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多數農村的一個村或者一個莊的人基本都是一個姓氏?一個村的是一個祖先嗎?

馬勝迪


因為在我們河南老家,農村基本上都是自然村,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拆分重組,然後才慢慢形成現在這個樣子。我們知道,在建國初期,國家提倡多生,所以一家可能會有七八個孩子,然後這七八個孩子,長大娶妻生子,又生七八個,就這樣慢慢的形成一個小的部落形式,到後來有其他姓氏的家族進來,慢慢的就形成了村,你在老家可能會知道,一個姓氏的祖輩和一個從來不認識但同一個姓氏的祖輩,有可能就是一家子,我們中國人常說:一個姓氏,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句話可能不是太準確,但姓氏的傳承,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文化方式。

所以你說的一個村是一個祖先未免太籠統,但巍巍華夏,一個姓氏是同一個祖先這是沒錯的


仙人掌已開花


我老家家族遷徙就是源自江西填湖廣,最後分散定居於江漢平原數百年。老家起初就源出是幾兄弟或者近支攜家帶口到漢水區域,至今周邊幾個村,一個兩千來人的村子裡百分之九十以上,另一個四千來人的村子有幾百人,本村千餘人近乎百分之百,都是源自這幾兄弟與自家近支叔伯兄弟。這些還都只是算作不同的房頭,也就十餘代人時間,家族同宗最出名也就只有一個科舉狀元,至今被地方用來宣傳教育自詡的狀元之鄉。當時由該狀元族譜往後重新續了二十字字輩排行,近些年又續了十個字,不過現在慢慢也淡了,後代人也越來越少用字輩取名。

臨近區域同宗也互相有重新續過族譜,大家畢竟同宗同源,這也算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所以說這種宗族聚群而居的文化在全國也算是挺普遍的,尤其是南方,我這還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廣東那邊還有同宗一個村人口不亞於北方一個縣規模的村子。


俗世無垢


我們村叫東乜堌,位於黃河故道,隸屬於內黃縣後河鎮管轄,1870多的人口中,王姓人口1620多人,佔總人口的86.7%。

我們村的歷史約有千年之久,原始居民並不是王姓,而是馬姓和唐姓。

也不知什麼歷史原因,曾經輝煌的馬姓現在人口僅有54人,而唐姓早已滅絕,只剩下一些地理上的名記而已。

王姓遷徙到東乜堌定居,是元未明初的事。

那時,王姓始祖元善,是元朝至正乙未年間的進士,任山西河中府少卿。1368年,明朝定鼎南京,徐達、常遇春北掠元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逃大漠,元朝滅亡。徐達常遇春揮兵西進,越太行,直搗山西,始祖元善成了明朝革命的對象,於是便棄官辭爵,率家東遷,定居於開州(濮陽)西北的東乜堌。

當時的東乜堌,經過馬、唐二

氏二百多年的經營,已經是“似山非山而勝於山,似城非城而勝於城”的村落了。王氏定居乜堌以後,積極地參於村莊建設,劈荊棘,開阡陌,設庠序,建廟宇,家鄉規模愈盛。由於良好的家庭教育,王氏子孫一至八世皆有功名成就者,成了開郡巨族。至現在人口近萬,已經幅射周圍河南山東三市五縣二十三村。

安氏於明朝景泰年間遷來,人口現有180多人,佔全村人口的8.6%,是東乜堌的第二大姓。

趙姓於清乾隆50年(1785年)遷來,現有人口13人。

清末民初,東乜堌有了較大的發展。經濟發展,集市繁榮,成了沙區商品物資的集散地,有很多商戶落戶東乜堌,於是便有了陳、張、文、師、劉、賈等姓的加盟。

東乜堌的王姓為同一本源,現在,他們和其它九姓,十族共和,正在努力地建設著自已美好的家園。





王兆林0309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 那些村裡同一個姓的,自然是同一個祖先了,至於那些雜姓,很顯然是多個姓的人混居而成的。

還有些村,本來也是一個姓,但因為人數不多,就會跟附近其它幾個小村合併一個村,所以才會出現好幾個姓的。

像我們村,有近二千人,村裡全部都是姓楊,沒有一個雜姓,就是因為我們都是同一個祖先,一樣的血脈。

從古至今村裡除了嫁過來的女子之外,全部都是姓楊,沒有外地人混居,是一個傳統古村落,村裡的祠堂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

在我們這邊,有一個村比較特別,他們的祠堂供奉著兩個祖先的牌位,所以村裡的人有兩個姓,就是因為在古時候,那兩個姓的祖先稱兄道弟,結成了兄弟,二人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定居下來,幾百年後,就成了一千多人的大村了,祠堂供奉兩個祖先,倒也和睦相處。


