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封“龍亭區”概況

龍亭區,隸屬於河南省開封市。位於開封城區東北部,因著名 北宋皇宮遺址“ 龍亭”而得名。轄區西至鄭州開封交界,北至黃河,東與祥符區、 順河區、 鼓樓區交界,南與 祥符區交界。轄區總面積345平方公里,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2個鄉,總人口36萬(2016年)

[1]

龍亭的發跡始於公元前364年。1948年6月開封第一次解放時,國民黨第66師師長李仲辛等盤據龍亭負隅頑抗,被解放軍擊斃,龍亭亦遭受嚴重破壞。1948年10月,開封第二次解放,龍亭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龍亭區境內湖塘較多,城外有柳池、黃河灘,黃汴河南北走向流經轄區,溝通龍亭湖,是排汙、防澇的主要渠道。龍亭區是開封市著名的文化旅遊風景區,龍亭風景旅遊區是國家首批命名的AAAA級風景區之一。

河南開封“龍亭區”概況

龍亭的發跡始於公元前364年。這一年,魏惠王作出了一個對於日後的八朝古都開封無比重大的決定——將魏國國都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遷到大梁,並大興土木。

龍亭的古建築,有史可據的可上溯到唐德宗李適在位時(公元78 0-805年)所建的永平軍節度使治所——藩鎮衙署。公元781年,唐朝的汴宋軍節度使李勉將衙署從宋州(今商丘)遷到了水陸交通便利、地位日漸重要的汴州,隨之而來的當然是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李勉一眼看中了今天的龍亭一帶,沒過多久,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節度使衙城便在此拔地而起。[4]

李勉沒有想到,後人也沒有想到,他這一“偶然”決定造就了中國城建史上的一個奇蹟:開封城的中軸線,在以後的1200多年中竟然沒有絲毫移動;中軸線北端的這塊風水寶地龍亭,始終是開封城最為顯赫的地方。[5]

開封的王氣隨著904年朱溫對汴州城的又一次大規模擴建開始升騰。本是黃巢起義軍大將的朱溫在投降朝廷之後割據一方,逐漸做起了皇帝夢。終於,907年,他逼迫唐朝小皇帝禪讓,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面南稱帝。汴州也升為開封府,定為後梁國都。這是開封首次以“開封”名世。新改建的皇宮被命名為建昌宮,這是龍亭一帶首次作為皇宮見諸歷史。

[6]

之後,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將其改建為皇宮。[7]

公元960年,後周皇帝柴榮最為信任的大將——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將即位不到一年的柴榮的兒子趕下皇帝寶座,黃袍加身,大宋開國!和歷代開國皇帝一樣,趙匡胤也要好好“裝修”一下自己的家,而這一“裝修”便整出了一個“富麗天下無”的東京城。在今天龍亭公園的陳列室裡,安放著復原的東京皇城模型。儘管只是模型,其豪華堂皇、氣勢雄渾仍然奪人心魄。[8]

北宋時的皇城(包括皇宮)稱之為大內。史載,北宋東京皇城周長5裡,其正門宣德門紅牆朱戶、飛簷翹角,正殿大慶殿“殿庭廣闊,可容數萬人”。到了1113年,風流皇帝宋徽宗趙佶嫌皇城太小,就將皇城北牆外的兵營、寺院、作坊全部拆遷,建了一個幾乎和原來的皇宮一般大的新宮延福宮。但宋徽宗仍不滿足,又將延福宮向北擴展,直達他登基前的住所龍德宮。宋徽宗在1117年又下令在皇城的東北方向修建皇家園林艮嶽,這一勞民傷財的巨大工程花費了5年時間,它是我國園林建築史上的登峰造極之作。艮嶽周長40餘里,其中有峰巒巖谷和池沼島嶼,還點綴著樓臺亭榭和四方花竹奇石,養殖有各種珍禽異獸。艮嶽所用山石全部取自太湖沿岸。

[9]

金代後期,亦以此為皇宮。1158年,金主完顏亮又將目光投向了這個昔日敵國的都城,他調集勞役數十萬在開封營建皇宮,並且要求宋宮的一磚一瓦都不用。1161年,完顏亮躊躇滿志地遷都汴京,但未幾金國便禍起蕭牆,帝位易人,都城北遷,新宮只用了幾個月。1214年,迫於北方強敵蒙古的強大壓力,金國再次遷都汴京,龍亭一帶再次成為中原的心臟。[10]

