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晚清四大奇案

再說晚清四大奇案

再說晚清四大奇案

慈禧垂簾聽政的清末年,即同治、光緒之交,曾發生無數的奇情冤案,其中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張汶祥刺馬案最為轟動,統稱為清末四大奇案。而刺馬案則為四大奇案之首。這四個案件,案情複雜,過程曲折,跌宕起伏,出人意料一直為後人爭論。

一、張汶祥刺馬案

同治九年,發生了兩江總督、封疆大吏馬新貽被刺的要案。

事情發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馬新貽校場閱兵完畢,返回督署的路上,為刺客張文祥所殺。刺客並不逃走,高喊:“刺客是我張文祥!”讓那班怕死的衛士捉拿。

被刺的人叫馬新貽,且看:

馬新貽(1821年~1870年),字谷山,號燕門,又號鐵舫,回族,山東菏澤人。道光二十七年中進士,歷任安徽建平知縣、合肥知縣、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等職。

1870年(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回署衙時遭刺客張汶祥行刺身亡,成為千古奇案"刺馬案"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疑為死於湘軍集團策劃的政治謀殺。

原來是太平天國失敗後,人們傳言曾國藩有野心,其實他的部下早就慫恿他謀取帝位。在與太平軍作戰時,清廷不得不依重湘軍,但是,如今太平軍被"蕩平"了,慈禧太后面對坐陣江南的曾國藩,臥榻之處,豈能容虎安睡?她睡覺也不安心。於是她把曾國藩調離江寧,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迅速裁撤湘軍。

刺馬案發生後清廷十分驚恐,知道此案涉及封疆大臣的內幕褻聞,於臉面上無光。因此只能掩蓋矛盾,粉飾門面。慈禧太后為了維繫搖搖欲墜的統治,親自出面處理此案。把正在天津處理教案的大員曾國藩調來審理案件。又在曾國藩出發前夕召見了他,面授機宜說:"馬新貽辦事很好"為此案定了調子。一句話,馬新貽是個好官,張文祥是個發逆。“

據《清史稿》等史料記載,馬新貽很能幹,"民意調查"評價也很高。在他死後,安慶、海塘、杭州等地都建祠紀念他。而南京本地民眾為了紀念他,將他曾經住過的一條街改名,就是現在的馬臺街。

當時審判官員上報給朝廷的張文祥的殺人動機,是因為馬新貽在浙江當巡撫時打擊過當地海盜,張文祥就是當時的打擊對象,他是為了報復而行刺馬新貽。" 據說當時對張文祥量刑非常殘酷,除了"按謀反大逆律問擬,擬以凌遲處死"外,又增加了一條"摘心致祭"。

張文祥刺殺馬新貽,在警衛森嚴的督署重地一撲而中。馬新貽被刺後,立即有"刺馬案"戲文上演,而且正值鄉試,安徽學政殷兆鏞出試題,竟然寓其譏諷,喬松年也來湊熱鬧,寫了一首歪詩作證,湘軍將領給張文祥立碑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刺馬案是一件有計劃、有組織的政治謀殺事件。從案件的實施,到輿論的有力配合,以及對審案的精心策劃和對結案的精明設計,都說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於是大量野史、筆記、小說、戲曲,不顧官方史家曲筆,將馬新貽被刺原委公諸於眾。馬新貽官運靠的是假報軍功結納權貴得來的。他在所謂的"剿匪"戰鬥中本是個敗軍之將。被俘以後又沒骨氣,與"匪首"義結金蘭成了拜把兄弟。再由把兄弟導演一幕馬新貽收復失地的鬧劇,欺瞞了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寶座。飛黃騰達以後,拜把兄弟們原以為可攀附於他,千里迢迢來投靠。馬新貽奸佔了兄弟妻室,又誘殺了兄弟。張文祥因偶然原因逃脫他的魔掌,才弄出這出刺馬的大案來。

