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葬如果推行“不留碑,不留灰”,每戶獎勵3000元,你支持嗎?

龍百曉生


如果選擇支持,只能說明你並不瞭解農村,沒有在農村生活過。

這樣的政策,在農村是絕對推行不下去的。

農村人很講究“入土為安”,也很講究祖墳,風水等。

所以說,當初在農村推行火化就是廢了好大的力氣好嗎?

不過據我所知,我們當地的火化政策越來越寬鬆,現在基本上人老了之後不用火化了,

具體原因不得而知。


3000元對現在的農民來說,

並不能算是很多錢,

但人老了之後,喪事,是人生的最後一件大事。

所以說,絕對不可能有人因為這3000塊錢就選擇“不留碑,不留灰”的、

到時候,清明節的時候,子孫後代咋祭祖?

人如果連根都沒了,那後代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我想,如果可以選擇,他們寧願給你3000塊錢選擇埋在祖墳旁邊。


提出這種想法的人,一定是冷血無情的人。

我大中國自古至今,

死了多少錢,也沒見土地荒蕪,耕地被佔用多少。

相反,大大小小的工廠,佔用了多少耕地我們心裡都有數。

所以說,別再打農村人的主意了。

有這閒工夫,就多想想怎麼為農民做點實在事,怎麼治理環境吧。


佛系媽媽育兒


提問者不知道有沒有去農村看看。我老家山東,多年前開始實行火化,美其名曰不讓逝者與活人掙耕地,所以必須火化。但是,火化之後,村民可以光明正大的埋到耕地裡,然後搞一個大大的墳頭,與以前直接土葬沒有一點分別。如果說有分別的話,那就是火化經過政府一道程序,多出點火化費再掏點錢買骨灰盒而已,不但老百姓多花錢,而且還汙染環境,這個就是基層政府部門的作為,變相收錢而已。土葬是大部分地區多年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那是根,舍不斷的情感。社會在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城市發展。經過多年之後,年輕人慢慢很少回家,墳頭也會慢慢風吹雨打消失的。所以,落葉歸根,人過世之後,還是按照當地的風俗辦吧,即使不火化,土葬之後幾十年上百年大部分還是化作泥土,不留痕跡。以上純屬個人說道,認可有理的點個贊,不喜的敬請勿噴,不必字字較真。多謝!


蘇舟振輝照明


我看到這個題目,簡直就是被雷倒了!

別說3000塊錢,就是30萬,也不可能改變人們心中的信仰!

我說以下幾點:

一 事死如生,死者為大

中華民族之所以綿綿不息,傳承文明5000年,那是炎黃子孫有著共同的血脈,心中有著共同的信仰,這種共同的信仰就是尊老愛幼,如果去世的人不留碑,不留灰,試問你的祖宗何處去尋?沒有了祖宗,後人就會是一盤散沙,人心就會散,社會就會亂,還有什麼凝聚力可談?

二 社會無情,人會無義

想想如果不留碑,不留灰,過去三代就會分不清輩份,婚姻法明確規定,禁止5伏之內結婚,那個時候,就會出現近親結婚的事情,中華民族的素質就會下降。社會會越來越無情,人們會變得越來越無義。

所以,我們是不會同意的





農村人在山東


別說獎勵3000元,沒有任何獎勵,我們也應該堅持不留碑不留灰。

每個人都死了,都佔一塊空地。這資源浪費多大呀?

況且人死了,有沒有碑和墳對這個死人有什麼影響呢?什麼損失都沒有,但是好處卻有__為自己的子孫積德,少浪費了一塊地。

所有人都應該做到,死後把骨灰一撒,不留碑也不留灰。

人應該多關注生前的開心,而不要去注重死後的榮耀。

人是沒有來生的,活著的時候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過得開心才重要,死後無所謂啦。就算給你兩塊唄,你的房子佔地100平米,你還不是死了?一坨泥巴而已。

作為現代人,千萬不要再有那種封建思想。

我死了絕對不佔一釐米的地,把骨灰撒在山上或者河裡就可以了。


Excel開發羅剛君


做為農村人,我不支持。

首先,清明掃墓,是我們的傳統,我常年工作在外,一年基本是清明跟過年才會回家,沒有特殊情況每年清明都會回家掃墓,小時候,每到一個墳前,爸爸都會跟我說這是你誰誰誰(我並未見過),然後講述著他們生前的故事,直到長大到現在,那些依然影響著我,激勵我。

其次,我發現其實清明回家時,高鐵站的人更多。有次跟同座的大叔聊天,他說他只有清明才回老家,因為老人都不在了,過年回家沒意義,而清明每次去到父輩的墳前,對家鄉的那份寄託才得以安放,那刻才能真正體會到自己的根在哪。

還有一點就是,在我老家,整個大家族也會選擇某天去祭拜我們共同的老祖宗,晚上會安排到某家吃飯,一年換一家,只有清明才會有這樣的機會讓這個大家庭同聚一堂,讓親人更親,家族更有凝聚力。

