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印與中國慈善進程史

許家印與中國慈善進程史


雲引/文

這是財經風象的第244篇文章

彼得·德魯克在《公司的概念》一書中提出,要想知道什麼是一個企業,必須從理解企業的目的開始。企業的目的必須存在於企業本身之外。事實上,企業的目的必須存在於社會之中,因為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基於這樣的企業觀,彼得·德魯克深刻地指出:“大公司的特徵除了其組織形式、大規模生產的技術以外,還有第三個決定性的因素,那就是大公司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我們社會的信仰和希望。

正是因為企業這樣的存在使命,越來越多經濟學家指出,衡量企業價值的最重要指標不單單是營收或者利潤,應該包括納稅。納稅越多的企業,意味著創造越多的社會財富,也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既有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對環境的責任,也有納稅的責任、社會捐贈責任。近日,

在樂居財經推出的《2018中國內房股所得稅排行榜TOP50》和界面新聞發佈的2019中國慈善企業家榜中,恆大集團和許家印雙雙位居榜首。

北京大學教授陳春花說,一個偉大的企業不是由經理人來做的,偉大的企業是由企業家來做的,因為偉大企業的核心不是創造財富,偉大企業的核心是如何分配財富。從“利潤王”到“納稅王”、“中國首善”,近些年恆大和許家印深耕實體經濟,大力投入扶貧,讓我們看到企業家作為主體的中國慈善進程史。


許家印與中國慈善進程史

從“利潤王”到“納稅王”


陳春花關於民營企業的經濟和社會角色的論述有四個要點,第一,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第二,提供就業的機會。第三,要有盈利。第四,能夠實現社會對你的期望價值。一個企業做到這四點,就完成了他的任務。

這和許家印的觀點不謀而合。在2018年參加全國“兩會”,回答央視記者“民營企業在改善民生方面應該發揮怎樣的積極作用”時,許家印認為,民營企業依法依規、專心專注、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企業,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解決更多的就業,上繳更多的稅收,這就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民營企業為改善民生所做的最大貢獻。


許家印與中國慈善進程史



許家印進一步提到,民營企業在改善民生方面實際上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截止到去年底,民營經濟在GDP中的佔比超過了60%,就業佔比超過了80%,稅收佔比超過了50%,而恆大在發揮民營企業作用方面也是堪稱楷模。在樂居財經推出的所得稅排行榜中,中國恆大憑藉602.18億的所得稅排名第一,成為內房股的所得稅“納稅王”,日均納稅2.6億。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納稅額超過300億的企業屈指可數。2018年,恆大、萬科和碧桂園等三家企業,僅所得稅一項就超過300億,而在2017年,中國上市房企繳納所得稅超過300億的僅恆大一家。

在大眾的觀念中,恆大一直是房企中的“利潤王”,但“高利潤”的背後其在稅收方面的貢獻不可忽視。業內人士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納稅的多少不僅反映稅收數量,而且還反映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綜合實力。以恆大為例,通過有效的成本控制、廉價的土儲和高性價比的產品,恆大2019年銷售穩健增長,利潤也大幅提升,再度登上行業“利潤之王”,核心淨利潤783.2億,同比增長93.3%,淨利潤722.1億,同比增長106.4%,毛利潤1689.5億,同比增長50.5%。

但另一方面,高利潤則意味著恆大有更大的決心與能力去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比如慈善資助。


許家印與中國慈善進程史

從“利潤王”到“中國首善”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將企業家看作社會中創造財富並推動科學技術創新的稀缺資源,認為其理應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因此,企業家群體也成為各國政府用稅收、社會尊重等政策設計以爭取其流入並常住的稀缺資源。

企業家的這種稀缺,還表現在企業家們在保持企業發展、創造財富的同時,其利用手中賺到的財富,進行二次分配,慷慨回饋社會,維護社會的公平。

在4月16日2019界面新聞發佈的中國慈善企業家榜上,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以40.70億元捐贈額位居榜首。許家印領導的恆大集團從2015年12月開始結對幫扶貴州省畢節市,宣佈無償投入110億元,截至2018年年底累計已捐贈到位60億元,幫扶52.13萬人初步脫貧。同時,恆大集團還在2018年廣東扶貧濟困日捐款5億元,用於幫扶廣東省的扶貧工作。在教育方面,2018年恆大集團對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有大額捐贈。


許家印與中國慈善進程史



這也是自界面2017年第一次發佈慈善企業家榜以來,恆大許家印連續三年位居榜首,總捐贈額以84億8850萬元位居榜首。


許家印與中國慈善進程史

在西方,有一種觀點是“企業家是社會財富的受託人”

,在數百年的商業文明發展過程中,很多企業家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也逐漸看清楚了生命的本質和財富的屬性,並將自己創造的財富投入到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中,以獲得生命喜樂幸福的本質屬性。

許家印認為,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既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也能解決就業等社會問題,上繳更多的稅收去做更多的民生大事。在某種程度上他的觀點與社會企業的核心價值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用商業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

如今,商業企業與社會企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國外很多企業,比如洛克菲勒、微軟等公司,都傾注大量的資金承擔社會責任,如今這種風潮在中國企業界業不斷被接受,像恆大這樣關注民生的企業也越來越被社會所尊重。


許家印與中國慈善進程史

中國企業家慈善觀的覺醒


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彼得·德魯克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概念——“企業家經濟”。他說,在1970年代的時候,非常多的經濟學家預測,一個經濟在長週期和短週期當中會跌入低谷,最長的週期大概15年,可是所有的人沒有預測到,美國到了70年代,經濟繁榮已經超過了15年,甚至還有持續繁榮的趨勢。後來,他就反覆研究發現,美國之所以可以保持持續繁榮,是因為美國不僅僅是一個市場經濟,更重要的是美國是一個企業家經濟。

許家印與中國慈善進程史


這也同樣能夠解釋今天為什麼中國經濟能持續快速增長,並且仍有不斷前進的趨勢,中國企業家的財富觀、慈善觀和社會責任觀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

許家印曾在不同場合回顧了自身的貧困經歷以及成長曆程,對黨、國家、社會給予的幫助充滿感恩,“沒有國家的恢復高考政策,我就離不開農村;沒有國家每個月給我14塊的助學金,我就讀不完大學;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恆大的今天。所以,我和恆大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國家給的,社會給的。飲水思源,我們一定要回報社會,一定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一定要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很少有企業像恆大這麼堅定地站在財富社會化立場。恆大成立於1996年,但它的第一筆慈善捐助發生在1998年,成立2年恆大為抗洪救災捐資500萬元。這在企業普遍壽命只有兩年多的中國,不得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據統計,許家印和恆大集團從1999年投身於國家希望工程建設開始,其113億元捐款跨越民生、扶貧、教育、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

許家印以及恆大對財富的理解,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企業家慈善觀的集體覺醒。企業家正在成為中國慈善捐贈的主體。2019中國慈善企業家榜數據顯示,100位入榜企業家(企業)的捐款總額高達163.21億元,其中42位企業家的捐款超過1億元。

在這個激烈競爭導致喧譁浮躁的年代,企業和企業家更需要的是對“財富之上”的理解,回顧許家印和恆大的財富之路,我們看到了中國企業家回饋社會的慈善觀正在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