金都汴京於1233年5月被蒙古軍攻陷,金皇宮完成了19年的歷史使命之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廢宮。開封作為都城的歷史也就此結束,前後210年的輝煌已成過眼雲煙,龍亭也真正由“龍庭”變為龍亭。[11]元滅金後,它是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紅巾軍農民起義中龍鳳政權也以此為臨時行營。

至明,1378年,朱元璋將他的第五個兒子朱橚封到開封,稱周王。第二年,龍亭一帶又一次成為一個大工地,兩年之後規模宏大的周王府落成。周王府的規模和宋初的皇城不相上下,在明代藩王府中獨佔鰲頭。而這個周王府也是在龍亭一帶距今最近的宮殿建築群。

[12]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在周王府舊址上設立了貢院,作為考試舉人的場所。經過70多年的建設,院內建有房舍五千多間。明遠樓高四丈,使舊日王府遺址有了新的生機。但由於該地低窪,積水嚴重,無法繼續使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 1692年),曾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了一座萬壽亭,亭內供奉皇帝萬歲牌位,每逢節日大典或皇帝誕辰,地方官員來此遙拜朝賀。於是煤山改為龍亭山,簡稱“龍亭”。[13]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由總督田文鏡主持,將貢院遷至上方寺南新址(即在今河南大學校內)。[14]

河南總督王世俊,善於阿諛奉承。為了獻媚於雍正皇帝,不惜巨資,大興土木,擴建萬壽亭為萬壽宮,至雍正十二年才落成。萬壽宮最南端是一座牌樓,黃金題寫榜名“萬壽宮”三字。過牌樓為五雉端門。過端門則為180丈長的馳道,中間建一坊曰“嵩呼”。馳道兩側,環以碧沼,若蓬瀛。近岸植以嘉樹,中央擴以彎垣,分雙掖門而進入修廊。沿修廊向北為官員廳,由該廳而進入內朝房。朝房東西向,外砌方磚,為九拜之地。由朝房而進為經房,內供象教,為贊福之所。中為階陛,凡兩層,計64級,名御道,中間青石上雕刻蟠蠣圖案,其上為平臺,平臺之上為御座正殿(即龍亭大殿)。正殿的裝飾十分豪華,玉龍纏棟,金鳳摩雲,仙人在戶,太乙臨窗,周施玳瑁。殿內仍供有皇帝萬歲牌。

[15]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弘曆下江南,路經開封。巡撫鄂容安為了接駕,將巡撫衙署改建為行宮,巡撫署搬到按察使司署,按察使司署搬到大道宮,大道宮的道士們移至萬壽宮繼續佈道,並改名為萬壽觀,把大道宮供奉的真武銅像移入萬壽觀中。[16]

萬壽觀香火十分旺盛,每天燒香拜神者數以百計。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曾特詔各直省將儲的閒款,葺修神祠。河南布政使馬慧裕認為神道設教,亦所以奠安斯民,而龍亭實省會之望,尤不可緩。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即對萬壽觀作重點修葺。本著僕者起之,壞者易之,漫患者黝堊之,俱仍其舊而不改作的原則,在64級蹬道下部,新築一個一丈六尺的臺基,建真武殿三間,將真武銅像移此殿奉祀。像後懸畫坎,意以導崑崙之源。龍亭大殿高12米,亭內正中立一巨碑,名“五嶽真 形”,上懸太極,以應中天房、心二宿。午朝門前還增牌坊一座,上書“拱嶽帶河”。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督學姚文田對馬慧裕的改建十分不滿,再次改修,把“拱嶽帶河”改為“萬壽無疆”四字,把“五嶽真形”碑移至臺下東跨院,大殿正中仍供奉清帝萬歲牌位。

[17]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二月十九日夜,東北風大作,聲如雷鳴,將大殿颳倒。祥符縣令於臺上建一六角山亭。由下望之,如錐卓空,下大上小,比例失調,很不雅觀。咸豐六年 (公元1856年〉布政使瑛仍按舊制建成面闊九間的大殿。大修後的龍亭及其佈局由南向北,最前為萬壽無疆坊。坊前左右有石獅一對,但座已淤沒。過牌坊直至龍亭大門前約二里許,兩旁積水一望無際。大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瓦頂,黃土塗牆,四周朱柱飛簷。進大門後迎面是一座高2丈的照壁,中間啟圓頂門洞。大門內外皆朱柱丹簷,夾壁東、西有兩掖門。過掖門有東、西廡各五間。正北高處即龍亭,仰望如天梯,石蹬兩旁青石欄杆,當中蟠龍盤繞,自下而上歷15級至真武殿,過殿後歷47級至頂,上建黃琉璃瓦重簷大殿九間。基高5尺,石階七級,四周設朱柱,如遊廊。殿外臺基四周繞以花牆,殿內供皇帝萬歲牌位。花牆東開一門,順門東去而下有一土山,山腰有三個磚洞,一個封閉,兩個內有刻石六方,多為萬壽宮告成詩賦。洞前有呂仙殿三間,東南有火神廟三間,殿立五嶽真形碑。戲院有正房三間,西房二間,稱為官廳。[18]

