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上林縣概況

上林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南部,大明山東麓,地跨東經108°23′至108°52′,北緯23°12′至23°28′,東北鄰來賓市興賓區,南接賓陽縣,西南毗武鳴縣,西北連馬山縣,北靠忻城縣

[1]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全縣總面積1869.64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該縣下轄7個鎮、4個鄉,總人口496007人[2]。境內有三里•洋渡、大龍湖、金蓮湖、石南海遺址、舜婆山遺址、九龍窯遺址等景點景區[3],先後榮獲“國家生態示範區” 、“中國長壽之鄉·廣西上林” 、“廣西首批特色旅遊名縣創建單位” 等稱號[4]

上林縣有“南寧後花園”之稱,是廣西傳統節日“ 三月三”的發祥地和珠江流域龍母文化的源頭,也是明代八寨農民起義的策源地及重要根據地,上林縣人民政府駐大豐鎮。

歷史建制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上林縣境為桂林郡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分其地為九郡。交州鬱林郡下置潭中、嶺(領)方等縣,上林縣境大部屬嶺(領)方縣,西北部則屬潭中縣。

三國:吳元興元年(264年),改嶺(領)方縣為臨浦縣。7月,分交州置廣州,上林縣境分屬廣州鬱林郡臨浦縣及桂林郡潭中縣。

廣西南寧上林縣概況

上林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太康年間(280年至289年),改臨浦縣仍名嶺(領)方縣。上林縣境分屬嶺(領)方、潭中兩縣。東晉,於鬱林郡下新設新林縣。上林縣境為新林縣、潭中縣地。宋、齊仍之。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置龍州,新林縣屬龍州馬平郡。又設定州(後改稱南定州)嶺(領)方郡,上林縣境為馬平郡新林縣、嶺(領)方郡嶺(領)方縣地。陳仍之。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嶺(領)方郡。嶺(領)方縣仍屬鬱林郡。開皇十二年(592年)置馬平縣,隸始安郡,上林縣境大部屬嶺(領)方縣,西北部屬馬平縣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於原嶺(領)方縣地置方州(即南方州),析嶺(領)方縣地置無虞、上林、止戈、嶺(領)方、琅玡、思幹、賀水等縣隸之。縣治設上林洞口(有上洞、下洞)的上洞(“上”系壯語“洞”的近音,“林”系壯語“水”的諧音,“上林”意為有泉水流出的洞,即出水之處),故此得名。是為本縣得名之始。貞觀八年(634年)改南方州為澄州(治所在今上林縣城大豐鎮)。天寶元年(742年)改澄州為賀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澄州,轄上林(治所在今澄泰鄉古城村)、無虞(治所在今澄泰鄉江那村)、止戈、賀水四縣,州治設在上林縣。上林、無虞二縣均在今上林縣境內(無虞縣在今三里、澄泰鄉一帶)。賀水縣部分地區在今上林縣境內(喬賢鄉的木山、古樓、那良、廠圩、琴水、黎密等村)。貞觀初隸嶺南道,鹹通三年(862年)分嶺南為東、西兩道。嶺南西道,下分桂管、邕管、容管。上林縣隸嶺南西道邕管。

五代:屬南漢,建置不變。

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止戈、無虞、賀水三縣,併入上林縣。並廢澄州,上林縣隸邕州。開寶六年(973年)複稱澄州。端拱二年(989年)又廢澄州,上林縣改隸於賓州。宋初隸廣南路,至道三年(997年),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則隸廣南西路。治平四年(1067年)撥上林縣之止戈地入武緣縣(今武鳴縣)。

元:上林縣屬賓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安撫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下路總管府,直隸湖廣行中書省廣西兩江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升宣慰司為廣西行中書省,賓州直隸之。

廣西南寧上林縣概況

上林縣

明:上林縣初屬賓州,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改隸廣西行中書省柳州府。洪武四年(1371年)劃上林縣地述昆、白山(舊為止戈縣地)二鄉入武緣縣(今前者屬都安瑤族自治縣,後者屬馬山縣)。洪武九年(1376年),改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賓州仍屬柳州府。

