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恩如大仇?

魯路修21


想了一下這個問題,實在是不希望它出現,畢竟大多數人還是不希望恩將仇報的事發生。但自然界中,多少還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母螳螂在與公螳螂交配時,會做出令人驚異的舉動,猛然襲擊公螳螂,把它的腦袋吃掉。這樣看了言情劇的寶寶們情何以堪啊。

如果從雌雄之愛來說,母螳螂這麼生猛簡直是恩將仇報。如果仔細分析母螳螂的舉動,又讓人長了見識。原來是為延續螳螂的後代。

公螳螂在常規交配中精液並不能很好發揮作用,當母螳螂咬掉公螳螂腦袋以後,公螳螂的腦神經對精液的抑制系統喪失,這時的公螳螂的精液會順利流入螳螂體內,完成大量卵子的全面受精,據說有500個左右。臨死那一刻,公螳螂或許會痛悔錯愛了另一半。

咬掉了公螳螂的腦袋還不算完,母螳螂會把公螳螂整個吃掉,及時保證了隨後的產卵體能消耗,畢竟這個過程消耗能量很大,如果吃不到食物,前面的公螳螂可能白費了。

當母螳螂產完卵以後,也馬上面臨著死亡結局,體能消耗過大,也GAMEOVER了。

這樣看來,這對螳螂冤家會在另一個時空相會吧。

然後,它們的子孫會重新向這個世界擴張,繼續演出讓人驚歎的恩仇大戲。

世界是如此千奇百怪,人類對恩與仇的理解也進入了新的境界認識。常言道“升米恩,鬥米仇。”就是說當一個人在危難時得到恰好的幫助,通常會感激你。

然而在幫助類積形成習慣時,很多被幫助的人產生各種依賴症,其至認為這種幫助是理所當然,一旦停止,會遭到他的忌恨,更可怕的倆人很可能發展成比陌路人更可悲的仇人關係。

很多啃老族,自己不努力工作,總是依賴父母,衣來張手飯來張口,買房買車,一旦父母不願意,他們會憎恨父母。

中國古籍《黃帝陰符經》中講: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列位看官朋友,仔細體會吧……


坐照入神


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恩怨分明。表面看起來是個爽快,正直的話。正是由這種思想作根基,才有快意恩仇的說法。但是恩怨都可以這樣爽快地報嗎?敝開仇單說說恩。有個唐朝小故事是這樣說的。

某一官員視察死牢,發現一死囚與眾不同,愛其才能,憐其不幸,競悄悄把他放了。不久官員獲罪,連夜逃遁。在一處偏遠村落借宿,不想主人正是被他私放的死囚,於是招待熱情。在裡間這死囚之妻就問,借宿者何人,於是一一詳明,其妻說,原來是救命恩人呀,那你當如何呢?死囚就說,好好報答呀。其妻說,人家救的是你的命,你有對等報答人家的東西嗎?死囚說,沒有呀,我總不能拿命還吧。其妻說即然你沒法報答他,不如就殺了他,以免你整日為此事煩惱。囚犯應允,便去找一殺手。

二人談話恰被官員聽見,於是連夜逃去,在一荒野樹下休息,殺手趕到,官員臨死將來龍去脈再講一遍。殺手說,我是義士,差點被人給騙了,於是匆匆返回,不消片刻帶著囚犯的人頭再回。

還有一個故事是聊齋上講的。一個樵夫與老母相依為命,有一財主見樵天生活困頓,時常接濟,時間久了樵夫的老母就問,是誰老在咱家困難時接濟咱們呀?樵夫就說是某某,其母說你以後不要再接受他的幫助,要不然以咱家的情況將來無法回報人家,你最值錢的只有你這條命了。樵夫不以為意,不多久那個財主遇到大難,於是找樵夫幫忙,只有樵夫的命才能救他,樵夫有心不應,卻又實在沒錢物回報財主,最後只能自吻以命相還。

這兩個故事都說明,當受他人大恩時啊,己經是揹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了,可是在道德層面上又必須償還,所以人格自然就降一級,變得不平等,可是人的本性又是追求人人平等的,這就行成一個巨大的心理矛盾。要不有的人在受大恩時明知還不上,只能說,來生相報,來生做牛做馬之類言語,來緩解道德負重。我答應報答你,只是期限長點,但今生就不欠了,就可以相對平等的活著了。


三錯


為什麼現實生活中會有這種現象呢?有話道人心不足蛇吞象。有的人他就是這樣,你幫了他十次有一次怠慢了他,他就記恨著你啦。這樣的人把你的好心和施捨當成了他的一日三頓飯,覺的你在他生活困頓無助時伸出的援手,永遠都應該是他生活中的救命稻草,一旦斷了施捨他的糧,他就會把你對他的大恩大德全盤否定,甚至是以惡報恩。舉兩個比較有名轟動的例子,十多年前歌手叢飛,在自己身患絕症的情況下,還擠出錢來救濟貧困山區上不起學的孩子。然而那些孩子的父母竟然嫌叢飛給的錢太少了,給他多給我少了,甚至有一些沒得到救助的孩子父母發難於叢飛!這些報道和視頻我都看過,直看的心在滴血!還有現在被時常霸屏的農民歌手朱之文,他那一個村子裡的人都在消費他,都因為他發家致富了,但卻沒有一個村民向他道謝,反而更變本加力的壓榨著他的名人效應。比如借錢不還,再借不給借就罵他,比如要求他家家戶戶給買輛車,在這些村民眼裡,朱之文欠了他們一個村的債!其以惡報恩的險惡用心昭然一世!我要問的是:滴水之恩要湧泉相報呢?!





