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你怎麼看?

公認東


最近兩年,我們當地連續好幾年實施了易地搬遷,將周邊鄉鎮和大山深處的1000多戶農戶搬遷安置在了鎮子上。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戶進城買了房,住了樓。一些老人就會說“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可是,在我看來,對於這句話,要區別看待。



為什麼說“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

千百年來,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擁有的最為珍貴和值錢的資本。而農民進了城住了樓的話,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同時,吃喝拉撒睡,都需要花錢,等於是沒有收入來源,只出不進,用老人的話來說,就是“住的城裡幹啥都要花錢”,所以就會有這樣的說法。

對於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的人來說,確實是好日子到了頭!



我們村子裡,許多年輕人,不甘心做個農村人,選擇進城務工,但是又眼高手低,在城裡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進企業,嫌工資低;送快遞、送外賣、到建築工地雖然工資高,嫌辛苦不願幹,但也不願意回農村。但是呢,就像老人說的一樣,住在城裡,處處都要花錢,吃的米麵油要買,喝的水要買,用的電要買,物業費要交,暖氣費要交。

沒有錢怎麼辦?一來伸手向父母要,要不來了怎麼辦?在網上貸各種網絡貸款。幾年下來,自己一事無成、欠款無數、還導致自己的徵信不良,正是所謂的“好日子到了頭”。

對於吃苦耐勞、勤勞拼搏的人來說,應該是好日子開了頭!



近些年,外出務工成了農村年輕人的首選。我的一個堂哥,很早就進了城,從事的是家庭裝潢行業,別人嫌髒嫌累的活,他從來都不嫌棄;別人中午正常休息,他吃完飯就接著幹,晚上也要加班幹。幾年下來,在城裡買了房,全家都搬到了城裡。

而且,由於他乾的活質量可靠、價格公道,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找他進行房屋裝修;同時,堂嫂也在城裡租了個門面,賣起了早餐、手擀麵等;孩子也進了城裡學校上了學。對他們家來說,他們的好日子才是開了頭!

所以說,並不是說所有的農村人進城住了樓,就好日子到了頭。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奮鬥,進城住了樓,好日子才算是開了個頭。

您怎樣看待這句話呢?

歡迎點擊右上方紅色【關注】,【農策分析】帶您瞭解更多三農資訊、幫您解讀更多涉農政策。

農策分析


“農村人住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句話說來也有一定的份量。今年放假回家過春節,在初二吃親屬團園飯時,互聊中,有一個剛買套房住了幾個人月後的親屬說:當初為了兒子結婚,就東借西討,才買得套房住,但住後,煩心事來了,以前借部分親友的錢,人家急用,沒有辦法及時還,而產生矛盾了,這還是小事,最煩是,每天要花錢買米買菜,每月要交水、電、垃圾等費,住在套房,走都不敢大步,叫不敢叫高聲,每晚九點過後,不敢電視中一點音量了,打手機也小聲講了,鄰居房也不敢互相走訪,……唉住套房真不習慣,不如在老家農村的好,但現在回不去了,田地沒了,房地賣了,真有點後悔當初了。聽了親屬的話,我也非常同情他,但這是形勢的變化結果使人意想料不到的,所以,想事做事應要謹重一點,不然後悔藥是沒有賣的。農村人上樓,應看其經濟力的承受而定的,不能一味跟風追髦,趕鴨子上架是行不通的。有錢可以到大地方買樓,過舒服豪華生活,沒有太多的錢,就老實呆在家鄉過清淨的日子嘛。



順心順利622


農村人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句話說的確是事實,這對正在打算進城上樓的農民提個醒,一定要三思而行,上樓的日子並不好過。