傾城武本尊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在以前一個村確實是一個姓。但到現在就不只一個姓了,有些是養子接繼,還有的就是到插門的也就有雜姓了。除了這兩種情況基本是一個姓。

在若干年之前,因多種情況離開本土遠走他鄉另立門戶,也就是姓什麼就什麼姓的祖先。經發達人數多了,就立自己的宗詞和建族譜以為歷史依據,硬於後人查看。

每個姓都有族譜,族譜記栽祖先從哪裡來遷往何處,而人的背份都是註明在族譜上,是用詩歌篇制的,族人都根據詩歌順序排列而取名字,名字裡含有背份字。

翻閱族譜就可以知道,哪些人是同姓不同宗,是什麼原因,什麼方式參與組合,由以前的什麼姓改為現在的姓,養子,哺子,上面記得清清楚楚。其名是一姓,其實也是魚龍混雜。現在五湖四海是一家,姓氏沒那麼重要,也就有五百年是一家的說法了。



修煉7788



我是會寧鎮董家溝人。是位於邢臺市西北20公里處的一個村莊。是河北邢臺縣的屬地。乃太行山東麓邊緣與平原的交接帶。因為該村居民姓氏以董王居多,故又稱董王溝村。現已有1400年的悠久歷史。

據傳,在戰國時期這裡就有了人在此居住,《邢臺縣地名志》中說:在董家溝村北山崗上的土地廟中存有一石碑,說很久以前這裡有八九戶人家,有尚姓和董姓在此定居,村名上尚汪。由於受到土匪搶擾,在唐代開元年間,尚姓人從此村遷出後才改為董家溝。



當時董家溝只有幾戶人家,經過一千多年的世事變遷,董姓人佔村子人口超過了一半。後來的王姓人家,疑似從南大汪搬過來,後來發展較猛,約佔了總人口的五分之二,而第三大姓氏從鄰村的東良舍搬來,約佔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一。這些姓氏剛入村時,基本上就是一兩戶。兩戶以上的大部分都是親兄弟,前後門的。一生二,二生四的代代相傳,逐步發展成為現在這個規模了。

所以,每個村子裡的姓氏一般都很單純,只有一個或幾個姓氏。應該都是來自一個祖先。如果姓氏很雜的村莊,則應是商賈之地,來此經商的後代,在此延續下來的。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農村裡面,為什麼多數農村裡面或者一個村莊裡面的人基本上都是一個同一個姓氏呢?

這個問題一個村莊裡面,大多數的都屬於一個祖先,同一個祖先。

如果大一點的村莊可能有好幾個姓氏,如果比較小的村莊,那麼基本上都是屬於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


村子裡面同姓的基本上都有親戚關係

其實農村裡面,一個村莊裡面同一個姓氏,然後這些人大多數都是帶有一點點這個親戚的關係的,比如說這個是什麼叔叔伯伯三伯父怎麼七叔公,六嬸婆之類的。

這些呢,基本上都是屬於一個祖先繁衍出來的後代,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繁衍,那麼對於這樣的地方,村莊也是非常多見的很正常的一個事情

多多少少都會有些關係,所以平時的時候要要幫忙幹活之類的,全村人都跑到一起了,所以這種問題呢,在我們農村裡面是最多見的



村子大一點的就不會是同一個祖先

像我們這邊村子比較大的,那麼每一個地方都有幾個村落,對於這個村落當中,他的姓氏又有不一樣的情況,所以有的呢是從外面搬來的,有的呢是從當地一直繁衍生息的,所以對於這種情況來說,這個事情並不奇怪

就像我們一個自然村,也就是一個行政村裡面在我們這裡有十幾個姓氏,但是每個姓氏的人口都比較多,所以基於這種情況而言,每個農村裡面的地方也是不一樣的

同一個祖先的時候,我們覺得並不奇怪,但是在遷徙的過程當中,有可能會遷徙到其他人的當中,在我們這邊就有一個非常奇怪的村落。

一個村子裡面絕大多數人都是姓莫的。然後搬遷進來的一個姓氏只是姓鐘的。然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他這個姓氏也沒有發展起來,還是維持在兩三戶人家。

所以面對於這個問題不用過多的奇怪,也不用過多的去解讀。


江南農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e0f565a7c1b6145f8abb81bbc0b63945\

天翼用戶7944005022312


我們村位於黃淮平原,周襄王落難於此,始稱襄城,毗鄰曹魏故都。由於歷史原因,各個村鎮的人幾乎都是遷移過去的。拿我們村來說,是在明代三個兄弟分家,一個人去一個地方,開墾土地,繁衍生息。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形成了現在四百多口的村落。全村一個姓,碰頭見面,血緣關係濃厚。


用戶1158298934199


我們村姓李的佔70%分三個始祖每個始祖家譜不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