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讨饭出身的富豪——梁希森

梁希森,1955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乐陵市梁锥村。梁希森兄弟姐妹众多、家境贫寒,经常食不果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弟弟饿死在他怀里,10岁那年,不堪忍受饥饿折磨的梁希森离家到河北省讨饭。13岁开始,梁希森跟着别人干了4年打铁的生计。17岁,他在河北沧州的一个锻造工厂当锻工,后来被提拔为车间主任。1976年,21岁的梁希森孑然一身闯荡东北。一个一度讨饭的农民,却拥有北京最好最贵的别墅群玫瑰园。与梁希森到底有多少资产一样,梁希森到底认识多少字同样是一个谜。

英雄不问出处,讨饭出身的富豪——梁希森

梁希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在那个凭胆量起家的时代就造就了一个十足的草根出身的企业英雄。从1980年代开始,梁希森在家乡乐陵先后创办了面粉厂、毛巾厂、钢构公司等企业,后来又进入了建筑和房地产领域。1995年,梁希森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乐陵市希森集团,注册资本2.7亿元。1996年,梁希森带着自己的施工队来到北京,参与了玫瑰园的建设, 1999年,梁希森以最大债权人的身份,用3.98亿元拍得了破产的北京最大别墅工程玫瑰园。

从讨饭娃到亿万富豪,20年间梁希森的命运完成巨大的转变,在感慨人生无常的同时,梁希森发家的过程更像是命运开的一次玩笑。梁希森的命运是和北京玫瑰园别墅绑在一起的,在玫瑰园可能毁了梁希森的同时,却给了他一次人生的转机,梁希森开始成为地产界的传奇人物。

1996年,梁希森已是身家过亿,希森集团的年产值达近4亿元人民币。此时,梁希森面临着一次重大抉择——企业要向哪个方向发展。最终,梁希森决定介入房地产行业,并决定到最具潜力的北京发展,选择一家最具影响力的房地产项目,从房地产最基础的建筑装饰入手,摸清底数后再伺机转入房地产开发业。而此时,号称国内最大的利达玫瑰园因资金短缺,已陷于停工状态,接手这样的工程无异于自投罗网,其结果必定是血本无归。但在梁希森看来,以玫瑰园知名度之高、影响力之大,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无有能出其右,接手这样的项目,对于自己这样刚刚涉足房地产业的外地企业来说,机会实在难得,梁希森决定介入。

玫瑰园项目,中国房地产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房地产项目,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最说不清楚的项目。这个项目几经易手,让疯狂的刘常明、香港的房地产营销天才邓智仁、香港富豪陆苍都身败名裂,甚至撒手西去的项目,竟然让梁希森成了最后的赢家。

虽然认字不多的梁希森却有着超高的商人天赋,对风险控制相当熟稔。梁希森在与利达玫瑰园签订的垫资施工协议中明确规定: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以乙方“希森集团”的名义办理并保存产权证,待甲方在合同规定期限内付清全部工程款后,再将产权移交。

1996年2月起,梁希森先是垫资7000万元,分包玫瑰园40套别墅的建筑装饰工程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并于当年7月完工,然而,这时候的玫瑰园已根本无力支付工程款了。玫瑰园面临着两种命运:一是有雄厚资金注入,起死回生;二是彻底瘫痪,直到破产。对于梁希森来说,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虽然预测到了风险,但却没想到风险来得是如此之快,又是如此之大。刚过不惑之年的梁希森却作出了一个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择:继续加大对玫瑰园的投资,直至其资不抵债,然后首先申请财产保全,继而申请玫瑰园破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竞买,直接由建筑商转变为开发商。

至1996年底,梁希森在玫瑰园共投入2.3亿元,完成了186栋别墅的建设和内外装修工程,并按协议取得了186栋别墅的房产证,成为了利达玫瑰园最大的债权人。

1997年8月,梁希森联同另一债权人向北京法院提出玫瑰园破产申请,同时申请了财产保全。随后,法院下达受理破产案通知书,玫瑰园进入破产程序;

1998年7月21日,北京一中院下达玫瑰园破产民事裁定书,宣告玫瑰园破产,并进入清查债务阶段;

1999年7月16日,在玫瑰园的拍卖会上梁希森以3.98亿元竞买成功,梁希森的险棋走成了活棋。

此时,梁希森的机会来了。就在梁希森拍下了这个全国最大的烂摊子别墅群不久之后,北京市宣布不再审批别墅,玫瑰园成为北京最后的别墅群,加之2000年后房地产市场的回暖,砸到梁希森手里的烂尾盘一下子奇货可居,玫瑰园再次生机盎然,仅三期工程销售额就突破20亿元。这个“大翻盘”项目,使梁希森的个人资产飙升到十六七亿元人民币。

英雄不问出处,讨饭出身的富豪——梁希森

北京玫瑰园

梁希森一战成名,名字开始为地产界所熟知。然而,与梁希森做的事情相比,疯狂可能只是出自一个商人的本能,而相对于他正在实践的“农村乌托邦”之梦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如同融创集团董事长孙宏斌,口无文采、表达甚至没有逻辑性的背后却是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思维。梁希森也会给见过其面的人留下两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表达能力很弱;二是思维能力很强。这位富豪操着一口流利的山东德州话,但在思维方面,他则很擅长抓住事情的重点,思考问题的方式总是很简洁。

等梁希森在北京玫瑰园大赚一笔之后,他心中有个更大胆、更疯狂的想法——投资10亿元,把家乡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所有农民改造成工人。

梁希森先从自己所住的村子着手,2001年,梁希森在梁锥村附近辟出100亩地,投资4200万,盖起了欧式联排别墅,梁锥村的村民以新村二层小楼的居住面积280平方米减去自己家中房子的面积,剩下的每平方米面积乘以100元,由村民付给希森集团;如果村民家中房子大,则由希森集团按照同样的方式,付给该村民。费用结清之后,希森集团只收到了不到30万的资金,不到总投资的1%。同时,村民也纷纷到希森集团的鲁西牛业公司中上班,每月拿到700元左右的薪水,并享受过节福利和养老保险等。

此后,梁希森开始向第二个村子许家村推进。在谈起他改造梁锥村乃至黄夹镇的设想的时候,梁希森说了一句很朴素的话:“我不赢利我不干。”鲁西牛业公司已经开始盈利,每个月的利润达到200万。而按照梁希森的思路,只有这两个村子是远远不够的,他要把整个黄夹镇100多个村子全部按照梁锥村的模式进行改造,这是一个乡村的“乌托邦”梦想。梁希森表示,“凭自己的能力,能改变一个村就改变一个村,能改变一个乡就改变一个乡,能改变一个县就改变一个县”。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梦想不一定都会实现。在旁人看来是不可能实的“乌托邦”梦想,梁希森却把它付之于行动,虽然不排除商人的本质,但这份勇气仍值得钦佩。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梁希森透露,自己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而且还写得相当不错。除名字之外,还能认二三百个字。至于读书看报,梁希森则表示没有时间,要是遇到一些比较重要的信件或传真,交由司机和秘书念给他听。而更为关键、秘密的文字则让老婆看。“我不能和人比认字的成功,高中生、大学生、博士生是上学,我这也是上学——社会大学我感觉更厉害。但这个厉害和他们不一样,比如高科技的东西我做不了。”梁希森表示。

英雄不问出处,讨饭出身的富豪——梁希森

梁希森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和机遇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绑在一起,我们选择不了时代,更难以祈求机遇,唯一能做的是付出自己的努力,在机遇来临时果断的抓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