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人民日報客戶端、江蘇經濟報…這兩天,眾多媒體點贊銅山~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春日的銅山,草長鶯飛,桃紅柳綠,一幅美麗的農村“三美融合”新畫卷在銅山展開~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這兩天,新華社客戶端,人民日報客戶端,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江蘇經濟報等眾多權威媒體以《銅山:“百千萬工程”繪就農村“三美融合”新畫卷》為題向全國推介銅山!

新華社客戶端▼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人民日報客戶端▼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新華報業網▼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江蘇經濟報頭版頭條▼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江蘇經濟網▼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今日徐州客戶端▼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新浪新聞▼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

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看

銅山農村的這幅“三美融合”新畫卷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銅山:“百千萬工程”

繪就農村“三美融合”新畫卷

春日的徐州銅山大地,草長鶯飛,桃紅柳綠。位於微山湖畔的柳泉鎮北村村,湖光山色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清遠的天空中彷彿還印著鳥兒飛過的影子,粉牆黛瓦的古老村子沿著山勢錯落而上,一派寧靜安然的美麗鄉村圖景。

與恬靜的鄉村生活相伴的是這裡持續升溫的休閒旅遊熱,來村裡觀光品湖鮮的城裡人絡繹不絕。“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周邊地區的遊客,週末時更是車水馬龍,遊船、餐飲都得排起長長的隊伍等候。”漁家樂老闆劉廣局說。

村黨支部書記劉廣鐸介紹,去年在銅山區和柳泉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該村投入1000多萬元對村莊進行了全面環境改造,當年就接待了60萬人次的城市觀光客。全村有500多名村民吃上了“旅遊飯”,帶動了1.5萬畝螃蟹、青蝦等水產養殖。村民劉暢承包了兩個竹排一條大船,加上自家地裡的葡萄採摘,僅國慶7天假期就收入2萬多元,比上一年翻了兩番還多。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像北村一樣,2018年以來,一大批“網紅”村鎮在銅山爆發式湧現:到漢王看如詩如畫的花田花海、到西李探尋古老樸拙的石頭部落、到臺上草莓小鎮放飛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穿行在黃河故道體驗一路鮮花到呂梁的浪漫遄飛……依託徐州及周邊淮海經濟區城市龐大的人群客流,銅山的鄉村生態旅遊正異軍突起,讓人刮目相看,讓人嘖嘖稱道。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銅山鄉村生態旅遊為何如此“火爆”?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建中說,主要得益於去年區裡開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村示範、千村整治、萬戶集中居住的“百千萬工程”。通過村莊景觀化整治打造,一個個美麗村莊聚點成片、連點成線,盆景變風景,就像一條美麗的珍珠項鍊環繞著徐州市。去年,銅山區舉辦了一場名為“串家門、看家鄉、愛銅山”暨百家旅行社全域銅山行活動,1000多名本、外地遊客及100家旅行社負責人參加了活動,大大集聚了銅山鄉村遊的人氣。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在“百千萬工程”建設中,銅山堅持無規劃不建設,把鄉村生態旅遊納入整體規劃,特別注重彰顯特色鮮明的村莊風貌,讓農村更像農村。區裡成立了由相關專業人員、鄉土民俗專家以及群眾代表共同參與的規劃設計隊伍,根據資源稟賦、人文特徵、歷史傳承、產業形態、自然肌理等,分類打造“歷史文化型”“山水生態型”“田園風光型”等不同類型不同特色的村莊。

借山造勢、借水造景,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樹,凸顯青山綠水,展望詩畫田園,印刻美好鄉愁。利國鎮西李村的湖光山色、三堡街道潘樓村的水韻悠然、漢王鎮紫山村的精緻精美,讓人過目難忘,流連忘返。目前,銅山已有11個鎮村入選江蘇省最美鄉村,2個村入選省特色田園鄉村。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沒有產業支撐的美麗難以持久。銅山把產業興旺與美麗鄉村建設進行捆綁式規劃推進,圍繞黃河故道、微山湖、呂梁山、玉帶河等科學佈局休閒農業園區,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彩色農業、創意農業、健康農業、快樂農業等休閒觀光農業,打造出了臺上草莓小鎮、黃西生態園、紅日生態園、玉帶花田花海、天觀葡萄園、馬集金杏園等一大批特色種植園區,豐富了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內容載體。春天黃集的鬱金香花海、馬集的滿山杏花,夏季來北村觀荷、到劉集採摘葡萄,金秋十月的漢王花田花海都讓人如醉如痴。這些遊賞佳處,時不時成為微信朋友圈的爆款,10萬+的點擊量刷新著人們對鄉村的記憶。美麗經濟,在銅山已然有了現實的模樣。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農文旅融合發展凸顯了產業富民優勢,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發展模式。伊莊鎮馬集村依靠杏產業,搞杏花觀賞、金杏採摘遊,“當市場上的金杏每斤賣1元多的時候,在這裡現場採摘能賣到四五元錢一斤,果農平均一畝地就有8000多元的收入,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了2萬多元。”村黨支部書記盧興村介紹說,目前通過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徹底大變樣,今年春天還舉辦了“馬集杏花節”,蜂擁而至的遊客把村子裡擠得滿滿當當。

清明時節,漢王鎮紫金山上的百年梨園繁花勝雪,環山而建的東西紫山村一棟棟民居精緻典雅,遠處的拔劍泉、漢王湖如碧玉鑲嵌,“去年這個村被評為江蘇省第三批特色田園鄉村,今年清明小長假,每天遊客超過8000人,還真不是一般的‘熱火’。”漢王鎮副鎮長劉培培說。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位於呂梁山深處的倪園村,史書記載孔子當年曾來此觀洪問道,挖掘利用這一獨特的人文資源,村上引進了文化產業項目,建起了傳統服飾、古琴製作等作坊,凸顯傳統文化特色;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臺上草莓小鎮,將農業、文旅、健康、教育融為一體,培育“採摘—休閒食品—創客中心”的新型模式,農民除了參與種植管理,還能在小鎮領取工資,真正實現了土地價值和勞動價值的最大化,去年遊客在這裡採摘的草莓量達50多萬斤,實現草莓種植、觀光休閒等農旅總產值5000多萬元,人均草莓收入過萬元;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黃河故道沿線過去是銅山的一條“貧困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景觀化改造,生態景觀帶、特色產業集聚帶、休閒觀光帶、致富農民帶 “四帶合一”,建成了一條綿延百里的生態農業旅遊長廊。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通過人居環境整治,銅山讓園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農房變客房,產業發展欣欣向榮,去年底7個村上榜江蘇省“一村一品一店示範村”,1個村獲省“休閒精品村”稱號。以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銅山統籌推進鄉村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文明鄉風、基層社會治理、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去年底被中國鄉村振興發展論壇授予“中國鄉村振興發展示範區”。

銅山區委書記王維峰說,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銅山始終堅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推動農村人居條件、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同步建設,初步實現了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麗生活的“三美融合”,繪就了新時代農村發展的新畫卷。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经济报…这两天,众多媒体点赞铜山~

- END -

銅山最權威的資訊平臺

銅山最高效的互動平臺

銅山最貼心的服務平臺

關注我們

聆聽銅山的聲音!

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