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英魂回家 山東這位社區書記為烈士尋親11年

在山東,有一位社區書記11年來,輾轉全國各地,打過無數次電話,寄出上千封信,只為送英魂回家。他就是菏澤市經濟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張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景憲。

菏澤市經濟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張和莊社區西邊的烈士陵園裡,松柏青翠,莊嚴肅穆,一塊塊刻著“無名烈士”的墓碑下面,長眠著136位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年輕戰士。近70年的時間裡,這些烈士叫什麼名字,是哪裡人,一直無人知曉。

但在近幾年的清明節期間,卻有多位烈士親屬從幾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外出發,前來張和莊烈士陵園祭奠自己的親人。幫助這些烈士找到親人的,是張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景憲。從2008年開始,張景憲輾轉全國各地,打過無數次電話,寄出上千封信件,目的只有一個:為烈士尋親,送英魂回家。目前,他已經為15位烈士找到了親人。

一次祭掃引發尋親之旅

張景憲小時候就常聽父母說:村西的烈士陵園是神聖的地方,裡面安葬的是解放菏澤時犧牲的英雄,小孩子不要到裡面打鬧玩耍。多年來,烈士陵園一直都被村民們看護得很好。

張景憲1982年入伍,1985年到老山前線參加戰鬥,1987年退伍成為菏澤地區供銷社的一名幹部。2007年,他響應組織號召,回老家當上了社區黨支部書記。

2008年清明節前,張景憲和社區黨員一起到陵園祭掃。一位黨員說:這些先烈怎麼都沒有名字,也不知道他們的老家在哪裡,還有沒有親人。景憲你是軍人出身,能不能想辦法幫這些烈士找找家?

一句話在張景憲心中掀起了波瀾。他先找到80多歲的老支書王書義瞭解情況,王書義介紹,當年菏澤戰役時,解放軍野戰醫院的一個包紮點就設在張和莊,因為戰事緊急,犧牲的戰士被用白布包裹著就地掩埋,並用木牌刻上名字做墓碑。後來解放軍撤退,墳墓遭到國民黨軍隊破壞,烈士屬於哪支部隊、叫什麼名字,當地人並不知道。

第二年3月終於有了進展,張景憲從菏澤市牡丹區黨史辦已經退休的祝厚江老人那裡瞭解到,當時魯西南戰役中,參戰部隊是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二十三師六十七團。但是這支部隊後來去了哪裡,他也不清楚。

6年後整理出94名烈士名單

順著“老八縱”這條線索,張景憲又到北京的中國軍事博物館查找資料,多次到濟南、青島等地的幹休所、榮軍醫院,找老軍人聊天,詢問“老八縱”的相關情況。經過幾年尋找,他終於得到了一位健在“老八縱”戰士的住址。

2013年2月的一天,張景憲在新泰市的大山裡轉了整整一天,黃昏的時候在一個偏遠山村找到了趙忠泰老人。85歲的老人說自己是原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第二十三師六十七團二營一連副指導員,親歷了1947年菏澤攻堅戰。當時他帶領46名戰士作為突擊隊強攻菏澤南關,遭遇敵人頑強抵抗,46名戰士犧牲了40名,他負了傷。掩埋在張和莊烈士陵園的136位無名烈士,有部分人員屬於趙忠泰原來所在部隊。

蒼天不負有心人。走出老人院落的那一刻,張景憲淚流滿面。

接下來,張景憲找到了前身是“老八縱”的26集團軍,該部隊軍史館派人到張莊村烈士陵園實地查證後,確認陵園中的烈士生前就是“老八縱”戰士。

2014年清明節前,張景憲來到該部隊軍史館,看到了當年參加菏澤戰役的戰士花名冊,根據這份花名冊整理出張和莊烈士陵園的94名烈士名單,其中的86人有名字和詳細的家庭地址,還有8人雖有名字但地址不詳。

