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教師的角色有哪些?怎麼加強高校師生關係?

用戶126359409


不管是那種層次的教師,我覺得最重要的角色都應該是韓愈《師說》中的“傳道、受業、解惑”。傳道、受業、解惑這三點也是教師價值的體現。

傳道:指的是老師能夠傳給學生一條道路,指明一個方向,這個就是讓學生能夠更深入的瞭解專業,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

授業:指的是教給學生在這個方向,這條道路上行走的方法與技巧,可以是“走路”,也可以是“坐船”,也可以是“乘車,乘機,坐宇宙飛船”。當然前提是老師要有“宇宙飛船”。

解惑:指的是當學生在行走的實踐過程中,遇到了大霧迷茫,遇到了河流隔斷,天塹相橫等這樣阻撓的時候,老師給以點拔、提醒,或是幫助。

高校師生關係是一把雙刃劍,好的師生關係能夠引導學生成人成才,能夠促成老師的教師生涯的亮點,但是不好的師生關係,足以毀掉兩個人的未來發展。

那麼如何加強高校師生關係呢?

第一、互相選擇,互相成就。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選擇應該是雙向的,喜歡哪位老師,不喜歡哪種學生,對哪位老師的培養方向感興趣,不想帶什麼類型的學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選擇應該是雙向的,互相之間有了一個選擇之後,能夠更好的相處和發展,這樣才能達到互相成就的效果。

第二、加強交流,明確界線。現階段很多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都只是出現在了當堂課上,而且課堂上也只是和極少數學生交流,這樣的情況下老師怎麼才能“傳道授業解惑”呢?所以雙方需要利用課下的時間加強交流,老師負責,學生主動的同時,雙方也要互相明確界線,老師不濫用權利使喚學生,學生不應該過分依賴老師。


高校情報局


大家好,我是有溫度有靈感的高校人才真經,關注高校人才的成長。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高校教師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和責任,可以更好地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高校明確教師的角色和責任,可以制定更精準的評價考核體系。作為一個高校人事工作者,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高校教師的角色有哪些

首先,高校的社會價值主要是由高校教師創造的,所以高校的角色就是高校教師的角色。高校有三大角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近年來又有人提出歷史傳承和文化傳播兩個角色。一般來說,前面三個是最核心的。那麼對應起來,高校教師就有三個角色:教育者、科技工作者、社會服務者。

其次,高校教師的每一個核心角色下面,還有很多子角色。比如,作為教育者這個角色,高校教師可以是兼職輔導員、班主任,可以是專業課教師、基礎課教師,可以是心理導師、就業導師。作為科技工作者,他可以是科學家,也可以是工程師。作為社會服務者,他可能是企業老總,可能是培訓師,可能是作家、也可能是政府智囊。以上所有角色都不矛盾,但同一個人不可能都兼顧到。

最後,教育者是高校教師的第一角色,教師在人才培養中的角色決定了師生關係。高校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總體上是比較鬆散的,但鑑於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性,目前高校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並不是上完課就結束,而是有不同層次和不同側面的教育職責。包括學業指導,給學生解疑答惑,幫學生聯繫實踐基地等等;就業指導,給學生提供專業發展指引,聯繫就業單位等等;思想指導,主要是提高本專業學生的自信心、凝聚力,學生喜歡這個專業了,學習自然就上去了。這幾種指導都需要和學生面對面,深入與否就決定了師生關係的親密與否。



第二個問題,如何改善和強化高校師生關係

這個問題比較大,可以說,高校教育質量提升的最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調和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關係,簡單說就是教師教得好和學生學得好的融合。教好是教師自己的事,可以自己控制,但學生學好卻不是教師可以完全把控的,再有意思的課也有玩手機的,再重要的課也有逃的,所以,對高校教師來說,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是最為重要和關鍵的。

近期,我們正在各學院開展調研工作,主要了解教師們做學院教學以及公共事務方面的工作。通過調研,我們發現,一個受學生喜歡,受其他教師尊敬的老師,一般會做這麼幾方面工作。

