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要說最出風頭的國產運動品牌,李寧恐怕是當仁不讓。先是登上了紐約時裝週將"中國李寧"的口號喊了出來!其次,"悟道"銷售火爆,其"樂高"配色一度被炒到了4000+,雖然很多人對鞋販子炒鞋的行為都恨之入骨。但從側面來看,鞋販子肯炒國產鞋,這也能說明這款鞋的銷售市場有多麼大。李寧藉著這次紐約時裝週的東風,又相繼發售了"蝴蝶"等在歐美大火的老爹鞋。
第一次離歐美潮流如此近,國內潮人們興奮不已,李寧在鞋迷們心中的地位同樣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不過李寧並不是一帆風順,2010年~2016年也曾經歷過鉅額虧損,那麼李寧是如何涅槃重生的呢?
鉅額虧損
行業規模增速下降:經過了2008年的奧運熱,運動鞋服行業規模增長速度自2011開始下滑,2013年行業規模減小。安踏市場佔有率超過李寧,國外運動品牌市場佔有率超過國內:2011年,李寧的市佔率被安踏超過並自此位居其後,同時國外運動品牌的市場佔有率自2011年以後開始遙遙領先於國內品牌。 李寧庫存積壓,渠道收縮:2011年~2014年,李寧店鋪經銷渠道庫存積壓,導致過季商品佔比變高,經銷商只能加大折扣力度,導致業績下滑,經銷商盈利能力下降,經銷渠道個數由8255個降低到了5626個。
同時頻繁的打折將李寧拉入了低端品牌的境地,影響了品牌形象。李寧及國內其他運動品牌庫存大面積積壓的原因:粗放的經銷渠道的弊端凸顯:2010年以前,國內體育用品公司大多仿照耐克和阿迪達斯採用"輕資產"運營模式,將生產和銷售外包,自身專注於設計研發和市場推廣,以擴張分銷渠道為增長方式。李寧長期以來採取"直營門店+加盟門店"的模式,並加速擴張經銷渠道,2010年經銷渠道就從2004年的2526個提升到了7333個,而直營渠道個數卻只從351個提升到了582個。
改還是不改?這是一個問題
關於李寧失敗的原因,大家眾說紛紜。大環境上,從03年開始,運動休閒服裝行業大舉擴張,在2010年達到產能高峰,之後自然是普遍性的庫存堆積。自身戰略上,2010年李寧做了大的戰略轉型,宣傳李寧90後,並進軍國際,但對於"90後李寧",90後未必買賬,反而失去了許多中青年用戶。而在國際化的道路上,也顯得力不從心。此外,耐克在2011年降價,對市場定位在一二線城市的李寧也造成了很大的衝擊。
無論如何,成功的企業總是相似的,而不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不成功。說起李寧失敗的理由時,可以列出許多。但是總歸一條,每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都難免遇上瓶頸。李寧在2010年頂峰時,不是沒有發現這個問題,也試圖尋求突破,改變品牌標識,贊助國際賽事。而在這個突破的過程中,你必須避開舊有的成功的模式和邏輯,去探尋新的路。但在這驚險的一躍之後,卻是成功者寥寥。
背水一戰:為了"李寧",李寧豁出去了
從2015年公佈的財報看, 2014年的成績依然十分慘淡。為了阻止頹勢,光榮退居幕後的創始人再一次被推出臺前。2015年3月18日,李寧公司宣佈執行主席李寧將兼任代理行政總裁,李寧體育將由體育裝備提供商向"互聯網+運動生活體驗"提供商轉變,品牌slogan也從"讓改變發生",重新改回"一切皆有可能"。也就是說,李寧開始重新掌管公司,進行一系列新的嘗試與探索。為了顯示迴歸的決心,從2014年開始,李寧慢慢開始走向最前線。其中,最顯著的細節是,2015年1月21日,李寧開通了新浪微博,與消費者溝通互動,走出了帶著誠意與溫度的一步。目前這個賬號已經擁有295萬多粉絲,這對一個企業家而言,已經算是龐大的粉絲量了。
開通微博後,賣力地提高曝光度:刷微博、賣萌、寫雞湯,這個五十多歲的潮大叔絲毫不輸年輕人。復出的李寧不再是高冷的體操王子也不再是嚴肅的企業家,變成了一個可愛的小老頭,喜歡撒嬌賣萌表情包。為了獲得年輕人對品牌的認同,在重新回到第一線之後,李寧不斷融入年輕人以及與年輕人互動的各種活動中。
"賽事體驗"佈局中的海量生意潛力
2017年,李寧路跑聯賽跑過了廣州、昆明、重慶、上海、寧波等14座城市,歷時9個月,在中國運動基數最為龐大的跑步人群中,李寧借通過自有賽事的打造,得到廣大跑步群體的認可。8月,李寧成功續約CBA聯賽,並將中國女子職業籃球聯賽收入囊中,緊握中國職業籃球市場的重頭,加上對中國初高中籃球聯賽和CUBA聯賽的持續投入,李寧品牌和產品牢牢佔領中國籃球各級聯賽賽場。在為中國籃球"輸血"的同時,亦將最專業的運動體驗、賽事體驗和產品體驗帶給核心的籃球群體。
作為有著世界冠軍DNA延續的品牌,李寧的基因不可複製,李寧品牌在當下受到的關注,也並非偶然。這背後是李寧日積月累對原創的堅守與執著,在面對大眾對健康、娛樂及運動競技與日俱增的需求下,李寧通過線上線下渠道效率的提升,"加固"消費者選擇李寧的購買環節,並通過賽事體驗,進一步擴大對潛在消費人群的影響,在消費升級並逐漸以品牌力取勝的時代中,李寧將面對的是一個一切皆有可能的未來。
閱讀更多 品牌觀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