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時代下,如何做一個聰明的讀者?

既然用這個題目,我肯定是認為我自己是一個聰明的讀者,否則就沒法“經驗之談”了。我自認為我是一個有經驗的讀者,曾經讀過無數的盜版書、雞湯,也曾省吃儉用,買過很多嚴肅大部頭,放在老家的書櫃上一個字沒讀過,還花過時間對比過亞馬遜、京東和噹噹三大平臺雙十一100本書的價格…..總之,浪費過很多時間,也收穫過很多。

因此,今天冒充一下“老司機”,寫下作為一個資深讀者的經驗。

我理解的讀者,應該是學習者和體驗者的組合,而不是字典裡“有一定閱讀需要和閱讀能力的社會群體”。因為閱讀的本質,應該是“開闊視野、獲取經驗、提高認知!”那麼,一個聰明的讀者,應該不侷限於書本(儘管書本依然是讀者的重要達到目的工具),因為,“行萬里路”、“與人交流”、“觀察事物”等,也是一種閱讀。

這樣,我們談論知識付費時代的聰明讀者,就清晰多了。

在沒有知識付費這個概念之前,我們談論的閱讀,大多數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主,但知識付費時代的到來,重構了“開闊視野、獲取經驗、提高認知”的方式,不能說它完全覆蓋傳統的閱讀,但的確大大補充了傳統的閱讀,正如電子商務,無法取代線下購物體驗,但卻和線下互為補充一樣。

知識付費時代下,如何做一個聰明的讀者?

形式和體驗變得更加豐富

無論是傳統的圖書,還是現在的知識付費,都離不開內容,以我的觀察,知識付費的內容一般有兩個特點:

1、增加了圖文、音頻和視頻體驗:傳統的內容,幾乎都是文字,有些也有圖文,但幾乎沒有視頻和音頻。但我們現在市面上的絕大多數的知識付費,都是音頻或者視頻。音頻解放了眼睛,讓耳朵來參與閱讀,自己得以休息;視頻則是用可視化的形式,讓眼睛和耳朵,更為直觀的接觸知識。聲音和圖像,解決了幾萬年來人們對文字的疲憊問題,使得閱讀娛樂化。

2、總結翻譯得很好,普通人能理解:很多所謂的知識付費,其實本質上就是知識的口語化翻譯和總結。以北大老師薛兆豐在得到上的《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為例,講的內容其實跟一般的大學老師差不多,但是,由於薛兆豐老師總結能力和口才特別好,把經濟學講得胡靈活現,很多人都喜歡聽,最關鍵是,整個系列的課程,沒有出現幾條公式。

而我們在大學裡學過《宏觀經濟學》和《微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繁瑣刻板的教材,學起來非常吃力。即使後來《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出版了,以文字的形式面向讀者,依然是一部很易讀的作品,這是它火爆的關鍵。

知識付費時代下,如何做一個聰明的讀者?

知識不應該看起來那麼複雜、那麼繁瑣、那麼無可企及,老師的作用就是作為知識的總結和翻譯工作,讓學生能夠很容易就能學到相關的知識點,而不是要浪費時間反覆研讀,也理解不出個所以然來。知識付費,讓知識的門檻變低了,很多基礎不好的人,理解能力差的人,缺乏耐心的人,也能輕鬆獲得知識。

時間和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內容形式是一方面,知識付費在效率上,也是傳統閱讀望塵莫及的。

1、時間利用率的提高:試想一下,沒有知識付費之前,一個年輕人,在陰冷的出租屋裡,就算手裡有大量書,也很難讀的進去,因為,讀書真的需要一個完全投入的環境,但是大多數年輕人沒有。再說一個場景,如果你在地鐵公交,有位置坐的時候當然可以看書,但沒有位置坐的時候,你基本看不進去,因為你的注意力無法集中。但到了知識付費時代就不一樣了,你可以聽,也可以看視頻,無論你是在哪裡,只要能騰出耳朵,就可以聽書了,碎片化的時間,被大大的利用上了。

2、內容使用價值的效率提高:有了大量的碎片化時間,我們也發下,知識付費的內容,本身也在壓縮時間。很多功利性的圖書,如果要一個字一個字的讀的話,一般要1到2天全天在看才行。但如果被拆解成音頻,可能只需要聽一個小時,就能掌握整本書的要領。另外,寫成書的內容,一般都是沉澱比較久的,而做成知識付費的內容,很多是鮮活的經驗,新鮮出爐,聽了直接可以用上,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知識付費,使得學習變得隨時隨地,對讀者來說,效率得以幾何級的提高,最終促使年輕人認知爆炸,打破了老一輩傳統長者的知識壟斷,話語權也顛倒過來。朋友圈裡長輩被吐槽分不清謠言等行為就是一個典型的體現。

知識付費時代下,如何做一個聰明的讀者?