一是上好課。不得不說,上好自己的課才是贏得學生尊重和喜愛的最起碼要求。一個老師一方面要通過做科研來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能拿十幾年前與時代脫節的內容來糊弄學生,要注意結合時政時事,要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另一方面,老師要研究教學方法,要研究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主動思考。這兩方面其實都需要老師花大量的時間來備課。

二是當班主任。高校專業任課教師擔任學生班主任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班主任需要花時間去認識瞭解班裡的每一個同學,學生出現一些緊急情況,輔導員顧不上的班主任必須要站出來。另外,班主任對班裡的幾個優生和差生應該特別關照,對優生可以單獨指導,推薦到合適的實驗室;對差生應該定期敲打,盡力幫助。像我所在學校,很多老師會協助輔導員跟蹤關注網癮學生,也會帶優秀學生從大一開始就進實驗室,學生大四就能發SCI論文。

三是競賽指導教師。目前,各種大學生學科競賽、創業大賽已經成為了大學生提升自己、展示自己的重要舞臺,但大學生單靠自己課本上的知識是很難勝任的,必須要有一些專業教師靠上去,手把手輔導學生,這些老師在賽前要給學生集訓,參賽期間要帶隊,有時還需要和學生一起熬夜奮戰。當學生在領獎臺上拿著獎盃時,高興的不光是學生自己,指導老師也會充滿成就感。



比較常見的就是這三種方式,其實只要老師用心,真正關愛學生,願意深入學生,那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就不會差。畢竟,在教與學的關係中,教師是施與者,學生是接受者,教師越大方,學生才能有更多收穫,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在此,也希望更多的老師能對學生大方一些,甚至是奢侈一些。


高校人才真經


高等學校教師扮演的角色有以下幾個:

(1)管理者的角色。

高等學校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管理者,也是學生這個群體的管理者。雖然高等學校的受教育對象大部分是成年人,但不以規矩難成方圓,高等學校的學生這個群體同樣需要老師的管理和約束,否則相關學生別說在課外,就是在課堂上也會如同“野馬脫韁”,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2)引領者的角色。

無論是哪個級別的教師,無論是中小學教師還是大學教師,都一直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屬性。高等學校的教師(大學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其品行和能力必須過關,還要成為學生各個方面的引領者,成為學生各方面向上向善發展的“火車頭”,起到強有力的牽引作用。

(3)“心理醫生”的角色。

隨著就業壓力的與日俱增,諸多高校大學生的壓力不可謂不大,部分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壓力也不容小覷。高等學校的教師除了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老師之外,還要關愛學生的心理健康。我們知道,大學老師在授課時,課堂紀律固然重要,但整個班級良好的心理氣氛同樣重要。大學老師時常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把脈”並精準“施方”,對大學生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怎麼加強高校師生關係?

首先,要加強溝通,瞭解學生。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瞭解學生就很難把學生管理好,也很難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很多大學教師在下課之後幾乎很難讓學生尋覓到其蹤影,課內與學生的互動不多,課外與學生的互動也無限接近於零,這種做法我覺得是搞好高等學校師生關係的最大“中梗阻”。一個老師對學生負責,對自己所熱愛的事業負責,就應該對自己的工作對象有比較詳實的瞭解。要做到對學生了如指掌,就應該可以碎片化時間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儘可能讓自己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助推器”。


其次,要建立“親”“清”的師生關係。

通過剛才所說到的加強溝通來做到與學生的關係更親密,同時高等學校的教師也要釐清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邊界”——不可把學生當作“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附庸,更不要利用自己手中的權柄從學生身上撈好處。在接觸學生的時候不“越界”,不僅能讓學生不依賴老師,更不會反感老師。

第三,師生之間應該互相尊重。

加強高校師生的關係,“尊重”二字是永不“褪色”的主題。教師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學生就可以親其師,遵其規,信其道,良好的班風學風自然會蔚然成風。

你覺得高等學校的師生關係還可以如何“經營”呢?歡迎留言。


微雨潤苗


傳授知識,傳承文化,傳遞精神。

選擇學生,維護關係,共同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