此事轟動朝野,慈禧太后驚問:"這事豈不甚奇?"曾國藩誠惶誠恐地回答:"這事很奇。" 更奇的是,案犯張文祥供詞閃爍,主審大員奏案含糊,期間雖有曾國藩、鄭敦謹等朝廷大員複審,卻始終未得真相,1871年10月,張文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馬靈。

二、楊月樓案

楊月樓是某京劇戲班演小生的名伶,由於藝兼文武且演技扮相俱佳,而名噪一時。同治十一、二年間他在上海租界著名戲園金桂園演出,一時傾倒滬上男女,紛紛爭看楊月樓。

楊月樓在金桂園連續演出梵王宮等劇時,一廣東香山籍茶商韋姓母女共往連看三天。韋女名阿寶年方十七,對楊月樓心生愛慕。歸後便自行修書細述思慕意欲訂嫁婚約,連同年庚帖一併遣人交付楊月樓約其相見。楊月樓且疑且懼不敢如約,韋女遂病且日見沉重。其父長期在外地經商未在滬,其母即順遂女意遣人告知楊月樓,令延媒妁以求婚。月樓往見遂應約,倩媒妁具婚書,行聘禮訂親並開始準備婚事,但事為韋女叔父所知,以良賤不婚之禮法堅決予以阻攔。 不曾想這樁姻緣引發了一場官司。

於是一邊韋母遂密商楊月樓,教其仿照上海民間舊俗進行搶親 。一邊韋女叔父與在滬鄉黨、紳商等共商議將楊月樓以拐盜罪報了官。於是正當楊月樓在新居與韋女行婚禮之日,縣差及巡捕趕,分別將楊月樓與韋女,連同韋氏母女衣物首飾共約七個大箱一同帶走。

就這樣正要舉辦婚嫁儀式的兩位新人身穿大紅喜袍被押解的途中,觀者如雲。由於楊月樓是紅極一時,名揚上海的人人皆知的名優,犯了這樣頗富戲劇性的風流案自然格外引人注目。一時此案成為上海街頭小巷人盡皆知的奇案大案。

而審案的上海知縣葉廷眷恰亦為廣東香山籍人,痛惡楊月樓而重懲之,當堂施以嚴刑,敲打其楊月樓脛骨百五,對韋女先是勸戒讓她自悔,不斷韋女正恨心上人被執以大刑,自己絲毫無有悔醒之語,反而稱嫁雞遂隨雞、決無異志。這樣她被批掌女嘴二百。二人均被押監待韋父歸後再行判決。此案一出立刻傳遍街衢,輿論轟動。當時優伶一向被視為賤民,而韋姓茶商則不僅屬良家且捐有官銜,是有一定身份、家資小富的商人,楊月樓以賤民之身而娶良家之女違反了良賤不婚的通行禮法。此外韋楊婚姻有明媒正娶的正當形式,而鄉黨則以拐盜公訟於官縣官,又以拐盜而予重懲,這種種不合常規的事情也引起人們的興趣,因而一時眾論紛紛。

最後為案澄清冤屈的人是慈禧太后。不過,楊月樓案卻是糊糊塗塗的了斷。參與制造此案的人都未受到一點影響,照樣高高興興當官摟錢。而楊月樓的妻子韋阿寶,亦被其父逐出家門不知下落。楊月樓憂憤改名為楊猴子,自取辱名,以表其對官場黑暗及當時戲子社會地位低下處處受欺的不滿,也使得一對美滿姻緣被活活折磨擴散。

三、太原奇案

太原有個富人叫張百萬,因嫌棄窮女婿曹文璜,將二女兒玉珠許給一家姓姚的, 但他女兒玉珠喜歡長相俊美的小白臉曹文璜而不愛錢,與曹文璜私奔,準備投靠曹家故交交城縣令的陳砥節。