清:順治初,上林縣仍隸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賓州升為直隸州,以上林、遷江、來賓、武宣縣屬之。雍正十二年(1734年)降賓州直隸州為散州,上林縣乃改屬右江道思恩府。咸豐七年(1857年)八月,李錦貴率農民起義攻下上林縣城,改上林縣為澄江縣。同治元年(1862年)李錦貴病逝,不久清軍攻克,復改為上林縣。

中華民國成立後,上林縣名沿清代不變,初屬廣西南寧道。民國15年(1926年)廢道,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29年(1940年)劃屬武鳴行政督察區。民國31年(1942年)並區,屬廣西省第四專區。民國4年(1915年)撥古零土司地27村隸上林縣管轄。民國22年(1933年)將上級鄉劃歸隆山縣(今馬山縣)。民國24年(1935年)又將思隴、鄒圩兩鄉劃歸賓陽縣。

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林縣初隸南寧專區專員公署。1951年改屬賓陽專區。1956年,桂西壯族自治州成立,直隸自治州。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改屬南寧專區專員公署,1971年屬南寧地區行政公署至今。1952年10月,上林縣北部的藍甲、古蓬、安良、北更、馬蹄、思吉等6個鄉劃歸忻城縣。1953年劃馬山縣福蘭鄉的弄步屯歸本縣管轄。1956年劃忻城縣龍門鄉的內釋屯歸本縣。1958年冬,上林縣、賓陽縣合併,改稱賓林縣。翌年夏,上林、賓陽分開,恢復上林縣建置至今。

地質地貌

上林縣境內地層發育較全,出露較好,自寒武紀至第四紀均有沉積。從分佈來看,由西往東地層的出露從老到新。最古老地層寒武系主要出露在大明山西南及大明山南部一帶。縣境

廣西南寧上林縣概況

上林縣

岩漿岩出露較少。地貌表現為西部多山,東南部屬丘陵和平地,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大明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龍頭山高1760米,為上林縣西南部天然屏障。各類地貌分佈為: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佔8.62%;海拔500—800米的低山,佔17.03%;海拔250—500米的山丘,佔12.15%;海拔150米—250米的丘陵,佔30.29%;海拔150米以下的平原,佔27.9%。上林縣境內有大明山、鳳凰山、獅子嶺山、岜仙山等四條較大的山脈;有鎮圩、塘紅西部、岜獨和弄貶一帶4片喀斯特峰林區。上林縣境內岩溶地貌分佈廣,巖洞較多,大者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面積300平方米以上的巖洞有71個。著名的巖洞有三里鎮明鏡巖、琴水巖、佛子嶺巖,洋渡的白崖堡南巖、青獅南洞,西燕的大龍洞殿巖。上林縣境內河流屬紅水河系。清水河是主川,有大小支流80條,均自西北向東南,最後彙集東流。此外還有蘭幹河,從南向北流入忻城縣。[5]

氣候特點

上林縣境地處低緯度地區,北迴歸線橫貫中部,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9℃,極端最高氣溫40.4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2.1攝氏度。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1.5℃;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8.0℃。年平均無霜期為337天。上林縣位於大明山東北部迎風坡一側,雨量充沛,雨日偏多,是廣西六大暴雨中心之一。全縣各地年降水量為1400—24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576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03千卡/平方釐米。年平均相對溼度穩定在80%以上。

1982年,上林縣人口為365195人,其中:大學畢業435人;大學肄業

廣西南寧上林縣概況

上林縣

或在校73人;高中22855人;初中65070人;小學154947人;12週歲及12週歲以上識些字和不識字的(即文盲)尚有50026人(含縣直機關人數在內),佔總人口13.6%。

上林縣有壯、漢、瑤、苗、侗、布依等12個民族雜居。語言以壯語(85%)、漢語為主(西南官話、客話、新民話)。2008年末,上林縣總戶數13.38萬戶,總人口47.71萬,其中男性24.75萬人,女性22.96萬人;非農業人口5.19萬人;常住人口40.22萬人。壯族佔80.1%,漢族佔14.89%,瑤族佔5%,其他民族佔0.01%。