現在國家大力推進城鎮化,鼓勵農民洗腳進城上樓。農村現在娶媳婦首先在城裡要有電梯房,我們當地縣城房子就賣七八十萬一套,去年臘月十幾我一鄰居兒子結婚,在縣城買了一套房,首付二十三萬。今年正月初九我表哥為兒子結婚也在縣城買了一套房面積小點,首付十七萬。農民在縣城買套房子把幾十年的血汗錢都花光了,還要背上幾十年房貸。農民也成了房奴,幸福從哪裡來?住在縣城裡一根蔥都要花錢買,電費,燃氣費,物業費,停車費名堂多的是。不吃不喝一年就得好幾萬,再加上還房貸,一年就得十幾萬。農民現在收入就是靠打工掙幾個血汗錢,收入不夠支出,只有省吃儉用過苦日子,你說哪來的幸福?房貸還沒還清,農民已經老了,打工也沒人要了,生活沒有著落,只有等著喝西北風。


在我老家絕大部分農民都在自家宅基地上蓋起了二層,三層小洋樓。農民住進這種樓房幸福的日子地久天長,這就是城市人向望的鄉村別墅,寬敞明亮還有四合院,自家還有小菜園。土雞蛋農家菜想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花一分錢。家庭開支極少,也就是一個月買兩袋鹽錢,在外打工一個月掙五千元,就落五千元。

住進城裡樓房就不同了,你就是在給開發商打工掙錢,房子你住不住一個月就得上千塊錢物業費扔水裡了,每月還得付幾千房貸,一個農民工乾的都是髒,累,危險的活,掙那幾個錢不知流了多少汗,到頭還沒落到一分錢,還談啥幸福?



上面的農村樓房圖片就是我的老家,離我們當地縣城十幾公里,想進城也方便,現在農村都實現了戶戶通,村村通水泥路,許多家庭都有私家車,進城也就十幾分鍾時間,不用操心交物業費還房貸,還節省下來大幾十萬。

農民進城一定要三思而再定!


李彬v3nd


今年春節,自己的親戚買樓住進了新房,提前拜年吧,開電車到了門口,門衛攔住不讓進,訊問到幾號樓上誰家,然後門衛聯繫核實,核准後,門衛說車停放何地,只給三十分鐘時間,過時鎖車。到了親戚樓下,親戚下樓後再領進電梯,上樓到家,坐了十分鐘後不斷看錶,省怕誤了時間,造成不必的麻煩,本該高高興興喝點茶,敘敘家常,一想到別誤了時間,感到很掃興,坐了不到半小時,便匆匆下樓開車回家了。想想心裡特別不好受。不遠的將來自己也住上了樓,親朋好友來往坐客的肯定會少的,心裡就壓抑了許多,那跟農村廣闊的天地,自由的生活,行動的方便好呢!


金玉滿堂744


原來我工作過的煤礦對於工齡長的老職工給予照顧叫農轉非,就是農村戶口改為城市戶口,消息傳出這些人歡呼雀躍,奔走相告都把農村的房子賣了拉家帶口搬到城市來了,礦上也給這些人蓋了樓房搬進新樓房短時間內感覺非常幸福,不用種地,吃水有自來水也不用為燒柴做飯發愁,可時間長了不好的一面出現了,孩子老婆沒工作,每天無事可幹遊手好閒,家就那麼幾十平米吃的用的全放裡面遠遠不如在農村每家有個大院,種點菜,養養雞還能換點零用錢,到這時候有的人後悔不該舉家進城,可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


拼搏182015450


這位題主,我不知道你想要看到什麼樣的回答。我看了幾位的回答,總覺得有點離題。

在這裡,我說我的:農民住上樓,好日子在後頭!!!

我在七十年代,聽到家鄉老農,是那個年代智慧型的那種老農,他們說:“山矮河高,人有難,尺人兔馬,到時見。”當時說這話的老農就用手指著,我家鄉的河床說:“你看今天的河床有多高,山上全是梯田,光禿禿,沒有樹,要是發洪水,這人們不遭殃才怪”。今天,我大聲告訴那位已經過世的老農,我家鄉的山,有好多山頭,人,無法登頂了!河床很深,很深,建房取沙,都被當地政府限制了。我家鄉的九零後,大多數男女孩的身高,都超過了六零後,七零後。遺憾的是,我的兒子在十五歲後,正發育的年齡,就開始減肥,今天的個頭比我矮。那是減肥廣告的功勞!!

