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时代老照片:贵妇吸鸦片 骡子抬轿


北京卖点心的小摊。这组记录慈禧太后统治时期北京社会面貌和人物肖像的老照片,由日本人开办的山本写真馆于1909年1月发行。总的来看,这些影像呈现了一个经济生产力落后、百姓生活水平底下的社会状况,也处在一个任人宰割的国际环境下。

北京郊区割草的少年。庚子事变之后,慈禧太后发起了“十年新政”,旨在富国强兵,挽回日益衰败的国运。但是,朝廷上下痼疾深重,病入腠理,已经很难根治,“新政”难以奏效。比方说,办新政需要钱,国库没钱,怎么办?朝廷就加捐加赋横征暴敛,这就加剧了官民的对立。

满族上层妇女。慈禧实施这场改革,不是主动的选择,非常被动,她是在吃了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的大亏之后,才决定要改革的。但这时候的被动选择,就错过了最好时机,显得有点晚了。

街头的算命先生和卖日用品的小摊。1861年慈禧太后执掌大清帝国之后,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这就超越了道光帝、咸丰帝的眼光。可是,庚子事变之前的40年,慈禧太后都没有扩展洋务运动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制度、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依然落后。

吸鸦片的满族上层妇女。鸦片深深毒害了晚清社会肌体。

骡驮轿,清朝北方民间常用的交通工具,比人抬轿子走得更远。

北京的骆驼。比“洋务运动”稍晚,近邻日本发起了“明治维新”。明治天皇的决心很大,他自己带头捐款建设军队,取消了车马仪仗和宫廷歌舞,将一日三餐减为一日两餐。改革过程中,日本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学习欧美技术,推行“殖产兴业”,并且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妇女骑小毛驴出门。经过不到30年的发展,日本就将大清帝国打得稀里哗啦。与明治天皇相比,慈禧太后有两大缺陷:一是对世界大势认识不足,缺乏近代政治、经济、外交知识;二是改革决心不足,未能突破利益集团的桎梏,对个人的舒适生活看得也比较重。


京郊农民碾高粱穗。通过这些清末照片,我们能发现什么近代化的因素呢?根本没有!此时广大百姓的生活,跟清朝前期、中期相比,很难说有多大的区别,他们的服装、他们的出行方式、他们的饮食结构,延续着前辈的状态。

挑担走街串巷的鞋匠。清末最后十年,这个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但压垮这个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皇族利益。立宪运动中搞出来的那个“皇族内阁”,真是得罪了汉族官员和广大百姓。到这个地步,只有推倒这个朝廷,才能实现社会演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