二人出城前在一家豆腐店歇息,豆腐店莫老漢父女同情他們的遭遇而將自家毛驢借了他們。第二天,張百萬找不到人就認為跑到了大女兒家,帶領家人前往大女兒金珠家找人,懷疑她藏身於衣櫃中,誰知道衣櫃裡有個和尚,他們把衣櫃抬走,和尚卻悶暈了。為了找臺階,張百萬謊稱二女兒暴病身亡,為和尚穿上嫁衣置於靈房。半夜,和尚醒了,逃走了,也到了豆腐店,在莫老漢家用嫁衣換了一身普通衣服走了,途中下半身再度興奮,又調戲一早起的婦女,被其丈夫吳屠戶殺死,屍體被扔到井裡。和尚命案和張家走屍案,一下轟動全城,陽曲縣令楊重民開堂公審,有多管閒事的人指認和尚所穿為莫老漢衣物,急欲結案立功的楊重民不管三七二十一認定莫老漢為兇犯,莫老漢屈打成招,案情上報刑部。

當日吳屠戶殺人後,遷居晉祠,曹文璜回太原時途經吳屠戶的酒店,酒後失言的吳屠戶吐露了他殺害和尚的秘密。幾天後,曹文璜從交城回太原還驢,知道老漢被抓為莫老漢申訴,楊重民對冤情有所察覺,但害怕暴露自己嚴刑逼供草菅人命,而將曹文璜冤為同謀。玉珠的丫環秀香在探監時得悉全部案情之後,一方面請求晉祠保長監視吳屠戶,另一方面趕赴交城尋找玉珠。玉珠又找剛從交城縣令提升為山西提刑按察司陳砥節,赴任太原。於是,真相大白,老漢和公子哥最後都無罪釋放。於是一家人也就認親圓滿團聚。

四、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楊乃武生於道光二十一年,是浙江餘杭縣的鄉紳,他平時裡愛管閒事,喜歡抱打不平,為此還頂撞過官府,這也為以後他身陷囹圄埋下隱患,同治十二年,楊乃武考中舉人。畢秀姑,也稱葛畢氏,由於她相貌長得俏麗,又喜歡穿白衣綠褲,人送綽號"小白菜"。她嫁於葛品連,兩人租住在楊乃武家的一間房子裡,既然共同生活在一個大家庭楊乃武與小白菜過從甚密,楊乃武還經常給小白菜教書、認字,教她讀經,正因為如此,街坊鄰里就起了閒話,當時街坊中有"楊吃白菜"的閒話。

同治十二年十月份,楊乃武去餘姚他岳母家辦事,好幾天沒有回來,到了十月初九,豆腐店的幫工葛品連,也就是小白菜的丈夫,清晨起來忽然害了病,剛開始以為是流火疾,也就是上火,到了後來吃藥不管用,病情加重了,大家就以為是殺症,就是上大火,吃了各種中藥都沒管用,一直到當天下午的申時,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下午三點到五點的樣子,葛品連全身青黑,重病死亡,一個好端端的年輕人忽然暴病死亡,家人和街坊鄰里都不能理解,由此聯想到平日裡楊乃武與小白菜過從慎密,這時候葛品連的老母親就把這個案子上報給了餘杭縣衙,餘杭知縣劉錫同,得到報案就帶領著仵作,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法醫沈祥來到葛家來看亡人,也就是葛品連,仵作沈祥拿出銀針來刺入葛品連的屍體,這裡頭需要講一下,在斷案過程中,仵作用經皂角水清洗過的銀針刺入屍體,如果該屍體是中毒身亡的,那麼這根銀針就可能會變黑,沈祥刺入後,銀針變黑了,那麼沈祥就認為這是中毒身亡。