知識付費的弊端

當然,也不能說知識付費沒有弊端。電商剛剛起來的時候,淘寶店裡各種假貨,數不勝數,以至於很多人認為,電商就是假貨交易。但事實證明,電商的貨物,會越來越好。同樣的道理,知識付費也一樣,在初始階段,也魚龍混雜,什麼內容都有。

所以即使在知識付費時代,也要跟傳統的閱讀一樣,需要一雙辨別的眼睛,否則浪費了金錢的同時,也浪費了時間。現在市面上的知識付費,一般都有體驗和老師的詳細介紹,可以綜合來判斷再買。

轉正題,聰明的讀者如何安排閱讀結構

前面花了大篇幅的內容來講知識付費,是因為傳統的閱讀,依然是佔主導,但很多板塊,已經被知識付費攻破。所以,肯定不能像以前那樣買書讀書了。我的理解,聰明的讀者,應該懂得分類。

因為,書有兩種,

一種是享受性閱讀的書,一種是功利性閱讀的書。

所謂享受性閱讀的書:大致可以理解為文史哲等,這類書相對是偏嚴肅的,也是真正沉澱人類文化的。這種書,最好是買來紙質書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點一杯咖啡,慢慢的品味裡面故事的跌蕩,文字的魅力以及作者的風格。舉個例子,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你看完了之後可能也只是總結那是一個小鎮家族的故事,但你無法拆解這本書,你需要一頁一頁的翻看,感受裡面的情節和細節,否則百讀了。享受性閱讀的書,是無法做成知識付費優質內容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文類的作家,很反對知識付費,說讀書應該讀實體書,因為他們平時讀的書都是文史哲。

知識付費時代下,如何做一個聰明的讀者?

所謂功利性閱讀的書:就是有一個明確目的的,讀完了你能知道一個概念,比如《低慾望社會》;能提高認知,比如《拆掉思維的牆》;能聽到一些觀點,比如《未來簡史》…..這些書,其實特別適合被拆成知識付費內容,而我們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知識付費內容,都是這一類。最為典型的是範登讀書的內容,直接就是拆書,裡面200多本拆下來的書,每一本只需要聽一個小時就能瞭解裡面的知識點。而再看得到、知乎等平臺,基本每一門課,都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的,所以,功利性很強。

每一個讀者,一生都脫離不了享受性閱讀和功利性閱讀。

在知識付費還沒流行之前,我個人的買書經驗是,喜歡的都買,無論是享受性閱讀的書,還是功利性閱讀的書。直到去年,我買了50本功利性閱讀的書,買回來之後,我發現我要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完,至少得一年的時間,在規模性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功利性閱讀,其實可以通過跳讀的方式,把要點和概念瞭解透就行,真不用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因為你不是為了欣賞裡面的文字有多美,而是找到裡面的思想和經驗。

知識付費時代下,如何做一個聰明的讀者?

與此同時,我在無意之間體驗了個某知識付費類的讀書節目,發現大部分的功利性的圖書,這個知識付費平頭都有,他們已經拆解成一個小時的音頻。也就是說,我花了三千多塊買的這批書,其實我只需要花幾百塊開通某個讀書會的VIP,就可以在兩個月內聽完這50本書,其中對這本書的印象跟讀實物的書沒有什麼區別。

受到這個啟發,凡是功利性的圖書,我基本都不買了,除非特別重要,否則都不買了,因為樊登讀書會、得到、知乎等地方,以及有大量的功利性拆解版的圖書,我只需要花一點小錢,就能迅速學到裡面的要點,真沒必要浪費這麼多錢和時間在功利性閱讀上面了。

然後剩下的錢,就拿來買享受性的圖書,因為這一類都是以經典人文圖書為主,特別適合收藏,祖宗十九代都可以讀,至少在你這一代,你可以慢慢品味,而且,就算你一時讀不完,享受類的圖書,也適合擺在家裡,顯得特別文藝。

所以我現在一半的錢和時間,都花費在知識付費平臺上,把想要學的功利性的知識點學了;另一半的錢和時間,都是拿來買經典文史哲,有空就在家裡,在咖啡館,慢慢咀嚼。這種結構,有快餐,也有營養餐,配合適中,大大提高了閱讀效率和幸福度。

這就是我理解的知識付費時代下的閱讀結構分配,希望這個經驗能幫到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