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有一句“種地的不如打工的,打工的不如經商的”,這是為什麼?

佛道賢聖


農村老話有一句“種地的不如打工的,打工的不如經商的”,這是為什麼?



對於農村這句老話來說,的確有一定的道理,就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時代的條件下,的確出現了種地不如打工的,打工的不如經商的,的確是這種現象。

農業是一個微利的行業,而且投資也比較高,投資週期比較長,見效比較慢,並且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特別是倒春寒,旱災,澇災等自然災害現象的因素造成了不確定性,發生的概率每年都在增加,導致了一些農民種植出現了減產甚至顆粒無收。

農產品的價格這兩年特別的低迷,尤其是糧食的價格十幾年如一日,萎靡不前。目前糧食價格還出現了下跌的態勢,而且農資產品的價格卻逐年在上漲,種地不賺錢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



目前一畝地的糧食收入也就幾百塊錢,打工的收入每個月現在的工資至少在2000元,如果在工地上每個月的工資高達四五千元,對於技術工來說工資更高,能達到七八千元,甚至萬元以上,是一個家庭幾畝地一年的收入都不能達到的收入。

但是打工的畢竟還是為老闆打工,所以老闆的收入應該比打工的收入要高一些,但是經商是要投資的,投資是有風險的,也並不是說經商的就能夠賺到大錢,有時也會出現虧本的現象,債臺高築。總體來說經商的比打工的要強,在網絡上流行一句話就是“能當一塊錢的老闆,不打100元的工”,這說明了打工是靠出苦力來賺錢的,賺的是血汗錢。



總之,“小富靠力,中富靠智,大富靠網,超富靠德,首富靠運。”對於這句話,發家致富,的確有一定的道理,靠打工是不能夠發家致富的,但要知足常樂,小富即安;靠智力能賺到一部分錢,比打工要強;如果是收入更高一些,靠網絡也是能夠賺到很多錢的,畢竟市場廣闊;對於那些超富的人來說,必須在有所有的資本情況下,以德服人,以質量求生存;當然首富需要靠運氣了,命裡有時終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句話也體現了農村這句老話“種地的不如打工的,打工的不如經商的”賺錢多。大家對這個問題有什麼高見?敬請留言探討。


宗元


“種地的不如打工的,打工的不如經商的”這句話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

先說“種地的不如打工的”,這個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的確是“種地的不如打工的”。這個情況是指第一輪民工潮,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上世紀末。那個時候家裡種地的人相對來說收入更微薄,因為種地的品種單一,主要是種植水稻等,供給自己一家口糧之外略有盈餘,也就差不多是溫飽線上而已。而打工的在當時比起種地來,收入更高一些,尤其是一些比較勤懇、腦子靈活的打工者,他們經過幾年打工經歷後,紛紛成長為工廠或公司裡的骨幹力量,收入大幅上升,其中更有佼佼者獨立出來,自己成為老闆,收入急劇增長。

第二種情況是“打工的不如種地的”,這個情況主要是指種地的中那批頭腦靈活、勤懇經營的農民,他們不單單只是種植水稻,而是想辦法種植一些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且通過各種途徑擴大種植範圍,一方面價格上去了,同時規模又上去了。這種種地的農民收入一般都遠遠高於那些在工廠裡打工的民工。

再說“打工的不如經商的”,這個也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的確是“打工的不如經商的”。這個情況是指一批膽子比較大,敢闖敢幹的農民率先脫離土地,投身於商品經濟大潮中去經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裡面湧現出了一批很優秀的商人,包括後來赫赫威名的“萬向集團”的魯冠球和“福耀玻璃”的曹德旺等人。他們抓住了時代的機遇,加上自己的努力拼搏,讓他們脫穎而出,就這一批人來說,的確是“打工的不如經商的”。

第二種情況是“經商的不如打工的”。話說回來,經商的風險係數遠遠高於打工的。打工的只要老老實實上班,勤勤懇懇做事,至少能穩穩妥妥地拿著工資,工資也能慢慢增長,保持比較穩定、客觀的收入,加上這批人大多勤儉節約,小日子一般都能慢慢過得紅火起來。但經商的則不同,永遠都是面臨著成功和失敗兩種結果,一旦失敗,不但談不上利潤、談不上賺錢,更有可能虧得傾家蕩產、一無所有。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往往聲名遠播的都是經商成功的,多少經商的折戟沉沙、傾家蕩產,甚至走投無路尋短見的也不鮮見,只是不為人知而已。

