熟麻布製成。穿的喪服不一樣,穿喪服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表明親疏關係也不一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有些變化,但都沒有大的變革,基本上延續下來。我們所說的五服就是由它演化而來的。現在說的五服一般用來表述宗親的遠近,人們常常說我們還沒出五服呢,或者說沒出五服不能通婚,或者說出了五服了,可以通婚。這五服應該是從當事者含當事者縱向向上向下數,橫向左右數,對於當事者來說上下既五服九代。


棗廬散人


對於農村人所說的五服這個問題,身為農村人,從小就常聽人說什麼出五服不出五服之類的問題,還有就是在農村講究年輕人不出五服不能結婚之類的話題,這些都只是聽說而已,根本不懂的什麼是五服。也從未問起過父母。



後來,生活中的事情經歷的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什麼叫五服,五服也就是指直系親屬的五代人,比如說,曾祖父 太祖父 祖父 父親 本人,這五代排列就不出五服,如果排到你的兒子這一輩,你的兒子輩與曾祖父這一輩就是已經出五服了。那麼,在農村出五服與不出五服有什麼區別的?主要區別就在辦紅白事上的區別,一般來說,出了五服的在辦紅白事方面就不以一家自己人對待了,即辦紅事一般不參與,辦白事參與但不帶孝。


這就是農村人說的五服,也就是說你和你的上四輩叫不出五服,你和你的下回輩也叫不出五服。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三農張老師


在農村常說的“出五服”或者“沒出五服”,其實就是家族親屬關係遠近的關係!在古代是指五種喪服,後來演變為五輩人。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就是五服。像一些地方說的“五服之內為親”,意思就是說,血緣關係在五代人之內的都是親人!超過五代的則是“出五服”了!

下面就結合農村的一些實際情況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一、什麼是五服?

一般常說的出沒出服,就是指五服!最早出現在儒家典籍《儀禮》喪服篇中商周時期根據血緣關係所制定的五等喪服制度,由重至輕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故稱“五服”,一般越親,則服重!具體表現為:

1、斬衰:

為最重的一等喪服,一般服喪三年(實為25個月)

因以最粗的生麻布製成,衣袖口處不縫邊,簡陋粗惡,猶如刀割斧斬,而喪服上衣為“衰”,因此,被稱為“斬衰”。

適宜人群:臣為均,子為父,未嫁女或迴歸宗族的已嫁女為父,妻為夫,承重孫為祖父等。

2、齊衰:

與斬衰服飾材料相同,衣緣袖口也縫邊,但稍顯齊整,所以被稱為“齊衰”。

但會根據服喪期時間和用杖與否分成四類:

齊衰三年:需用杖,並服喪三年。一般適用於父親已離世後,子女為離世母親。

齊衰杖期:需用杖,並服喪一年。一般適用於父親在世,子女為離世母親,或者是丈夫為妻子。

齊衰不杖期:不用杖,但服喪一年。一般適用於為祖父母、兄弟姐妹,已嫁女為父母等。

齊衰三月:不用杖,但服喪三月。一般適用於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3、大功:

也稱為“大紅”。一般用粗熟麻布製成,服喪大概九個月,不用杖。

適宜人群:堂兄弟、未嫁堂姐妹、已嫁姑或姐妹、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等。

4、小功:

也稱為“小紅”,一般用稍粗熟麻布製成,服喪五個月,不用杖。

適宜人群:祖父的兄弟及其妻、父親的堂兄弟及其妻、父親的堂兄弟之子、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等。

5、緦麻:

為最輕的喪服,以最細的熟麻布製成,服喪三個月。

適宜人群:本宗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等,外姓的外甥、外孫、女婿、舅父、姨兄弟、表兄弟、岳父母等。

另外,在五服之外,古代還有一種更輕的喪服叫作“袒免”。意思是:袒,即袒露左肩;免,即不戴冠。

例如新朋好友去奔喪,也要披麻的。

二、農村常說的“五服”,實為九族!

對於在農村常說的“五服”,其實是指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

而對於這九族之外的家族成員,就是“出五服”的人了!也就關係越遠了!

像這種五服說法,應該是農村最普遍的吧!

三、農村往往是小圈子家族社會!會以“五服”關係分成若干家族!

要知道,一般在村裡你會發現,大多隻有一兩個姓氏而已!像我們村裡,姓氏主要有兩個,但大多農戶家不是姓王就是姓張!其實對於一個姓氏的農戶來說,就是一個家族衍生而來的!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也會不斷衍生新的後代!漸漸的就會發現,雖然同屬於一個姓氏,但往往有婚喪嫁娶之事時,並不是所有同姓的農戶家都會參與,而是隻是家族關係較近的一些農戶才參與。一般這時候就會常常聽老人說,這家怎麼沒來呢?!原來是已經出五服了!

因此,在村裡即便是同姓,也會被分成若干個家族!一般有婚喪嫁娶之事,也大多參與者為家族成員為主,而其他家族成員為輔!


益達說史


五服關係、包括如下

一服:父母、子女;

二服:爺爺、孫子(女)、兄弟、姐妹、祖叔伯、姑姑、侄子(女);

三服:曾祖、叔伯、祖姑、堂叔伯、堂姑、堂兄弟、堂姐妹、堂侄子(女)、叔伯孫子(女)、曾孫子(女);

四服:高祖、曾叔伯、曾祖姑、堂爺爺、堂祖姑、堂孫子(女)、從兄弟、從姐妹、從侄子(女)、叔伯曾孫子(女)、玄孫子(女);

五服:天祖、族兄弟、族姐妹、來孫子(女)。

關係圖如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