綜上所述,我不支持那樣的做法,那會讓我失去很多,謝謝。




丅呆槑


等哪天我見鬼去了,我是支持我兒女將我火化並將骨灰撒到山裡或河裡的,但作為兒子,我不能這樣對父母長輩。雖然我知道移風易俗是對的,但“存在就是合理”,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為過世之人修墳立碑的傳統都有上千年了,想要從我手裡改變,我還真做不到。我們農村還接受不了,如果我比較“另類”,估計我會被同村人罵慘。人言可畏啊,同志們。但等到哪天我駕鶴西遊了,我的後輩思想應該更解放了,而且隨著“死人跟活人爭地”所帶來的麻煩越來越多,人們也迫切需要移風易俗了,所以將我的老骨頭一把火燒了,將骨灰撒了,兒女和同村人也應該接受得了了,不再罵他們不孝了。


血染戰旗紅


在我們甘肅老家,自古以來就不留碑,沒有立碑的習慣。荒山野嶺多的是,人去世後找陰陽選擇一個地方,挖個墓坑,把遺體放入棺材,棺材放入墓坑,原土回填,堆一個墳頭就好了,然後子孫後代每年清明前去上墳,我們叫做掛紙,帶上很多饅頭,晚輩跪在墳頭周圍,長輩從墳頭上邊把饅頭放開自由滾下去,饅頭滾到誰的手裡,就說誰運氣好。還要在墳前燒紙錢,燒貢品,都是餅乾點心肉片之類的,燒完紙後小孩子還要在灰堆裡把燒過的肉片撿出來吃了,一群小孩子圍在灰堆旁搶著吃燒過的肉片很熱鬧。大人把祭奠剩餘的酒就在墳前你一口我一口輪換喝了。這習俗多好,應該全國各地推廣。現在很多地方老人去世了修很大的墓碑,墓園,都是大理石做的,一個墓園花費好幾萬,增加了後人的經濟負擔和土地負擔,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海納百川158493579


我贊成這個觀點,特別是在農村,可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少。但是,看似可行,卻行不通。農村的薄養厚葬陋習歷來已久,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舉個例子:我母親去世後,本想簡單處理後事,但人家就對我說:你們有三弟兄,情況也不比別人差……如何如何,說的人多了,也覺得沒面子。所以說3000塊錢,恐怕沒人買這個帳,哪怕農村人很窮。我看這樣,成立一個工作隊,哪家老了人就去哪家,執行上面決定的,獎三萬元,不執行決定的罰三萬塊。你看可行否?


合力老刀


作為一個年近五十歲的人,我經歷了父親,姨媽,奶奶,婆婆等人的過世,這期間的親情冷暖,世態炎涼及他們經受的病痛苦痛,讓我看透了很多,在他們有限的餘生裡,我不求別的,只求能給他們盡心盡力的關愛,不遺餘力的照顧,盡最大努力讓她們的餘生幸福安康足矣,至於身後是不是必須留灰留碑,說實話,我個人覺得無關緊要,買一方墓,建一座碑,每年或遠或近的跑過去祭奠,看上去只是給自己的情感披上了個合理的外衣,真正的想念一個人是隨時隨地放在心裡,刻在記憶裡嵌在靈魂裡的,而不是隻有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那刻,所以,我個人覺得,留灰也罷,留碑也罷,都沒必要。再者一座墓的最大年限最大不過百年,兩代人而已,與其最後無人掃墓被清理,還不如沒有。反正我百年之後,準備魂歸大海,省錢省事更省心!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拙見,不代表大眾。



lg黃老邪


農村喪葬如果推行“不留碑,不留灰”,每戶獎勵3000元,你支持嗎?

3000元錢,對農民來說也許是一年收入。可是,要他(她)的父母、長輩、親人死後“不留碑,不留灰”,那誰都會不樂意,更不用說支持了。老孃舅不僅要問你,這是什麼政策啊?現在農村實行火化已經是夠開放了,再要人死後“不留碑,不留灰”,那真叫一個“絕”,滅絕人性。

在我國,人死後一直以來都傳承“入土為安”。就是現在農村實行火化,像我們這裡還是將死人的骨灰撒在棺材裡,然後把死人穿的衣服,蓋的被子等統統放入棺材一同埋葬,這樣也算是入土為安了。而且,不管有錢沒錢,都要為死去的人立個石碑,並將死人的名字,出生年月時辰跟死亡時的年月時辰,還有子孫後代的名字全都刻在石碑上。這樣,後代上墳一看便知道這是自己的第幾代祖先的墳墓。

所以,農村農民雖然窮,也不在乎這3000元獎勵,只要能保住死人骨灰入土為安就夠了。誰都不會為了3000元獎勵,而不留死人的骨灰。這樣的話,會被全村罵不孝。至於立碑,是為了紀念,是為了讓後人知道這是誰家的祖先。假如真的人死後連灰都不留,碑也不立,依我看農村人沒有一個人會支持,除非他(她)不是爹孃生的,是畜生。大家說說看,是不是怎麼一回事?

假如你父母長輩去逝了,你會選擇“不留碑,不留灰”嗎?

[更多三農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老孃舅說事》點贊、評論、轉發、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