綜上所述,不管是“種地的”,“打工的”,還是“經商的”,要想過得好都得依靠自己的誠實勞動、合法經營,依靠自己的勤懇聰明,才能慢慢發家致富,其中,還有不可或缺的機遇也影響著自己的成敗。沒有哪種絕對化的說法“誰不如誰”,除了事在人為,還要趕上合適的機遇。


喬鞅


經濟利益槓桿在起作用。

首先,中國是個農業國家,自古以來靠農立國、憑農發展,修養生息,務農是國之根本。時代發展到今天,我感到,中國沒有農業的發達,就有很多人生活在落後當中,農業強,國家興,國民富。

其次,驅動現代經濟發展的是科技,是工業,是信息,這個引擎起著主導作用,農業的地位,在科技的競爭中,相對落後了,微不足道了,在國民經濟總值中佔比非常小,經濟比值決定地位,農業就處在這樣一種地位。

再次,市場經濟在作怪,市場經濟下,一切都成為商品,中國有人口紅利,人們的需要要通過各種商品、各種服務、各種渠道去實現,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分工更加多元化,商品經濟更加多樣化,就業渠道也越來越多,並且報酬越來越豐厚。

第四,農業欠發達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農產品價格上不去,農業投入卻在增加,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甚至負增長,迫使很多農村人離開農業本職,改換門庭或者打工補充收入。

第五,人口紅利在逐漸萎縮,以前種農的,現在已經成老人了,慢慢地種不成地了。年輕的一代,都習慣了打工的生活,見效快、收益早、看得見,並且在打工過程中鍛鍊了一些技術,更加適應了現代打工生活。

對此,要破除幾種認識:

第一,農業必須自主自立,沒有糧食安全,沒有國家安全,沒有民族安全。食為天,必重地。

第二,農業必須改革,合作化、園區化、集體化的路子都可以嘗試,先走兩步看看。

第三,社會資金要引導入農,農村是經濟發展的一塊沃土,只是遲早的事,中國以農著稱於世,現代農業,中國卻走向落後,必須先進,才有先機,才能先富,才能先利。現在落實,決不能一直落後,永遠落後,要後來者居上。

第四,要保護耕地,城市不能無限發展,耕地紅線要控制住。

第五,吸引社會力量回歸農村,智慧在哪裡,哪裡就智慧,學生往哪裡走,哪裡就發達。必須把人才往農村引流。


透鏡妙文說天下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農村農民種地與自然天氣,市場糧價有很大關係。糧食的豐收也與旱澇有很大關係。正象毛主席過去提過的”八字憲法”說的那樣:”土,肥,水,種,密,保,管,工。”是多方面的因素,決定農業的豐收。雖然現代農業,利用了很好,很多的科學元素,象利用新水利,抽水澆地,培育新品種,到現代的化肥,農藥的使用,確實對糧食的高產豐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對於廣大農村,丘嶺山地,澆不上水的地,主要還是靠天吃飯。現代化農業只適應象東北,新疆和平原,大型機械化作業,而山嶺地只能因地制宜,種幹,鮮,果樹。農業的豐收與否,與自然天氣,有很大關係。另外,農民的實際收入,與市場經濟也有很大的關係。”物以希為貴”如果豐收了,往往糧價,果價等農產品,就會很低,傷及了農民的利益。現在,很多人不願種地,而選擇打工,只要出力,就有收穫。也許掙的不多,但旱澇保收。這只是我的切身體驗。(一家之言,望大家批評指正。)[求真原創]2019/2/24/於北京


手機用戶lisiyao求真



大美西域胡楊57312731


記得夫子這樣說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還治於人。


老兵陳987


都是錢的問題。


XiADN


目前中國社會的情況在家鄉延續以前的小農經濟確實一年到頭掙不到什麼錢,而外出打工怎麼也一年3-5萬,經商其實未必,風險把握不好也是問題,倒是很多在外打工做了包工頭之類的手下帶幾個人。一年到頭,比打工強太多,還比經商風險低些


藍臉的盜爾敦竇御馬


因為很多人都說過,寧願做一塊錢的老闆,也不做一百塊的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