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法之名》:一部“低調”的涉案劇

《因法之名》:一部“低调”的涉案剧

《因法之名》海報

因為題材重大且敏感,電視劇《因法之名》自2017年殺青後就沉寂了兩年,定檔後鮮有宣傳,連4月14日開播都是臨時調的,網絡播出平臺也不是財大氣粗的“優愛騰芒”,總之非常低調,不少觀眾可能由此錯過了該劇。作為國內首部以平反冤假錯案為主題的涉案劇,更有李幼斌、張豐毅、馬少驊等老戲骨加持,《因法之名》著實值得關注一下。

《因法之名》:一部“低调”的涉案剧

李幼斌在劇中飾演刑偵隊支隊長葛大傑

《因法之名》是這些年一線衛視黃金檔很少見到的涉案劇。其實從1990年代中後期到世紀之交,涉案劇一度是最熱門的電視劇題材之一,像1996年濮存昕主演的《英雄無悔》,1999年王雙寶等人主演的《12·1槍殺大案》,1999年王志文主演的《刑警本色》,2001年陳道明主演的《黑洞》,2003年孫紅雷主演的《征服》等,均口碑極佳,豆瓣評分普遍在8.5分左右,其中不少還是當年的收視冠軍。觀眾之所以熱愛涉案劇,主要還是源於涉案劇情節強、節奏快、有刺激感,涉及的案件多多少少也反映社會現實和問題,有濃郁的紀實風格,能夠戳中觀眾痛點。

不過當時涉案劇的火爆,也帶來了同質化、模式化等問題,一時間各大電視臺都是涉案劇,泥沙俱下、良莠不齊。有些涉案劇立意上出現偏差,濃墨重彩鋪陳各種血腥、暴力情節,而有些則過分展現犯罪過程、嚴重暴露偵破手段。於是2004年,廣電總局《關於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這類題材的影視作品退出黃金檔、安排在晚間11點之後播出。與此同時,當年送審的相關劇目,在批准、立項環節被壓縮了40%。之後,涉案劇就陷入了長達10年的沉寂。

直到2014年,涉案劇《湄公河大案》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口碑收視雙豐收,涉案劇的封禁才開了一道口子。之後陸陸續續有《刑警隊長》(2015)、《謎砂》(2016)等涉案劇播出,2017年以反腐為主題的《人民的名義》大爆,涉案、反腐題材的電視劇再次成為創作熱點。但很快,以前的同質化、模式化、良莠不齊的弊病再次出現,尤其是網劇領域出現了大量的跟風之作,伴隨著整治和下架的,是涉案劇的審核再次收緊。有數據顯示,目前還未播出但已備案或官宣的涉案懸疑劇則多達90餘部。

釐清了這一背景,我們就能明白《因法之名》得以播出,頗為不易。

《因法之名》圍繞著一起冤假錯案展開。許志逸的妻子被害,刑偵隊副隊長仇慕因救拒捕的許志逸殉職,仇慕的好友、支隊長葛大傑(李幼斌 飾)因為好友的去世,因怒生錯。痕檢員陳謙和(馬少驊 飾)也因為厭惡許志逸隱瞞了部分證據。副檢察長鄒雄(張豐毅 飾)雖認為許案證據不充分,但迫於上級壓力和輿論壓力提起公訴。許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一起冤假錯案由此產生。

十幾年過去了,鄒雄之女、新生代檢察官鄒桐(李小冉 飾)與陳謙和之子、律師陳碩(王驍 飾)發現了案件的多重疑點,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多年冤案最終沉冤昭雪……

《因法之名》:一部“低调”的涉案剧

馬少驊飾演的痕檢員陳謙和隱藏了部分關鍵證據

作為涉案劇,案件本身是劇集的重頭戲,既要有懸念、夠緊張,還得嚴絲合縫地符合邏輯,不容許有任何明顯的漏洞和破綻。《因法之名》開篇涉及的這起兇殺案,就殺人的手法和血腥程度來說,放在黃金檔算是尺度非常大的。

但更具看點的是,它以真實的視角揭示了一起冤假錯案是如何造成的。一個“老班長”的稱呼,觀眾就知道在公安和司法領域擔任重要職位的葛大傑和鄒雄都是部隊轉業,非科班出身,在公檢領域專業性有欠缺;葛大傑感情用事,對嫌疑人疲勞審訊;探案階段過於重視口供,對證據的重視不足;無論是公安還是司法獨立性都不夠,上級官員才會要求“限期破案”,哪怕鄒雄對案件有疑慮,但還是做出了審判……

敢於正視司法領域走過的彎路錯路,毫不避諱地自我揭短,這是《因法之名》的一個突破。

《因法之名》:一部“低调”的涉案剧

上級領導“限期破案”

《因法之名》:一部“低调”的涉案剧

葛大傑對嫌疑人疲勞審訊,張豐毅飾演的檢察長鄒雄提出質疑

之前不少涉案劇,因為目的是“頌揚”,所以正面人物總是“偉光正”,反面角色就是一根筋壞到底,這就是中紀委宣傳部與廣電總局溝通時曾強調的,“不能一寫公檢法就寫成勞模劇”。像《人民的名義》之所以大獲成功,角色的成功居功至偉,無論是正面的李達康,還是反面的高育良、祁同偉,都是複雜的圓形人物,而不是非黑即白。

《因法之名》既然以冤假錯案為表現主題,其實就預設了劇中的正面人物已經犯了錯。這不是拔高,也不是貶低,而是還原出一個更真實的人,並由此凸顯出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好人也需接受制度的約束和監督,因為好人也會犯錯。像李幼斌飾演的葛大傑,他有正義感、講義氣、恪盡職守、功勳卓著,但他也感情用事、剛愎自用,間接造成了錯案的發生。

當然《因法之名》雖然自我揭短,但它的側重點肯定不在於揭短,而在於糾錯,最終依舊是要抵達“頌揚”。該劇的落腳點是要凸顯中國司法制度的進步和完善,體現公檢法勇糾冤案、敢於擔當的精神。

這個微妙的尺度對於創作者來說,非常難以把握,它或許也會影響到創作的自主性。比如老戲骨的主要故事已經結束,下一代匆匆登場,接下來的重頭戲是他們對冤假錯案的平復,以及幾個年輕人之間複雜的情感糾葛:這些戲份會跟老戲骨的戲份一樣精彩嗎?這還需觀望,但理解了創作者的難處,我們或許也會對該劇寬容一些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