這位題主,如果你生活不如意,可以直接說出來,沒有必要,拐彎抹角


j奮鬥終身


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代表著一些農民的真實的情況,現在農村的攀比心裡比較嚴重,比如某某買了一輛8萬的車,那麼我必須買一輛比他貴一點車。買樓房也同樣存在這種情況,誰誰在城裡買房子了,心裡就不平衡了,想盡一切辦法也要去買,找親戚朋友借錢付首付,一搬家庭首付還是湊的起的,但是接下的還貸就是問題的,如果找親戚朋友借的錢,正好趕上人家有急事用錢,自己當時又拿不出來,很可能會影響之間的友誼與親情。再就是還貸款,每個月必須按時還,不管你手裡有沒有錢,這弄的生活很拮据,壓力很大啊。再就是住樓房每個月的水費電費,物業費都是一筆開支,在農村也會有,但是還是會比住樓房少一些。農村的人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街坊鄰居都很熟悉,住上樓房可就不一樣,有的住了幾年了一個樓道的鄰居都說不上幾句話。所以

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


果莓媽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農民,如果讓他不在農村生活,轉到城裡住上樓房,的確有很多不適應。去年我家就試過,年初時接著父母到工作的地方跟我們一起生活,原本計劃呆到年底,可住了三個多月,說實在受不了,要回農村生活,說雖然在這衣食無憂,但總覺得還是在農村住的舒服,最後沒辦法只能送他們回去。在農村很多上了年紀的農民,都有鄉土情結,落葉歸根的思想比較重,對於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農村會有特殊的感情,這種情感恐怕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他們寧願在農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不願意到城裡住樓房,過著安逸的日子。在農村流傳著“農村人住上樓,好日子到了頭”,你怎麼看?微塵微視界對此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日常生活開支明顯加大

在我們那很多人在城裡有房,在農村也有房,但在農村住習慣了的,還是願意住在農村,城裡住不習慣,有的年輕時在城裡打工的,年紀大了還會回農村蓋房養老。原因是覺得城裡生活成本高,如果沒有退休工資,一個月2000元生活都很拮据,物業費、停車費等是一方面,像每天必備的米、菜等都得花錢買,沒錢買就得餓肚子。而在農村自家有地,可以種糧食和蔬菜,只要地裡的菜長出來了,完全可以不用花錢買菜買米,隔三差五的買點豬肉,日子還過的挺滋潤,一個月在吃喝上面開銷少了一大半,200元過一個月都正常。

二、人生地不熟,生活習慣難適應

有的農村異地搬遷,在城裡分了房,按理說農民應該高興,但實際上上了年紀的農民反而不樂意,很多農民進城之後,發現遇到熟人挺難了,原來在農村十里八村的都可能認識,而如今住在兩對門都可能不知道姓氏名誰,真的是“熟悉的陌生人”。這種精神上的折磨是很多農民受不了的主要原因,人除了正常的溫飽問題,還有情感需求,像在農村同齡人經常聊聊家常,是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特別是心裡有委屈、不開心的時候,跟其他人講出來會舒坦很多,如果一直憋在心裡,遲早得出毛病。



三、不用耕作,擔心自身體質下降

很多農民在農村勞作習慣了,平時會種菜、種糧食,如果突然進城住樓房了,不用下地幹活了,反而會覺得渾身不自在,人閒下來了就容易發福,身體各種毛病容易增多。我的一個舅舅就是這樣的情況,他兒子在城裡搞裝潢,每天都很忙,就讓我舅舅、舅媽進城幫忙帶小孩,剛開始去的時候舅舅覺得還挺好,說可以閒下來玩下了,一個月不到受不了了,不是這個病就是那個病,總是覺得渾身不舒服,最後他自己提出要回農村老家待著,不願意一直住在城裡,在家種田地,沒事到處轉轉,一年到頭身體還硬朗著。

四、進城住樓房,多半是幫帶小孩,婆媳關係難相處

農村很多老人進城住上了樓房,為何日子還過的不舒坦,問題就出在家庭內部矛盾上,進城住樓房,雖然不用幹農活,但基本上是幫忙帶小孩、做家務,看起來是家庭瑣事,實際上想做好很難,弄不好婆媳矛盾就出來了。比如飲食習慣、育兒方式等等,如果娶的是城裡的媳婦,可以說老年人進城住樓房不會過的輕鬆,互相都覺得看不順眼的地方,原來在農村可以自由生活,進城幫帶小孩就得有所顧忌,不會那麼自然,在老人看來可不就是好日子到頭了。



