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學者探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長三角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水平研究報告》集成果發佈、主旨演講、圓桌研討於一體,吸引廣大智庫界專家學者積極參與

智庫學者探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3月2日,務工者正在上海顓橋萬達廣場內,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當日,上海市閔行區2019年春風行動暨滬滇勞務協作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在此舉行,現場增設了長三角招聘區和扶貧專區。(資料圖片)殷立勤 攝

□中國改革報 孔令池

由南京大學和《光明日報》聯合主辦,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和《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佈中心承辦的《長三角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水平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新聞發佈會4月2日在京舉行。發佈會集成果發佈、主旨演講、圓桌研討於一體,吸引了智庫界專家學者積極參與。

加強頂層設計

發揮龍頭作用

加強頂層設計,探索更高規格的區域協同決策機制。著眼於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努力形成共同行為準則,深入推進各類規劃充分對接;考慮建立國家層面上以各部委及其派出機構為主體的縱向職能管理模式,制定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區域一體化提供宏觀環境和政策導向,並著力建立關於地方政府區域合作的有效激勵機制;加快形成基於長三角地區協調發展的共同事務處理機制,緩解地區間的利益矛盾,維護各地區的利益均衡。

發揮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展所長。上海應主動逐步退出一般性的、勞動密集型、能耗高的製造業,集中發展現代服務經濟,不斷強化服務、管理、集散、創新等城市職能,並藉助上海總部經濟發達的優勢,鼓勵企業將生產環節轉移到蘇浙皖,形成合理的空間佈局和產業鏈配套。在此基礎上,協調發展製造業集群與服務業集群,以產業集群為載體將行政邊界模糊化,促使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主要機制在空間上擴散。

轉變政府職能

構築共同市場

轉變地方政府職能,構築區域共同市場。經過多年努力,長三角政府層面合作形成了“高層領導溝通協商、座談會明確任務、聯絡組綜合協調、專題組推進落實”的省(市)級政府合作機制,區域合作不斷走向縱深。

首先,改革阻礙共同市場建立的行政權力,將地方政府職能切實轉變到提供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逐步消除導致市場非一體化的體制機制障礙。其次,不斷放鬆對經濟主體經營活動的種種干預,更大力度、更深層次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形成企業進入哪裡、產品進入哪裡、從哪裡獲取生產要素等行為主要由市場導向。再次,通過協議讓渡部分行政權力來集中實現一體化協調,加速經濟政策的對接和一體化。

建立區域開放市場,構築全面開放新格局。一是從製造業向外資開放到服務業重點向外資開放,著力引進跨國集團的地區總部、研發機構、營銷中心,以上海為高端服務外包業務的承接者和中轉站,蘇浙皖主動承接其中的某些流程或環節。二是從引進外資和鼓勵出口到“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雙向開放,面向全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以我為主的價值鏈分工體系。積極推進長三角地區企業以併購形式對外直接投資,或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三是從注重對外開放到突出對內開放,逐步將長三角地區的企業向長江中上游地區轉移,實現真正的溢出效應。

培育企業主體

建立共同市場

合作支持自貿區建設,複製推廣改革創新經驗。隨著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的深入推進,各城市將主動對接,共享機遇,合作支持自貿區建設。自貿區經驗的複製和推廣,可以以多種形式進行探索,打牢基礎。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構建統一競爭規則。扶持和培育企業做強,鼓勵區域內企業進行收購兼併,實現以企業為主體進行產業合作與協調;調整產業政策的實施方式,推進經濟從“發展競爭”轉向“平等競爭”,努力形成一個政策無差異的良好外部環境;逐步修正和廢除各地與一體化發展有衝突的地區性政策和法規,協調好各地產業政策和經濟發展戰略,加速經濟政策擴散的一體化。

《報告》分別從消費品市場、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探究長三角地區市場一體化發展進程。長三角消費品和資本市場分割指數的演變沒有顯著差異,均呈現不斷震盪波動但波幅逐漸變小的穩定收斂趨勢,說明長三角地區消費品和資本市場的分割程度逐漸減弱。勞動力市場的相對價格方差波動幅度較大,表明長三角地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發展不夠穩定,處在不斷調整中。綜合來看,消費品市場的分割指數低於資本和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指數,即商品市場一體化水平高於要素市場。

統籌產業交通貿易

實施一體化發展

2010年以來,長三角地區克魯格曼專業化指數緩慢提升,產業結構層次上的差異開始逐漸顯現,地區間產業結構專業化分工趨於合理,產業一體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從結構相似性係數來看,上海與長三角其他省份之間的結構相似性係數相對較低,江蘇、浙江與安徽三省之間的結構相似性係數均相對較高,長三角地區尚未充分發揮整體聯動效應。結合製造行業區位商指數,上海、江蘇與浙江區位商大於1的行業主要集中於中高端製造業,安徽區位商大於1的行業主要集中於中低端製造業。可見,長三角地區產業佈局各有優勢,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

長三角地區樞紐型機場、樞紐型港口、高鐵網絡和高速公路網絡等區域性快速交通骨幹網絡已基本形成。鐵路交通網密度的變異係數總體呈現下降趨勢,網絡化的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健全。進一步觀察發現,長三角地區間鐵路交通網密度差異較大,應大力推進國家鐵路大通道建設,加快構建縱橫交錯、便捷發達的城際鐵路交通網。

從省際貿易依存度來看,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中,上海和浙江的省際貿易依存度明顯高於江蘇和安徽。除上海市外,江蘇、浙江和安徽貨物內部發送量佔較大比重。

從國際貿易依存度看,長三角地區外貿依存度的區內差異較高,應注重建立以我為主的價值鏈分工體系,合理分佈於價值鏈的不同環節,共同參與全球競爭。長三角外資依存度的區內差異較低,即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分佈相對平衡。這既說明各地投資環境差異趨於縮小,也說明政府在利用稅收優惠、土地或產業補貼等政策手段進行招商引資中趨於基本一致。

長三角地區教育、醫療衛生的內部差異逐漸趨於收斂,區內差異緩慢縮小。城鎮常住人口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的變異係數增長較為明顯,表明長三角地區社會保障的內部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

長三角地區工業發達,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是新發展理念下實施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短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