劉錫同得到這樣一個結論,法醫鑑定的結論,馬上就認定街坊鄰里的傳言屬實,就將小白菜帶回縣衙審問,剛開始畢秀姑,也就是小白菜不承認自己有謀殺親夫之嫌,劉錫同就用大刑伺候,嚴刑拷打,根據當時的史料記載,劉錫同當時動用大刑包括用燒紅的鐵絲刺雙乳,用錫熔,滾燙的錫熔澆背,滾燙的錫熔是什麼呢?就是用金屬錫熔化以後滾熱的錫水澆她的脊背,在如此的殘酷的刑訊逼問之下,畢秀姑被迫招供,說是十月初五日,楊乃武買到了砒霜,把砒霜交給她,讓她趁機毒死葛品連,以達到他們通姦居住的目的。十月初九日,葛品連有病,她就把砒霜倒如藥湯中一起服下,葛品連中毒身亡。劉錫同得到畢秀姑招供如獲至寶,馬上傳訊楊乃武,不料楊乃武來到縣衙,矢口否認自己跟這個案件有任何關聯,聲稱自己在十月初九日壓根就不在餘杭縣,沒有任何的作案時間和作案動機,劉錫同認定必須用嚴刑逼供的辦法才能取得口供。這在清朝有一個法律上的規定,如果當事人沒有口供就不得定案,於是劉錫同就向杭州府呈報了公文,請求解除楊乃武的舉人出身,如果解除了他的舉人出身他才能用嚴刑逼供拷打楊乃武,從而獲得他需要的這樣一個招供。可就在他呈送公文,衙役剛走掉的同時,求功心切的劉錫同於當天晚上就嚴刑拷打楊乃武。儘管如此,楊乃武始終不承認自己有作案的動機。也就是說始終否認了自己真實的作案。但即便如此,劉錫同仍然以楊乃武與小白菜通姦共謀害死葛品連定案之論呈送杭州府,請求二審定案。

那時刑部尚書,也就是公安部的部長或者最高法院的院長,由他親自坐鎮主審,然後九卿,就是相關的最高級別的刑訊人員坐在旁邊,來徹審楊乃武、小白菜,兩個犯罪嫌疑人都到了北京來進行審訊,在這次審理的過程中,有兩個問題需要提出來,第一個當時提供了證詞說將砒霜賣給楊乃武的艾仁堂藥店的店主錢坦已經死亡,但是楊家早就提供了當日楊乃武根本不在餘杭縣的證詞,這個證詞得到採信,第二點非常關鍵的一點,葛品連的屍骨連屍骨帶棺材也一併從餘杭一直千里押解到了北京,重新打開棺木,由仵作重新鑑定葛品連是不是中毒而死,結果,這次檢查發現,根據一些醫生的最終認定,葛品連確屬疾病而死,是病故,在所有屍骨的檢測中,沒有發現任何中毒身亡,就是砒霜的成分,這樣最為核心的問題一旦查明,當時也在公堂上的餘杭縣令劉錫同和仵作沈祥供認不諱,說確實是我們當時在檢測葛品連屍體的時候工作沒有做細,主觀認定他們有罪,所以就刑訊逼供,那麼這樣一個前後延續了三年多,將近四年的案子,最後定案,楊乃武、小白菜沉冤昭雪,葛品連不是中毒身亡,而是病故。

這個案子平反昭雪以後,那麼在當時的清朝,政治環境中引起軒然大波,慈禧太后一下子連續發佈旨意,懲罰餘杭知縣劉錫同,遠發黑龍江判處流刑,餘杭知縣劉錫同勘驗不認真,導致這起冤案的發生他是罪魁禍首,發配黑龍江。仵作沈祥以及其他相關人等30多位官員被革職、充軍或查辦,浙江巡撫楊昌浚、浙江學政胡瑞瀾,杭州知府陳魯一干官員100餘位,革除頂戴花翎,永不續用,這個案件紛紛揚揚的楊乃武、小白菜案以一大批官員的落馬而告終。廣大人民拍手稱快,這就是楊乃武、小白菜的真實案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