123春之花


大恩變大仇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常人都是恩怨分明、趨利避害的。有恩於人,尤其是有大恩於人,總是要謀求或索求回報。被恩於人,或認為自然,無動於衷;或形成心癮,不能休止;或因需回報,躲恨有加。

一施一冷,一愛一貪,一厚一薄,矛盾對立,形成大恩如大仇。

人生之大恩有四:生養之恩,培育之恩,知遇之恩,解危之恩,即父母、老師、領導、貴人都是大恩人。

如何化解這一對千古矛盾?

首先,施恩不圖報。

所做善事,出於本心本能,或因樂意,或因不已,或因職責,或因不忍,皆因當時最大心願與生計所需,雖有恩果,但焉非恩友?無此受施者,怎能成就人的樂善之心?樂善之事難道不是人在關鍵時刻不得不做、後而心安的事嗎?這是天地的設定,造化的安排,本心之所願,有何功何恩可居?不做則已,做則樂意,我為我願,與人何干?這樣想,回報心就輕了,愛心就大了。

相應,知恩應回報。

回報的精力、財力只是代表,體現的本心仍然是愛心。愛心的回聵應完全出於自覺自願,適時適度,更無必要完全對等,留得愛心向下向外輻射也是人之常情,那一代不是這樣?如果是在愛的氛圍中長大,要一如繼往熱愛愛你的人。如果是在少愛的環境中長大,學會愛、創造愛、佈施愛將是你一生的使命。還是那句話,做自己喜歡的事,成就別人喜歡的事。反過來呢?當然是不難為別人也不難為自己了。

所以說,大恩成大仇主要還是人為的,是由人的勢利和偏狹所致。不要說什麼“高大上”的話,回到事情當初過程的本來面目,樂還樂不夠呢,何來大恩大仇之想、之果?



大河灣精靈


古話有云“鬥米恩,擔米仇”,又有說“恩將仇報”,是讓人警惕人性中的“惡”。

“大恩即大仇”,也是同樣的道理。

施恩要看對象,斤斤計較於我對某人有恩,整天掛在嘴上而死的有三國的許攸。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鄴城,佔領冀州,許攸立有功勞,但許攸自恃功高,屢次輕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說:“阿瞞,沒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曹操表面上雖嘻笑,說:“你說得對啊。”但心裡頗有芥蒂。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有人向曹操告發,於是許攸被收押,最終被殺。

並不是不求回報的施恩,就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回應。農夫與蛇的故事不再贅述。

以籠絡人心來說,“施恩”還不及“欠人人情”。


田川居士


對於一個人長時間給予幫助,人性都有一個共性,對於一種長時間的幫助都會習慣依賴,每天都把自己吃不了的雞蛋給同一個朋友,剛開始他會感激你,如天上掉餡餅的多了某一種對於自身很有利或者心情愉悅的東西,無形中自身心態慢慢提高到接受每天都多了一個雞蛋,你突然不給了對於習慣了每天都有2個雞蛋的人來說,心理狀態如瀑布一樣,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是恨的開始。

大恩在施以恩惠人的心上會無形中套上一個枷鎖給予很大壓力,一旦無法償還活著壓力過大,會立即從恩情轉變為仇人,恩有多大仇就會有多深。

為什麼大恩如大仇這句話,無法具體的述說,特別是在喜歡說話與做事喜歡遮掩的中國來說,而中國又是一個人情社會,你明白的吧!

與人相處到恰到好處是最難的啊!

感謝


閱讀的魔力


為什麼大恩如大仇?這個命題值得商榷,有偽命題之嫌。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孟獲鶩傲不馴,一而再,再而三,三番五次,諸葛亮將他七擒七縱卻不斬殺,諸葛亮對孟獲可謂恩同再造。孟獲最終死心塌地臣服於蜀國,聽命於孔明,並沒有恩將仇報。

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同時也是慈善家。他把經莒的理念放到慈善當中,用商業邏輯判斷出何種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慈善,並進一步通過談判降低了成本,高效地做到了幫助更多人的目的,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大善如大惡似乎成了中國人從古到今不變的處世哲學,實質上暴露了中國人虛偽的本質。這源於虛偽文化的長期浸染。真正的大善是由己及人,不求回報,更不總是掛在嘴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準確地詮釋了大善。

無容置疑,大恩未必成大仇。同時,不可否認有大恩如大仇的現象存在。但是,絕不能以偏概全,否則就會造成人性的扭曲。行大善如果居高臨下,勢必造成接受者心理自卑,無法承受時就會從源自內心的感恩走向另一個極端。

做一件好事,付出的人並不必然高尚,接受的人不一定有能力回報。要考慮長久的影響,弄清自己的善舉是幫人還是害人。

遺憾的是很多人並不具備這種智慧,


木頭240444857


給別人幫助是個很有技術和藝術含量的活,

寶劍贈烈士,紅粉贈佳人是有道理的,

給飢餓的人玉石,給沒有愛情的人肥肉,這肯定有問題,

把狗狗的毛剪掉給它穿皮襖,狗狗會感激嗎?

