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它麼,汕頭中山公園曾有一座承載了幾代人共同記憶的雕塑

從 1952年到1980年,在汕頭中山公園的中央大道上,曾經矗立著一座高大的人物雕塑《工農兵》,在長達28年風雲激盪的歲月裡,成為了最為鼓舞人心的形象,激勵著人們奮勇前進,也承載著幾代汕頭人不可忘卻的人生記憶!它的作者就是1936年畢業於上海美專雕塑系研究生班的潮汕籍學生張學武先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的《工農兵》雕塑早已隨著歷史的煙雲不復存在。然而,通過這些多方蒐集到的已經泛黃的資料圖片,我們可以追尋漸行漸遠的記憶,再次去感受張學武先生《工農兵》雕塑所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奮進的精神力量!

你還記得它麼,汕頭中山公園曾有一座承載了幾代人共同記憶的雕塑

“工農兵”是工人、農民和士兵三個詞的合稱。早在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便明確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強調文藝工作者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熟悉工農兵,轉變立足點,為革命事業作出積極貢獻。此後,乃至全國解放後的相當長的時期內,工、農、兵這三個階層被認為是最徹底的無產階級,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最具有革命先進性的階層。在政治運動的宣傳中作為正面褒揚的角色出現,“工農兵”因此成為社會多年常用熱詞。

你還記得它麼,汕頭中山公園曾有一座承載了幾代人共同記憶的雕塑

這件《工農兵》雕塑動感十足,形神俱備。三位人物從左至右依次為農、兵、工。左側是位女農民,胸前懷抱著一捆沉甸甸的麥穗,象徵著豐收的喜悅;中間是戰士,雙手緊握著衝鋒槍,象徵著保家衛國的堅強決心;右側是左手高舉指向遠方的工人,象徵著緊跟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引,走向更加光明更加偉大的新時代。三人均挺胸抬頭,目視遠方,形象偉岸,青春勃發!這座由張學武先生於1952年創作的《工農兵》矗立於汕頭中山公園28個春秋的雕塑,是張學武先生的代表性雕塑作品之一,在那個高歌猛進的年代裡成為了最為鼓舞人心的形象,也成為了多少代人不可忘卻的人生記憶!

你還記得它麼,汕頭中山公園曾有一座承載了幾代人共同記憶的雕塑

《工農兵》雕塑

另據知情者回憶,1952年《工農兵》為水泥雕像,用水泥做雕塑難度要比其他材質高很多,只能一次成型,難以後期再加雕琢,對雕塑者的要求更高,必須“胸有成竹”才可能做到,這是在那個物質匱乏年代不得已為之的辦法。1980年因某種原因而砸毀,改立張學武先生創作的《孫中山半身像》,1988年中山公園進行園區改造,改立廣州尹積昌先生創作的《孫中山》全身銅像,即現在大家所見到的孫中山全身像。

你還記得它麼,汕頭中山公園曾有一座承載了幾代人共同記憶的雕塑

汕頭市中山公園

你還記得它麼,汕頭中山公園曾有一座承載了幾代人共同記憶的雕塑

1955年汕頭中山公園工農兵雕塑前合照

引自《歲月回眸——吳立珍藏照片》

你還記得它麼,汕頭中山公園曾有一座承載了幾代人共同記憶的雕塑
你還記得它麼,汕頭中山公園曾有一座承載了幾代人共同記憶的雕塑
你還記得它麼,汕頭中山公園曾有一座承載了幾代人共同記憶的雕塑

感謝中山公園、中心快門及熱心網友提供的資料圖片


來源 | 大潮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