土地資源

上林縣東西最大橫距50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5公里,土地總面積1869.64平方公里,佔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面積的0.8%。2008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58411公頃,其中糧食作物38734公頃。總面積中,低山丘陵佔76.6%,水面佔7.6%,平原地帶佔15.8%,概括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礦產資源

上林縣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主要分佈在大明山及縣境北部的鎮圩、喬賢一帶。重要的礦產資源有黃金、五氧化二釩、滑石(儲量2167萬噸)、石英石(儲量2183萬噸)、錳礦(儲量24.27萬噸)、鉛鋅礦、紅銻礦、鐵礦、煤炭、大理石、石灰石、水晶、花崗岩、方解石等31種。

植物資源

木類主要樹種有天目紫莖、長包鐵杉、紫荊木、小葉紅豆、西藏野萊莉等50多種。竹類主要有粉單竹、黃竹、吊絲竹、大頭竹、刺竹、毛竹、剛竹、撐篙竹、苦竹等。油料類,有油茶、八角、烏桕、山蒼子等。纖維、單寧、飲料類,有枸樹、桃金娘、餘甘子、黑荊樹、茶葉、苦丁茶等。藥類。上林縣藥材資源豐富。有土黨參、毛山藥、天冬、莪術、獨活、花粉、黃精、首烏、謝幹、大良姜、土太片、土茯苓、狗脊片、石菖蒲、百部、威靈仙等130多種。

草場,據調查,150畝以上成片草場352處,毛面積43.8萬畝,佔草場可利用面積45.1%,載畜量14052頭。其中150畝至500畝的草場336處,毛面積30.8萬畝,可利用面積23.8萬畝,載畜量9324頭。500畝至1萬畝的草場有12處,毛面積8萬畝,可利用面積6萬畝,載畜2905頭。萬畝以上的草場只有4處,毛面積5萬畝,可利用面積4萬畝,載畜量1823頭。這些草場主要分佈在大明山以及縣境中部、東北部的丘陵、峰丘地區。其中,連片萬畝以上,有水源的有兩處,一處在巷賢的六聯村到明亮的三黎一帶,一處在巷賢長聯村古竹屯一帶。因草場一般海拔150~800米,坡度較陡(一般25~40度),多數山谷形成大小不一的深溝,所以只宜小群放牧和辦小型牧場。草場植被本縣草被優勢種是纖毛鴨咀草、四脈金茅、青香茅、野枯草、雀稗草等。主要伴生草有白茅、石芒、羊須草、夏卜草(地方語)、莎草、掃黃草、紅裂莩、金絲草等。

小灌木尤以桃金娘、爆牙狼、算盤子、鬼畫符、了哥王、鐵掃把、荊刺竹等廣泛混生於牧草之中,這對草場質量有一定的影響。大明山海拔500~1000米的草叢草場,芒萁草侵害較少,屬黃紅壤或黃壤土類,土層較厚,部分形成各種不同草坡。如纖毛鴨咀、四脈金茅草坡;纖毛鴨咀草、野枯草草坡;白茅草坡和雜類草草坡等。牧草層主要是纖毛鴨咀草、白茅、掃黃草、五節芒、金絲草和類蘆草等。平地草場主要是低窪地和河灘草場,其草被與“四邊”草地一樣,均為矮禾草、牧草組合。主要有纖毛鴨咀草、雀稗草、畫眉草、青香草、竹節草、莎草、水草、狗牙根、馬唐草、牛筋草、鼠尾草、狗尾草、硬骨草等。草場類型據調查資料整理分析,按地形及草被生態、優勢等要素,地境基本相同劃為同“類”,相似草被生態生活型或經濟型劃為同“組”,把單位面積優勢種牧草一種或兩種以上重量達70%來命名“型”。縣境有150畝以上成片草場352處,可劃為3大類、15組、26型。

動物資源

上林縣各地包括大明山林區,二十世紀末常見的野生動物有60多種(指鳥、獸、爬蟲類)。二十世紀50年代還獵到兩隻華南虎和狗熊等獸類。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懶猴、斑冠犀鳥、金