龍亭在清末已經頹廢。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馮玉祥第一次主豫時來開封,即將龍亭貫穿南北的馳道以兵廣之。並拆去萬壽觀牌坊,逐散道士,打毀呂祖廟及火神廟中的泥胎神像,未及修建,即被調離汴京。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河南督軍胡景翼(原馮玉祥部下師長)對馳道進行增修,將龍亭東西兩側的上下蹬道改建為磚砌臺階,東側山丘上修四方亭一座,並命名為龍亭公園。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馮玉祥二次來豫主政,改龍亭公園為“中山公園”。在南面的牌樓式石柱大門中,橫額書寫“中山公園”四字;東柱書題“遵守總理遺囑”;西柱書題“實現三民主義”;另東橫額書“自由”二字;西橫額書“平等”二字。過了牌樓,為長180丈,寬2丈的馬路,路北端是一座單簷硬山西闊三間的大門,門內照壁前新建紀念碑一座,高二丈餘,上書“革命殉難者烈士暨陣亡將士紀念碑”,碑陰題曰“精神不死”四字。1929年在照壁後,真武殿廢址前,樹立孫中山先生銅像一尊,臺上大殿為中山俱樂部。至此,公園已初具規模。[19]

1931年後中山公園又有所變更,原牌坊東額改“自由”為“天下為公”;改西額“平等”為“民眾樂地”。龍亭大殿正中懸掛孫中山遺像,其旁懸掛革命先烈遺像多幅,東跨院設無線電臺,西跨院設河南古蹟研究會、國術館等。

[20]

1938年開封淪陷,日偽政府曾在龍亭各處,一度恢復神廟,利用宗教來毒化人民。1942年偽河南教育廳在龍亭設立新民教育館,改中山公園為新民公園。[21]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河南省長劉茂恩將龍亭大殿改為河南忠烈祠,在大殿內置張自忠等66位抗日將士牌位,並立碑記述這次改建經過。原先照壁前的紀念碑,已被拆毀。[22]

1948年6月開封第一次解放時,國民黨第66師師長李仲辛等盤據龍亭負隅頑抗,被解放軍擊斃,龍亭亦遭受嚴重破壞。1948年10月24日開封第二次解放,龍亭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龍亭大殿

系宋代皇宮後御苑舊址的一部分,殿下高臺乃明代周王府花園中的土山。龍亭大殿是公園內整個清代建築群體中的主體,建於72級蹬道的平臺之上。大殿坐北朝南,殿前是貫通上下的用青石雕刻的蟠龍盤繞的御道,雲龍石雕上至今還留有趙匡胤當年的馬蹄印。御道東西兩側各有上下蹬道和便道。龍亭大殿高26.7米,東西長19.10米,南北寬11.90米。殿內天花板上繪有青雲彩紋團龍圖案,殿外飛簷高翹,簷角皆掛風鈴,風鈴隨風作響,美妙無比。龍亭大殿雄踞於高大的殿基之上,巍峨壯觀。特別登上龍亭大殿,潘楊二湖,龍亭公園的秀麗景色,繁華的宋都御道,幽雅的古都風貌盡收眼底,使人感慨萬千。

[24]

植物造型園

被稱為“中州一絕”的植物造型園位於龍亭大殿後面。佔地面積7.8畝,是用刺柏、側柏等植物綁所成各種動物造型,飛機、火車、塔等模型、西遊記、三潭印月等故事的富有特色的植物園。植物造型園內有“九龍壁”、“群虎撲羊、”“熊貓樂園”、“十二生肖”、北京的“百塔”,開封的“鐵塔”、杭州的“三潭印月”等,不僅造型奇特逼真,其細羶的手法,精湛的修剪技藝,栩栩如生的畫面更令人拍案叫絕。

盆景園

盆景苑又叫芳林苑,位於植物造型園的西側。佔地面積6.7畝,是公園內觀賞盆景的場所。園內有樹樁盆景,山水盆景數百盆。千姿百態,造型奇特,清秀淡雅的盆景使人賞心悅目,園林小口山石、水池、花架等的巧妙點綴,更使人流連忘返。

