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去捡破烂


我也想去捡破烂


晚上十点多了,我还在沙发上坐得稳稳的,没换家居服,也不洗脸,不洗澡。就捧着一本书,在那看呀看呀。

高二说泡澡水要冷了,催了几次,我都不理。

看我一直不动,他说书真有这么好看吗?

我说是啊是啊,好看得都想流泪了,再说了,我不看书,只是写,快被掏空了,明天写什么呀。

然后,他就问我,怎么好看的?

我说高尔基小时候真是太惨了啊,捡过破烂,要过饭,捕鸟挣钱,做过学徒,遭受毒打。

他说,所以说啊,你看,怪不得人高尔基能成为大文豪呢,关键是要受苦受难,你要是想当作家,也首先得去捡破烂。

我说如果捡破烂能捡出来素材,写好文章,每天去捡也没问题的。

我们小区有个中年男子,穿得挺体面,戴个墨镜,常常在楼下垃圾桶旁边徘徊,装作旁若无人的样子。

有人走近了,他就装着看风景,东瞅瞅,西看看。

看到人走远,快速地翻动垃圾桶,捡起一些硬纸板,或者塑料瓶什么的,匆匆走开。

高二跟我说过几次,说你可以就这个素材写篇文章,表现中年人生存的不易和艰辛的一面。

每次他说,我都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不太想写这个话题。

现在我突然想到,这个男子莫不是为了寻找创作灵感,专门捡破烂体验生活的吧。呵呵,也许是我想多了。

经常写作面对的最大困惑,就是该写什么。

有时,是在一些素材中间纠结,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这种状态是比较幸福的。

糟糕的是遇到这种情况——打开文档后,脑袋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该写什么。似乎什么都能写,落笔时,又似乎都不能成文。

女儿三年级,写的基本上都是命题作文,老师给个题目,或者是给一些材料,围绕这些写成一篇文章。

说实话,我还挺羡慕这种“命题作文”形式的。只可惜,自由写作者是没有人给你命题的,你就是你自己的老师,从题目到内容,全部都由自己来定,真的是完全的“自由”。

记得刚写作不久,在寻找素材上真是煞费苦心。

在电梯里,看到送外卖或者送快递的,我会忍不住多打量他几眼,想着这人每天接触那么多人,一定有很多故事吧,好想采访他一下。

高二说,采访多费事啊,你干脆把他的快递夺过来,让他休息几天,你帮他送得了。

坐网约车,也会悄悄盯司机几眼,想请他喝杯咖啡,让他给我讲一讲开车过程中经历的那些特殊的事儿。

如果碰巧遇到哪个司机话多,我就会洗耳恭听,不时说一句话——表示自己感兴趣,引导他继续说下去。换作以前,出于矜持,出租司机跟我说话,我最多回复“嗯”“是的”“对呀”之类。

还有一次,跟我爸聊天,聊着聊着,我爸话匣子打开了,讲了许多过去发生的事儿,我赶忙说,你先停一下,等我录个音。

我姨来合肥,吃完火锅,我看她心情还不错,就开始“采访了”。问她之前跟我姨夫是怎么认识的,是相亲还是恋爱,怎么走到结婚那一步的,怎么想起从农村出来,到城市里面做生意的。

大多数人都有倾诉的欲望,只要你愿意倾听,她(他)就会说很多,并且说得很开心。

只看自己的生活,每天都似乎是在重复前一天,是一种单调的循环。

作为创作者来说,不仅要有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取挖掘素材的能力;也要能够通过其他渠道——比如阅读、交流,了解别人的经历、人生,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间接提取素材,进行创作。

素材只是一方面,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勤于观察、思考。

高尔基仅仅是因那些捡破烂、讨饭的苦难经历成为文学大师的吗?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应该到大街上,每见到一个捡破烂和讨饭的,就找他要签名,因为你面前站的,很可能是未来的世界文豪啊。

高尔基虽然成长于磨难之中。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他特别喜爱读书,靠借别人的书阅读,而且,这种借的机会也不常有。

他在一个远方亲戚家当学徒期间,楼下来了一个租客——一位漂亮、威严、高傲的太太,有一个五岁的女儿。

高尔基那时也不大,经常陪太太的女儿玩耍,给她讲故事,深得小女孩的喜爱,每天晚上躺下睡觉前,都闹着要人找高尔基前去与她道晚安。

太太发现后,想送高尔基一个礼物表示感谢。他鼓足勇气,说自己不要她送任何东西,只是她能不能借书本给他看看。

借得了书,阅读也是很不容易的。

他当学徒的那家,老板的家人对他特别苛刻,尤其是那个老太婆——老板的母亲,每日睡觉前,要在蜡烛上用小劈柴量了长短,如果早晨发现少了一俄寸,就要责难高尔基,找到他的书,把它撕成碎片。

高尔基的书,好些是在书店租的,老太婆撕书,导致他欠老板一大笔债务。为了还这笔钱,被逼到想去偷对他极度信赖的老板口袋里的钱。

他试着利用月光,看不清楚;他利用平底铜锅,将月光反射在书上,光线更暗了;他爬到长凳上,挨近圣像,凑着长明灯的亮光,站着看书,最后倒在长凳上睡着了,被老板的家人狠狠地责骂了一顿。

他们把蜡烛带进房间,不给他灯火,他又没钱买蜡烛,只好悄悄把几个烛台上面的蜡烛油收集起来,放在一个装沙丁鱼的铁皮盒子里,再往里面倒上一点长明灯里的灯油,用细线捻成一根灯芯。这样,每到夜里,他就能在炉坑上,点上这盏冒烟的小灯。

每当他翻动大本书册的书页时,小灯红色的火苗就会颤微微地摇闪,随时都有熄灭的危险。

灯芯时时掉进那滩融化了的、散发着气味的油灯里,黑烟熏着眼睛。然而,比起阅读给他带来的巨大快乐,这些不便也就化为乌有了。

读到这里,我又想起高尔基的那句名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用这句话形容他对阅读的热爱,真的是太贴切不过了。

对书籍的迷恋,以及大量的阅读,不仅让高尔基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同时,也培养出他超强的记忆力,他笔下的那些往事,简直就像是人生的一次回放,连细节都没有逃出他的记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遭受过磨难,但是,能让磨难成就自己的,只有少数人。

比起说高尔基是因为捡破烂、讨饭、挫折这些苦难经历,才成为文豪的,我更愿意相信——是书籍,以及勤于观察思考,成就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