廣西南寧上林縣概況

上林縣

貓、金錢豹。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黑葉猴、林麝、獼猴、熊猴、短尾猴、蘇門羚、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等,還有列為聯合國保護動物的大鷹鷂。其他禽獸有:果子狸、五間狸、九間狸、豹狸、豬仔狸、黃猄、野羊、箭豬、豹仔、虎仔、狗熊、山豬、獐子、小恆河猴、殘次恆河猴、黑猴、黑熊猴、小黑熊猴、野貓、鵪鶉、乳鴿、黃剦、畫眉、草眉、錦鳥、山麻雀、草子雀、河南了哥、鷓鴣、竹雞、五更雞、火鳩、斑鳩、竹絲雞、雉雞、山雞、大水鴨、小水鴨、越南了哥、黃鶯、貓頭鷹、猴面鷹、白靈雞、大鷹、飛虎、末花雀、彩雀、杜鵑鳥、大杜鵑(俗稱布穀)、四聲杜鵑(俗稱催春鳥)。據《徐霞客遊記》記載,明代崇禎年間(1611—1644年),三里一帶有孔雀。

爬蟲類有:山萬蛇、萬蛇、麗紋蛇、金環蛇、銀環蛇、五步蛇、白頭蝰、蝰蛇、烙鐵頭蛇、竹葉青蛇、南蛇、白花蛇、烏捎蛇、滑虎蛇、灰鼠蛇、水律蛇、銀蛇、索蛇、金蛇。

由於森林減少和濫捕,二十世紀末,上林縣境內華南虎、狗熊、豹、狼等已基本絕跡,黃猄、山豬、野山羊等已罕見。

上林縣被人們稱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的“後花園”。主要有四大景區:大明山風景區、三里洋渡風景區、大龍洞(大龍湖)風景區、不孤村人文景觀。

大明山已列為廣西三大旅遊名山之一,其大部分旅遊景點在上林境內。山上有獨特的風景地貌,幽景、奧景、險景、水景和意景兼而有之。大明山最高峰龍頭峰海拔1760米,是桂中南第一高峰。大明山是天然動植物園,具有旅遊價值的植被主要是原始林型的溝谷喬木和山頂苔蘚矮林。有壯麗磅薄的山巔雲海,最具特色的是大明山“仙境”(氣象學上稱為峨眉佛光或黃山寶光)。大明山到處流水潺潺,溪流縱橫,飛瀑破壁直瀉,清泉裂地噴湧,“山中一夜雨,到處是飛泉”。海拔1200米處,年平均氣溫18℃,山頂甚至只有14℃,谷底的天然泳池水質清洌冰涼,為理想的避暑勝地。

三里、洋渡一帶的匯水河、清水河清澈縈迴,兩岸山峰奇特蒼翠。奇巧的巖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明代大旅遊家徐霞客於崇禎十年(1637年)在三里、洋渡一帶遊覽山、巖、洞、亭、閣23處,歷時50天。在他的《遊記》中稱讚說:“其山千百為群,或離或合,山雖小而變態特甚”。他在遊歷白崖堡南巖時,曾吟詩一首:“洞門千古無人到,古幹虯藤獨為誰?投杖此中還得杖,三生長與菖坡隨。”遊韋龜洞時他又寫道:“韋龜之山,自中南中懸,北向而對立,幽蓋獨成,山水皆遞,真世外丹丘也”。這一帶還有兩處全國著名的唐碑:《六合堅固大宅頌》碑和《智城碑》。

大龍洞風景區包括大龍洞水庫(也叫大龍湖)和大龍洞兩部分組成。大龍洞水庫是國內唯一不需大壩、依靠壘石圍蓄地下水而成的天然水庫,名列十大熔岩水庫之一。1958—1960年建成。集雨面積245平方千米,水庫面積8.05平方千米。總庫容1.51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09億立方米。最大洩量808立方米/秒。水庫湖面呈不規則的彎曲狀,長達13公里,最寬處1公里多,最窄處僅100米。湖中共有7處出水泉眼,最大一處緊鄰上陵村。據村民介紹,每到旺水期,泉水衝出水面達一米多高。湖面四周,奇峰簇簇,神形各異,像獅子、像鯉魚、像大象等。石山倒映水中,山水渾成一體,美不勝收。

