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海軍之父,若再活二十年,一定不會坐視甲午慘敗

在近代的海軍史上,有一個不得不提及的名字,他是洋務運動的先驅,他晚於林則徐,也同樣痛感實務救國的急迫,他曾經開辦馬尾船校,使得中國有了第一批自己的軍艦,在後來的甲午海戰中,中國參戰的12艘軍艦有14名艦長曾出自這所軍校,可以說是海軍學校的“黃埔生”。

近代海軍之父,若再活二十年,一定不會坐視甲午慘敗

他就是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出生於1820年,是中國海軍的奠基者。他從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一腔正氣,卻也看到了洋人的堅船利炮,他和林則徐一樣,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1866年前後,正在守孝的沈葆楨受到了左宗棠的極力推薦,還有“紅頂商人”胡雪巖為他籌錢,不得不出山開辦洋務。他們在福建設立了一個專門的“船政衙門”,直屬中央,在這裡設立學校、建造艦船、高價聘請外國專家,制定相關政策,轟轟烈烈地組建起海軍。

近代海軍之父,若再活二十年,一定不會坐視甲午慘敗

但是與此同時,保守和腐敗勢力也比預想的要強大。朝廷中死守“以忠信為甲冑,禮義為幹櫓”的大臣迂腐不化,地方上也有很多親朋故舊找上門來,求他在工廠裡某個飯碗。沈葆楨雷厲風行,誰的面子也不給,為此不惜大開殺戒。有官員私自貪下一批銅不報,被他斬首示眾。還有一個兒女親家,觸犯了廠規,也被他軍法從事,連他的父親求情他也一口回絕,喝令立斬。

正是這樣的鐵血手腕使得廠內廠外風氣肅然,煥然一新。另一方面,對待洋人就不能再使用這種手段了。沈葆楨採取了兩手措施。一手是在經濟上優待。他聘請的外國專家薪水足足高出中國十倍以上,有一個法國專家日意格月薪高達1000兩,技師們的月薪在200到250兩,而中國工人的月工資也不過區區4兩,最多20兩。

一手是在政治上寸步不讓。當時的福州不是通商口岸,沈葆楨嚴禁洋人干涉船政,不允許在福州建立領事館,把船廠管理權牢牢攥在手裡。

近代海軍之父,若再活二十年,一定不會坐視甲午慘敗

沈葆楨的心血在8年後卓見成效。到1874年,福建船廠共完成15艘輪船,其中有11艘軍艦,技術水平與西方國家相當接近。當時的領國日本,明治維新未久,海軍實力並不比中國強很多,沈葆楨本有機會給予外敵當頭一棒,震懾領國,卻由於政府妥協投降,成為他未竟的遺憾。

近代海軍之父,若再活二十年,一定不會坐視甲午慘敗

1871年,琉球作為藩屬國向琉球納貢,使者為廣東當地高山族人所害,多有死傷,日本方面藉機大做文章,認為琉球隸屬日本,組織3500遠征軍在臺灣登陸。沈葆楨一面練兵備戰,一面把馬尾船廠這些年來建造的“揚武”“飛雲”等軍艦調往臺灣,又租借了一艘丹麥鐵甲艦,並調來淮軍,嚴陣以待。

日本方面卻由於水土不服,補給困難,士兵非常疲勞。由於瘟疫橫行,日軍僅病死者就多達560人。沈葆楨正摩拳擦掌,準備給侵略者迎頭痛擊時,卻在不久之後,接到了北京傳來議和的消息,最終以清政府賠款50萬兩草草了事。1875年,沈葆楨遺憾的從臺灣撤兵。

近代海軍之父,若再活二十年,一定不會坐視甲午慘敗

沈葆楨在4年後鬱鬱而終,時年59歲,假如上天多給他幾年壽命,也許近代的海軍能有更多的發展。當清政府好不容易攢起的這點家當全部葬送在甲午海戰之中後,不知長眠在地下的沈葆楨會作何感想,也許只有一句詩可以聊表心境了:東海波濤濤不平,英雄抱恨恨難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