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職稱評聘不再“痛”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規定》,在教師中“一石激起千層浪”,也點燃了中小學教師對職稱評聘改革的新期待。2018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確立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這牽住了教師隊伍機制體制改革的“牛鼻子”。既然是“國家公職人員”,新一輪教師職稱改革必然會“醫痛點”“通堵點”,真正做到讓廣大教師安心、熱心、舒心、靜心從教,增強教師的成就感和獲得感。那麼,當前教師職稱評聘制度的“痛點”何在?

“痛點”一:不患寡而患不均。目前實行的職稱評聘政策說是“評聘分開”,但實際執行的是“評聘合一”,即學校有崗位才能評聘,無崗位即使個人條件遠超評聘標準也不能評聘。這就導致出現以下狀況:

一是同樣年齡、同樣學歷、同時入職的教師,因當年分配在不同學校任教,受學校崗位所限,職稱會相差甚遠。甚至出現“一步落下,十年難趕”的局面。而初級、中級、高級職稱之間的工資差距,必然造成教師心理失衡。

二是一些偏遠、薄弱學校老教師多,由於過去的職稱評聘政策傾斜於年齡、資歷,高級崗位被佔滿,加之以前實行多年的“內退政策”緊急剎車,不少佔崗老教師因身體、精力、能力等原因已退居二線,致使中級崗教師晉升無望,也阻塞了初級崗青年教師晉升通道。這也是一些偏遠、薄弱學校骨幹教師流失、難以吸引新教師的原因之一。

三是一些年齡相仿、資歷相當的老教師扎堆的學校,工作年滿30年評不上高級職稱。這些老教師大多數是當年村辦學校民辦教師轉正,為教育作出過很大貢獻。雖然國家提出了鄉村學校工作30年以上評聘職稱不受崗位限制,但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許多區域已“無鄉村”,自然享受不到這一政策。

“痛點”二:以“出身”論英雄。各地現行崗位設置大多數以高中、初中、小學為單位,按不同比例設置崗位。中高級崗位學段越高崗位越多,這樣就造成了同等學歷、同年入職卻因分屬不同級別學校而拉開了職稱差距。

讓人欣喜的是,如今已有地區以“學歷+從教年限”劃定初級、中級、高級基準線,而非以學校層次定崗位比例。這樣就避免了以“出身”論英雄的問題,讓同等資歷的教師無論在哪一學段職稱都會大體相當,很好促進了小學、初中、高中教師的有序流動。

“痛點”三:被逼的“功利”。由於職稱評聘有許多硬性條件和加分項,讓教師不得不去“追名逐利”。這也就出現了為了評職稱自掏腰包發表論文等現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首先應改革當前的職稱評聘制度。

“痛點”四:成長因職稱而卻步。教師優亦可仕,即可成為學校中層乃至校級管理者。既然公務員有基層遴選制度,教育行政部門也應當有權從基層遴選優秀教師或學校優秀管理者從事區域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當然,在如今的現實情況下要打通這一渠道,唯有實現教師職稱評聘與公務員職務職級並行政策相一致。

面對教師職稱評聘的諸多“痛點”,如何“醫痛點”“通堵點”,考量著一個區域教育主政者的智慧。

一是在實施新一輪職稱評定時,以縣(市、區)為單位根據教師數量總體確定高、中、初級崗位數,由縣統籌各級職稱評定,學校(或學區)按照崗位設置聘任使用。對於第一輪未聘上的教師,組織第二輪、第三輪聘任,直至所有教師評聘到校。對於確實有困難的教師、因身體等客觀原因已不能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由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妥善安置,或者在職期間“高職低聘”,退休時再享受相關待遇。

二是參照廣東深圳等地政策,依據學歷、任教年限設置申報各級職稱基準。只要夠年限都可申報,但評定由縣(市、區)組織統一進行。甚至教師若教學達到一定年限,只要提出申報,並通過學生、家長、教師三方評議,再通過第三方專業化的答辯或即興說課、上課,即可晉升高一級職稱。這樣就不會有紛爭,大家都會潛心教學。當然,為鼓勵優秀教師脫穎而出,政府可以另設教師評優序列,單設獎勵基金,實施評選、表彰、獎勵不與職稱掛鉤。

對於從教30年以上的教師,只要各方評定合格,無論城鄉均可自然晉升高級職稱,而不佔崗位。同時允許這批人參照公務員管理辦法,申請提前退休,騰出更多崗位給中青年教師。可以規定截止到哪一年,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既然義務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教師隊伍也正在推行“縣管校聘”改革,如今公務員職級職務並行政策已經出臺,新一輪教師職稱評聘改革讓人滿懷期待。

(作者系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負責人)

《中國教師報》2019年04月17日第1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