總之,農村人住上樓,對年輕人來說是比較習慣的,真正不習慣的是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年人,隨著年齡越大,他們會把農村當做自己的根。雖然城裡的生活更多姿多彩,但他們覺得還是農村的生活過的踏實,內心的自我滿足會比較高。無論在城裡還是農村,日子是否過的好,實際上是自己的一種感受,很多時候是與金錢無關的,家庭和睦的往往更容易獲得幸福感。

以上為微塵微視界對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問題的理解,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多多指導交流。傳遞快樂,分享知識!感謝關注本頭條號“微塵微視界”,您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動力。

微塵微視界


農村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你怎麼看待這個現象呢?

我家就在城鎮附近,而且山後面是個旅遊景點,2018年的時候就聽說要在我們村弄個新的旅遊景點入口。所以要徵地,然後公文也出來了 也公示了。這件事情到後來就沒有動靜了。聽說,隔壁村想徵地得到賠償後還要每一年的分紅,就這樣談不籠,所以人家也不徵了。


我條村有位從城鎮過來建房子的伯伯,因為當時要徵地,為了不讓別人建房子就把我們村給斷電斷水。但是那伯伯還是選擇把房子給建起來了。其實,他不是為了得到賠償款。而是為了一有時間就下來住。他房子建好後,接了鄰居的水電用。

那位伯伯說:“喜歡住農村,在農村自己建的房子空間夠大,住著舒服。”“農村人住了樓”就像那位伯伯說的那樣,住樓房不舒服。在商品房裡面有時間想走動一下,也沒有地方。而且串門聊天也不方便,樓房裡面的每戶人家都是緊關著大門,不像我們農村,家門時常打開。串門方便,又熱鬧。“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住上樓房,什麼都要錢,沒有了自己種的青菜吃,沒有了自己種的稻穀吃,沒有了農作物,沒有了種植業。


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其實這句話有對有不對。對於那些喜歡農村生活,以農村耕作為經濟來源的人。那他的好日子確實到了頭,相反,其他農村人的好日子才剛開始。


三農天地


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你怎麼看?

這句話應該反映了現在推進的農村城鄉化建設過程中,農民心裡不踏實的一種想法,按正理來說,農民進城住上了樓,應該是反映生活水平提高了,再不用天天費勁燒火燒炕了,住樓本事件幸福的事,為什麼會有“好日子到了頭”的說法呢。

現在農村年輕人是喜歡住樓,特別是在我們東北地區,一到了冬天,晚上炕燒的再熱乎,半夜裡也很冷,大早上就得爬起來趕緊點火燒炕。天天燒柴、燒煤、掏灰是必須做的工作,住上了樓就沒這麼多事了,所以年輕人更喜歡這種生活方式。

而一些老年人在農村住習慣了,天天沒事出門溜達溜達,和村裡的老兄弟,老姐妹沒事串串門,拉拉家常,這是農村老年人最嚮往的事情。老人住進了樓,上下樓不方便和朋友互相往來也不便利了,所以自然認為好日子到了頭。

還有就是在住樓的同時,很多農民將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了,千百年來土地對於農民的意義特別重大,不僅是維繫農民吃喝的基本保證,更是農村老人上了歲數養老的資本,所以土地流轉出去以後,農村人心裡沒了底。

再有就是平常在農村房前屋後的自留地裡種上一些新鮮蔬菜,既營養又放心,所以說農村房前屋後都是寶,現在住上了樓,所有的吃菜都需要買,既貴又不能保證產品質量,所以有了“好日子到了頭”的說法。

關於農村城鎮化改革的看法,大家一直爭論不休,有的人想早一點住上樓享福,而有的人卻擔心住上樓以後的生活等其它方面的問題,所以也就說法不一。大家是喜歡農村統一規劃住樓麼?你認為對生活有哪些好處或不方便的事情,歡迎大家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