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張邦鑫、張熙正在談論的教培新思路,你瞭解多少?

新東方俞敏洪:

是什麼在阻礙全人教育的發展?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教學生知識和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針對學生的情感需求,使其在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發展,培養健全人格。

美國教育家杜威把教育區別於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內在價值就是某一事物自身的意義,工具價值是外在價值,就某一事物能達到的外在的目的而言。

從這句話可以判斷從公立學校到培訓機構,90%的情況下在做工具價值的事情,給了學生一種考試高分的工具,讓他們最後進入了大學,但是在內在價值上有所忽視。

是什麼在阻礙全人教育的實現?

首先,高考作為大學唯一的選拔標準,使人的成長通道變窄了,學科學習佔據了學生80%的時間。目前可能還沒有其他的方法,因為一旦用別的辦法,作弊的空間就會擴展。

其次,

全人素質和綜合素質的考量,缺乏可量化的公平指標。

第三,當前老師素質和家長素質的參差不齊,影響了人的綜合發展。因為全人教育應該在中小學階段重點開展,但是目前一些高質量的人才可能不願意選擇成為老師。

新東方目前正在研發全人教育體系的學習系統,但是新東方不做單獨的全人教育體系。新東方更注重的是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把健全的價值觀、健全的人格融入進去,新東方也在這樣培養老師。


俞敏洪、張邦鑫、張熙正在談論的教培新思路,你瞭解多少?


好未來張邦鑫:

“學”與“習”分工,解決教育高品質複製問題

好未來做教研,為什麼很難大規模複製呢?主要是因為師生比限制了產能。為此,好未來有三次規模化探索:

第一次規模化探索:學而思面授的標準化

統一教研、開放課堂、免費試聽、隨時退費(不滿意可以隨時按比例退費),這樣倒逼我們必須教得好才能擴張,必須認真嚴肅地做教學教研。

第二次規模化探索:學而思網校雙師的探索

最開始是學習慕課MOOC,MOOC雖好,但“學完率”很低,只有6%左右。因為名師雖然講得好,但對每個個體來說沒有得到激勵和互動,沒有參與感,沒有被關注,因此他沒有得到能量和個性化的關愛。

另一種模式是小規模在線課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一個老師給二十個學生講課,老師能點到每個孩子的名字,可以激勵學生互動,但好老師有限,仍然沒有解決師生比的問題和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問題。

後來我們在想,能不能把二者的優勢充分結合起來,怎麼結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MPOC(Massive Private online course),讓一個好老師可以給一萬人上課,每個課堂20個學生,再配一個輔導老師,給孩子課前預習、課後答疑。

“學”與“習”產生分工,“學”由“生長”變為“生產”,主講老師負責授課,輔導老師完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課堂練習,這也第一次清晰地界定“學”和“習”的關係。

在線上跑通後,我們把雙師模式運用到線下,主講老師可以在北京授課,當地城市輔導老師負責“習”的部分。


俞敏洪、張邦鑫、張熙正在談論的教培新思路,你瞭解多少?


第三次規模化探索:S2B2C 科技驅動了價值鏈的橫向分工

對教育行業而言,早期機構在品牌、營銷、銷售、教研、技術、教學、服務售後等方面都會自己來做。2018年開始,好未來開始將雙師系統、內容和解決方案提供給中小培訓機構,產生了行業分工。

在這樣的條件下,“學”可以由“生長”改為“生產”,“習”可以由“生長”改為“共生”,從某種程度來說是行業之間的共生關係。

教育產業分工之後會產生新的格局,“學”將是教學產品創新,“習”將是教學服務創新、運營模式創新,這是不同的兩種創新。好未來認為,從長期來看,行業將走向共同的繁榮生態,產生更多產業分工,最終實現“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精銳教育張熙:

二三線城市存在巨大市場紅利

中國整個消費者的趨勢有一點點像江南的春天。

晝夜溫差很大,很容易感冒,我們都在講消費升級,茅臺的股價如日中天。但同時大家也知道出的拼多多,中國到底是消費升級還是降級,中國80後、90後的一代消費趨勢是有什麼變化?

消費在升級還在一二三線,這也是中國政府著力解決的問題,收入不平等的問題,四五線城市是有一定的消費降級。

對於教育行業來說,消費還是處於升級的狀態,80後、90後的一代整個消費和擁抱教育產品的趨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年人接受教育通過直播和互聯網瞭解新的知識,學習如何理財、通過讀書給自己重新充電,直播變成了一個普及型的產品。所以消費趨勢在發生迅速的變化,所以今天大家並不抗拒在屏幕面前學東西。

做傳統教育培訓的公司,第一資本市場從來就沒有說非常火爆過,可能更多的資本市場的冷卻是對在線教育這一塊,這是迴歸理性的一個過程,大家終於可以回到平等的賽道上進行競爭了,而不是資本進來以後確實會讓很多人做出非理性的舉措。

俞敏洪、張邦鑫、張熙正在談論的教培新思路,你瞭解多少?


經濟結構調整整體上應該說對我們大的教育行業是一個利好,未來幾年中國的經濟在進行調整,對於教育從業者是個好事情。

教育行業解決了這麼多就業的問題,我們幫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不好的是我們這個行業成本是很高的,而且人力成本未來還是會迅速的上升。還有流量的問題,現在大家談怎麼做流量,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大家現在也明白,互聯網思維最重要的一點是營銷的創新,房租上升,人力上升,流量成本迅速上升,我們怎麼解決?

肯定是迅速向二三線城市下沉,新東方、好未來過去幾年表現的非常不錯,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二三線城市下沉帶來的紅利。

整個行業應該說進入了一個合理利潤時代,但同時也進入了一個精細化管理的時代,粗放式經營就能獲取利潤的時代,從去年開始就一去不復返了。

結語

在小編看來,未來,“學”將是教學產品創新,“習”將是教學服務創新、運營模式創新。

不管是新東方研發全人教育體系的學習系統,還是好未來用科技推動教育減負、通過技術和研發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身處教培行業,教培從業者的最終目的一定是要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否則一切成果將作為雞肋。

而從未來的行業格局來看,巨頭通過新技術、新科技,加之紮實的課程研發能力、雄厚的資金實力,可以快速將市場下沉至二三四線城市,作為當地的傳統教培機構應該如何應對這種衝擊?

小編認為,本土化的教培機構不用盲目焦慮,原因之一在於巨頭對二三四線城市的本土化教學市場的理解程度未必深厚,二三四線城市的教培機構也許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抵禦衝擊:

1、在市場佔有率上,利用自身地頭蛇的優勢,迅速在當地形成區域壁壘;

2、深挖本土化教研,做出效果,並把教研標準化,為今後拓店打下基礎。

在面對巨頭的衝擊時,地方機構可以拿出這兩樣“王牌”對抗壓力,以避免出現“人財兩空”的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