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源“綠變” “鹼都”重生 新華社為河南桐柏生態發展點贊

淮河從位於河南桐柏縣的桐柏山下發源,奔流千里,而且在其源頭地下還埋藏著世界罕見的大型天然鹼礦。

“淮源”與“鹼都”兩張名片的背後,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激烈矛盾碰撞。近年來,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引下,桐柏縣以工農業和文化“綠變”帶動淮源“綠變”,探索出一條經濟與環保協調發展的新路。

工業“綠變”帶動“鹼都”重生

淮源“變綠”,首先要工業“綠變”。上世紀70年代,地質專家在桐柏縣發現了我國首個天然鹼礦床,就此改變了“淮源”的發展軌跡。隨後,桐柏縣以“世界四大天然鹼礦、桐柏佔其二”的資源優勢奠定了“中國天然鹼都”的地位。

“鹼是現代化學工業的基礎原料,天然鹼礦的發現對我國化學工業意義重大。”跟隨父親的腳步踏入化工產業的馬千里,如今是國內最大的天然鹼生產企業——河南中源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的黨委副書記。

“天然鹼在成本上比化學制鹼更有優勢。”馬千里說,這對於保持一個國家化學工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進入新世紀,“中國天然鹼都”的光環,因為環境汙染,卻成為了地方發展的桎梏。“綠色轉型”成為唯一選擇。歷經十數年綠色技術攻關,“中國天然鹼都”浴火重生。

淮源“绿变” “碱都”重生 新华社为河南桐柏生态发展点赞

如今,在新廠房林立的桐柏縣化工產業集聚區內,圍繞硝鹼化工主業,產業重新佈局,向下遊延鏈提質,集聚起“四條生態經濟循環鏈”破解汙染“老大難”。

桐柏縣化工產業集聚區黨工委書記李武介紹,通過“四條鏈”,天然純鹼生產中的廢渣形成了建材產業鏈,廢氣形成了小蘇打產業鏈,廢液形成了工業混鹼產業鏈,連廢水都實現了回井循環溶採,“四廢”全部吃幹榨淨。

淮源“绿变” “碱都”重生 新华社为河南桐柏生态发展点赞

不久前,世界最大的單體40萬噸小蘇打生產項目在這裡正式投產,“中國天然鹼都”一躍轉型成為產能超過120萬噸的世界最大小蘇打生產基地。

農業“綠變”吹響脫貧總攻號角

貧困是淮源生態保護的另一大威脅。長久以來,貧困導致的亂採亂伐,時刻威脅著桐柏生態保護的成果。農業“綠變”成為當務之急。

程灣鎮的石頭莊、嶽溝村、栗子園都在一條山溝裡,是遠近聞名的製茶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個村的茶園面積最多時高達4萬畝。

當時,鄭保勉的父親在鄉里擔任茶廠廠長。然而,隨著群眾的紛紛外出,茶園日漸荒蕪。

2013年,桐柏縣將茶葉確立為全縣特色扶貧產業,這讓鄭保勉的種茶製茶手藝有了用武之地。“2011年成立茶葉合作社時,茶園不通路、不通電,一個人扛著鋤頭堅持。”鄭保勉說,到了2016年,茶園規模不斷擴大,荒山更綠,合作社的年產值也達到了500多萬元。

農業“綠變”煥發生機。許多能人看到了返鄉創業的希望。丹峰茶葉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廷旺2013年返鄉創辦茶廠,帶動農民種茶。2018年,公司覆蓋紅、黑、綠三種茶葉產品,年產值超過6000萬元,累計出口茶葉超過300噸。

桐柏縣委書記莫中厚說,目前,桐柏縣已確定了“茶、蝦、艾、菌”四大特色扶貧產業,其中僅“小龍蝦養殖”一項就幫助2705戶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

文化“綠變”引領淮源新風

工農“綠變”,也帶動“綠色文化”成為淮源的新風。在桐柏縣城西北角,2018年9月,一座佔地近500畝的淮瀆公園跨過淮河,與對岸的臨淮公園融為一體,成為縣城居民休閒散步的首選之地。

淮源“绿变” “碱都”重生 新华社为河南桐柏生态发展点赞

而在3年前,這裡還聚集著100多戶村民,生活排汙成為穿城淮河段的重負。2015年,桐柏縣籌集數千萬元拆遷村莊改建淮瀆公園。城關鎮黨委書記魯成豪說:“數千萬元解決生活排汙問題,政府拿出的是保護環境的決心和魄力。”

在政府帶動下,民間保護淮源的志願者隊伍也在發展壯大。志願從事淮源保護的桐柏縣第三高中教師潘中華,2009年發起成立了環保志願者協會。10年多時間裡,潘中華的志願者隊伍發展到了200多人,淮源生態也有了新變化。“河道修整一新,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河裡的野鴨隨處可見。”

據統計,在文化“綠變”的引領下,近年來,桐柏縣拒絕了60多個高汙染項目入駐,建成國家和省級生態鎮16個、省市兩級生態村208個,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