大龍洞緊臨水庫,系岩溶洞穴。洞內有12個觀覽廳,其中石獅大廳有八九層樓高,可容數千人。洞內鐘乳石眾多,形象各異,有石獅、石羊、石馬、石竹、石筍等。入洞可見三頭怒吼“雄獅”,直撲而下,氣勢磅礴。洞邊的一頭石獅又昂首回視,形成“四獅搶龜”的場面。在望石洞廳裡,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婦,翹首遠望,好象盼著她久別的丈夫。在雲霧廳內,水氣蒸騰,迷朦中只見平臺中間,身材魁梧的“萬壽公”神情嚴肅,他的面前,兵將林立,象即將出徵的軍旅。各個洞廳裡,石馬、石羊、石竹、石筍千姿百態,令人神往。在洞內一懸崖處,一個直徑20多米的圓洞,深不可測。站在洞邊,可聽到神奇的聲響,有時如絲竹輕奏,有時象浪濤拍岸。

不孤村人文景觀

廣西南寧上林縣概況

上林縣

不孤村位於上林縣白圩鎮,長久以來以重教崇學聞名內外。村中“不孤書院”遺址可追溯至明朝。2008年,全村人口390人,建國以來至2008年,全村已有180多人考進大中專院校讀書,被譽為“嶺南狀元村”。該村自1988年以來連續十年被評為自治區級雙文明村,1998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創建小康文明示範村”。多年來,不孤村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了無數遊人以及日本、泰國等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參觀。此處,上林縣還有鎮圩峰林區景觀,澄泰下金自然景觀、岩溶洞穴景觀等旅遊景點。

上林縣境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4處:

米江古遺址。位於西燕鄉江盧村米江莊。據1963年6月調查,米江莊群眾在民國末年曾發現石碗、石缽、石盒、紡輪等。

石南海古遺址。位於塘紅鄉石門村附近。據1972年4月調查,出土遺物有石斧、石錛、石杵等和細繩紋陶片,還有鹿、牛、豬、象、犀牛、狗、熊、山羊、龜、豪豬等遺骨。

山背古遺址。位於三里鎮山河村山背莊。1963年3月調查,遺址長、寬約10餘米,發現有石錛、石斧,還有象、猩、猴、鹿、牛、豬等動物牙齒化石。

石田古遺址。位於白圩鎮朝韋村石田莊。1963年5月調查,發現石斧1把,為變質岩製成,通身磨亮,甚精緻。

縣境古今碑刻頗多,主要有:

智城碑。碑址在覃排鄉愛長村智城山。刻於唐朝神功元年(697年)。該碑高164釐米,寬78釐米,碑文從右到左豎刻,凡24行真書,字徑1.5釐米,首行42字,末行32字,其餘每行47字,行文1108字。該碑是廖州大首領左玉鈐衛金谷府長上左果毅都尉員外置上騎都尉檢校廖州剌史韋敬辦所撰文一首並序。內容是盛讚智城山及其一帶風光形勝,頌揚韋敬辦文治武功。該碑是196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排為嶺南第二碑。對研究唐朝壯族發展史有著深遠的意義。

廣西南寧上林縣概況

上林縣

六合堅固大宅頌碑。碑址在澄泰鄉洋渡村麒麒山石牛洞。唐朝開耀二年(682年)刻成,是迄今發現的古代壯族地區最早的摩崖碑刻。全文包括序和四言頌詩二首,五言詩一首,共17行,381字,楷書。首題“澄州無虞縣(今上林縣)清泰鄉都萬里六合堅固大宅頌一首,詩一篇,並序。嶺南大首領鶼州都雲縣令騎都尉四品子韋敬辦制。”韋敬辦是唐代澄州(治所在今上林縣)刺史、澄州地區部落壯族首領。碑文敘述了韋氏家族修建大宅園的緣由,並稱頌大宅的堅固,對於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較為具體的描述,是研究古代當地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珍貴資料。此外,碑文用漢文並採用漢語古詩形式所寫,且有敘述事實、描繪風物和抒發悅情的特點,可謂廣西最早的文人文學作品,是廣西文人文學之始。碑刻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