寄給烈士的信件

有了這份名單,張景憲感覺,讓烈士英魂回家的路已經不遠了。他首先找的是烈士張文祿的親屬。但通過撥打114查號臺,張景憲用了7天時間也沒有找到名冊上所說的“臨朐縣九區老莊子村”的電話。張景憲意識到,自己身為社區書記工作忙碌,不可把太多把時間耗在打電話上。他想到了寄信,如果地址有變動,熟悉當地山山水水的郵遞員也能很快理出頭緒。

2014年,張景憲先後四次共寄出340封信,每封信的收件人都是烈士的名字,落款是菏澤市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張和莊烈士陵園,並附上聯繫電話。這一封封帶著張景憲滿腔熱血和希望的信件,發往山東、江蘇、湖南、湖北、貴州、廣東、廣西、浙江、福建……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第一批信件幾乎原封不動地都退回來了,然後是第二批、第三批……2015年,張景憲繼續寄出兩批信件,並在信封上多注了一句話:該烈士(年齡)於1947年12月犧牲於菏澤戰役,望郵遞員同志再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

張景憲找到的第一位烈士的親屬,是張文祿烈士的侄子。

張文祿時任華野第八縱隊23師67團2營5連副連長。“家裡人尋找四叔多年,但一直都沒有音訊。我奶奶在去世前還一個勁地叮囑我們,要想辦法找到四叔,讓他回家。”張文祿烈士的侄子張啟華對張景憲說,他的父親兄弟六個,其父排行老大,四叔張文祿1944年參軍後就一直沒有音訊。

張啟華的老家在臨朐縣老莊子村,他和老伴現住在瀋陽,也時常回山東老家,可沒想到四叔安葬在菏澤。當他接到張景憲的電話時,非常激動:“一個與無名烈士無親無故的人,能不辭辛苦奔走四五年,為這些安葬在張和莊的無名烈士尋找家人,這種義舉讓我非常感動。”

尋找“公建厚烈士”

2016年6月13日,一封特殊的信件到了蒙陰縣坦埠鎮郵政所郵遞員王德建的手中。

“平信的話,我們一般都是送到社區或村支部,可這封信有些特別,收信人是一位烈士。”32歲的王德建從事郵遞工作兩年了,這樣奇怪的信非常少見。

王德建介紹,當時他看到信封上寫的是:臨沂蒙陰縣坦埠區朱下村,公建厚烈士(收)。雖然坦埠區和坦埠鎮相近,卻沒有朱下村,也沒有公建厚這個人。一般情況下,地址或收信人不對的信件只能按原址退回去,但這次他決定把這封信暫時留下,多問問幾個人。

經過幾天打聽,王德建確認,“朱下村”應該是諸夏村,“公建厚”應該是“龔建厚”。幾經周折後,王德建在諸夏村附近的龔家衚衕村,他終於找到龔建厚烈士的侄子龔德營。

2017年清明節,龔德營代表家裡人來到菏澤張和莊烈士陵園祭奠二伯父,並把一抔泥土帶回了老家,埋在父親的墳旁。失散多年的兄弟終於以這樣一種方式相聚。

活著的“烈士”

2017年清明節,張和莊烈士陵園來了一位活著的“烈士”,前來祭奠長眠在此的戰友。

他是魏元吉,70年前魏元吉和戰友們在菏澤浴血奮戰,負傷被送去了後方醫院,戰後部隊清點時,他被誤認為烈士。當時戰事頻繁,部隊行蹤不定,番號也有變動,魏元吉傷愈後被分派到其他部隊,和原部隊失去了聯繫。張景憲為烈士找家的報道見諸媒體時,魏元吉的名字也出現在了烈士名單中。

陽信縣人大副主任秘淑芳介紹:“魏老的一個孫子魏新軍,是我的高中同學,2017年初看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驚訝。”

通過秘淑芳的幫助,張景憲在濱州陽信縣溫家村見到了已經95歲高齡的魏元吉老人。張景憲說:“魏老曾經在我們菏澤城下戰鬥了三天兩夜,是1458名犧牲的人員名單當中唯一一個健在的。”

隨後,張景憲在秘淑芳的幫助下,又相繼為陽信籍烈士王玉春、程福義、趙東合找到了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