讓千里馬磨豆腐它能感激你嗎?

人有必須的責任和擔當,但有些只是自以為是的做秀,

有些有錢人自己上學時不及格,有了錢就資助別人當學霸,

學霸很容易當嗎?

有些東西用錢堆用錢砸,也砸不出來,

有些子女明明在別的行業有天賦,父母非要主觀安排,託人走後門給安排進一些父母認為對的行業,這能不遭怨恨抱怨?

不讓小彩旗上學,讓在舞臺上轉圈,這是在幹啥?

初中時一個發小課間被人圍毆,我幫著發小把對方趕開了,可發小說我管閒事,心塞啊!

有些女人被強姦了,你不要問,只要不是你親女兒,你過問你就是嫌疑人。

撿到錢包千萬不要還,要扔掉,去還就是你偷的,

是誰摔碎了酒杯,別理會,

想自殺的人你救了她她還會潑你一身髒水。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我曾經借給過一對進城打工的姐妹採暖費,

那個妹妹求到我,我把剛上班幾年買的郵票當了,當了半年,有扣值,結果那對姐妹躍期沒還,我催了幾句,反被抱怨,

三千多,本金,我搭進去三百多利息,那對姐妹無息使用一年多才還了本金,一句感謝的話沒有,

一個同事喝酒鬧事被拘留了,罰款撈人,大幾千,幾個同事用信用卡出錢把他撈出來了,

單位處罰他,他半年多還不上債,單位一個挺仗義的女同事,有好幾張信用卡,他就一邊還別人,一邊再借她的,後來,那女的背了四五千的帳,天天為利息頭疼,後來終於爆發攤牌,那女的又借別的同事的現金,把信用卡平了賬,

當時出事時那女的掏了一千,我也出了一千,

後來,那女的還信用卡,作為同事我又出了五百,那兄弟跟我關係還不錯,但真是坑。

喝了一場酒,鬧了一場事,坑的周圍一幫同事來回借錢,後來女生信用卡本金是平了,利息誰背的,就不清楚了。

一幫同事有的借了一次,有的借了兩次,那女的倒賬倒騰了一年半,才連本帶息平了帳

千萬別以為你自己沒考上大學,資助幾個貧困生,他就一定能滿足你考大學的願望,

將來他能有個正當職業不偷不搶就不賴了。


AUTUYG


所謂大恩如大仇,有個前提,受助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人之一生,再苦再難,都需要自己堅持,不受他人之恩,方可沒有枷鎖。我覺得人分這麼兩種。

第一類人,是那些永遠想著自己承擔,自己去解決的人,一般不會受恩惠,但凡接受恩惠,不會承大恩,只會承小情,且多會盡力相報。

第二類人,是遇到困難就會到處求人,不幫他是你不講情面,這類人承得了大恩,回報的,確是大仇!那些扶不扶,救不救,幫不幫,讓不讓的社會糾紛事件,你會發現都是這第二類人作祟。這類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可以不要臉,不擇手段,你為何要幫這種人呢?

那些主動伸出手向你尋求幫助的,若非瀕死,不需要去幫。

而那些困難卻不求人的,施以對方自尊自強可接受的幫助就足夠,他們會以湧泉相報。

說完受恩者,也勸所有施恩者一句,沒事不要發善心,誰比誰也強不了多少,給人恩惠,不要想著是你在做善,顯得高尚,君子之交淡如水,他日相見莫提舊。


李煜164793218


做人難,做好人更難,好人做好難上加難。因為這不僅需要一顆好心,還需要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智慧。施恩者與受人恩惠者在心理上並不平等,恩惠越大受惠者心裡越自覺低下,不甘人下乃人之常情,惡的種子便種下了。倘若受惠者由此產生依賴心,便視施恩者如父母,一切應當如此,一旦不如意便心生怨恨,因此釀成大禍者不足為奇。倘若受惠者無以為報,自覺一生將矮人三分不得舒暢,越想越覺得施恩之人刺眼、面目可憎,於是借反目成仇、汙名恩人乃至動殺心必將恩人扳倒以使自己人格不矮。故有升米恩鬥米仇之說,就是在揭露人性之陰暗。所以這就給君子善人出了難題,如何避免鬥米仇呢?遇人落難義之所至當仁不讓,扶危濟困是必然的。所以古人又有了指導:小善像大惡,大善最無情。務必使得受恩惠之人不覺人格低下為原則。西方也有類似警言:與人為善當心存愧疚!至於如何做到,則又是一番功課。只說恩裡生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