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老巷:老照片中的茶館,天府之國1941年

老街老巷:老照片中的茶館,天府之國1941年

四川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走進四川茶館喝茶有相應的講究:若茶蓋放在桌上,表示茶碗已空,茶館老闆會很快過來續水;茶客若臨時離開,將茶蓋扣置於竹椅上,表示人未走遠,自然不會有人侵佔座位,茶客隨身攜帶的物品放置在座位旁,老闆也會代為看管.....

老街老巷:老照片中的茶館,天府之國1941年

四川產竹,椅子都是代表四川茶館特色的竹靠椅,讓茶客想躺就躺想坐就坐,講個舒服。茶館內賣報的、擦鞋的、修腳的、按摩的、掏耳朵的、賣瓜子豆腐腦的,穿梭往來。正宗的川茶館應是紫銅長嘴大茶壺、錫茶托、景瓷蓋碗,成都人喜歡喝茉莉花茶。

舊社會的茶館還兼有調解社會糾紛的職能。親朋鄰里之間若出現了糾紛,雙方約定到某茶館“評理”。凡上茶館調解糾紛者,由雙方當事人出面,請當地頭面人物調解,雙方參加辯論的對手經過一番唇槍舌戰之後,由調解人仲裁。如果雙方各有不是,則各付一半茶錢;如是一方理虧,則要認輸賠禮,包付茶錢。

老街老巷:老照片中的茶館,天府之國1941年

今天,茶館的另一重要職能是作為社會文化娛樂場所。在四川各地,有的茶館設有川劇“玩友”坐唱,俗稱“打圍鼓”。另外,有些茶館設有四川揚琴、評書、清音、金錢板等演出活動。坐茶館的人可以邊飲茶,邊欣賞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曲藝節目。它作為民間傳統社交活動場地的功能始終沒變。

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老街老巷:老照片中的茶館,天府之國1941年

從唐末五代到南宋初年,有大批北方人遷居蜀地;元末明初,南方移民大批進入四川;明末清初的大移民活動前後延續一百多年,即所謂“湖廣填四川”;抗日戰爭時期,大批“下江人”即長江中下游居民大量遷居四川。即使不算全國解放後,大批北方幹部進入四川,並從此落地生根,定居蜀地。

川軍為抗日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抗戰中傷亡的326萬國民革命軍將士中有64萬為川軍將士,其中1939年到1945年間,全軍陣亡的85萬人中有26萬川軍。川軍(包括西康省)在抗戰中為全國提供最多人力的省份,在1938年-1945年,國民革命軍中尚有戰鬥力的部隊30%均為川軍,實際戰鬥人員甚至超過了中央軍。

1944年,根據國民政府軍政部公佈的數字:四川一省徵兵,無論配額與實徵數額,均約佔全國總額的1/5,居全國第一;全國約有15萬知識青年登記從軍,四川一省有4萬人以上,居全國第一。全國抗日軍隊中每不到10個人中有一個是四川人,因此,中國軍隊有了一句俗語,叫“無川不成軍”。

老街老巷:老照片中的茶館,天府之國1941年

隨著黃河、長江、珠江等流域產糧區的相繼淪陷,四川省承載了國民政府主要的糧食負擔。為此,省政府各部門四處宣講繳糧是愛國行動,是國民應盡的義務。廣大農民積極響應;山道上,田壟間,時常可以看到肩挑背扛、絡繹不絕的送糧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