潘楊二湖

潘家湖和楊家湖分別位於龍亭公園的主幹道兩側,東面為潘家湖,西面為楊家湖。潘楊二湖水面自然寬闊,湖岸彎曲,湖岸桃紅柳綠,玉橋飛泓,波光漣涎,景色優美。

探古苑

位於潘家湖內的東湖島上,是根據發生在龍亭一代的歷史傳說和故事而建的。分為北室,東室,西室三處展廳,展示了5組有關龍亭的故事。

東西房

東西房朝各有三開間、五開間一處,南北排列,東西相對稱。建築採取蘇式彩繪手法,古樸 典雅。房朝內展覽的是以故事情節為內容,以宋代九位皇帝為故事背景的“九組蠟像。”

照壁

照壁位於朝門內正中,龍亭大殿和朝門之間。高7.36米,東西寬19米,壁正中開一賀頂式洞門,面對朝門,通過照壁直上龍亭大殿。

嵩呼

在午門和朝門之間,有一座小巧玲瓏、造型優美、裝飾華麗的建築,這便是“嵩呼”。嵩呼文稱山呼,系清代開封地方官員至“萬壽宮”給皇帝進行遙拜、三呼萬歲之外。中間三間為穿心殿式建築,透過穿心殿,即展現出朝門和龍亭大殿。這一層層建築頗似空中樓閣,耐人尋味。

玉帶橋

”萬千載滄桑沉浮,梁晉宋金皆往矣,迄今華夏盡舜堯。”是對古代勞動人民明變善惡忠好的歌頌,也是對千百年來龍亭滄桑鉅變的讚美。 過午門北行100米,便是“玉帶橋”。玉帶橋南北長40米,東西寬18米,是貫穿東西兩面潘楊二湖的一座石拱橋。因在波光漣涎的水面上彎曲似玉帶,故稱“玉帶橋”。[25]

5

主要景觀

開封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作為北宋王朝的都城達167年之久。當時的宋京極為繁盛,宮殿建築很輝煌。可惜金人侵佔開封時,宋皇宮建築大部分被燒燬了。後來,又經過多次兵燹和黃河決堤,宏偉的宮室已蕩然無存。在過去皇宮遺址上只留下了龍亭這座建築物,而這座龍亭卻是清代所建。龍亭坐北朝南,高踞在臺基之上。從地面到大殿有72級臺階。臺階中間是雕有云龍圖案的石階。登上平臺,四周有石欄圍繞。

傳說,東湖為宋朝“太師”潘仁美的府第,他陷害忠良,是個奸臣,宅院裡的湖水是渾的;西湖為宋朝抗遼名將楊業的府第,他捨身救國,是個忠臣,宅院裡的湖水是清的。這個說法沒有科學根據,但反映了人們對忠奸的態度和感情。龍亭,潘、楊兩湖,以及龍亭後面的假山花園,都闢為龍亭公園。

從龍亭前的大道,過潘、楊兩湖,再往南,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兩旁店鋪林立,這條大道歷史上是一條寬闊的御道。這條大道已仿照《清明上河圖》的模式改建為“宋都御街”,長約400米,兩旁的店鋪全部是仿宋建築,主要出售土特產品、工藝美術品和書畫。宋代著名的樊樓也是按照“三層相高、五樓相向、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的格局加以恢復,主要經營高檔食品及北宋皇宮御菜。這條街與龍亭公園連成一片,成為一個具有宋代特色的遊覽點。開封市內水面比較多,有關方面計劃將這些水面用河道貫通。這項建設一旦實現,遊人就可以乘船從鐵塔等地來到龍亭遊覽,就會更有興味。

如今,龍亭大殿和潘楊二湖的地下,深深地埋藏著唐宣武軍衙署,五代後梁的建昌宮,後晉、後漢、後周的大寧宮,北宋皇宮,金皇宮,明周王府等幾個朝代的宮殿遺址。一幅層層疊疊壓在一起 “ 宮摞宮 ” 的立體畫卷,形成了世上獨一無二的 “ 湖底宮殿 ” ,她是開封城摞城的精華,是世界奇觀的典範。龍亭宮摞宮之謎一步步在人們腦海裡變得清晰起來,以清萬壽宮為主體的龍亭湖下面是明代周王府紫禁城,紫禁城下面疊壓著金皇宮,金皇宮下面疊壓著宋皇宮,宋皇宮下面疊壓著五代時期的大寧宮和建昌宮,最底層是唐朝宣武軍的衙署。

在龍亭景區南大門前廣場,有一對雕刻精細,惹人注目的石獅。相傳這對石獅為宋故宮遺物,明代為周王府第之鎮門獅。東雄西雌,雄獅頸下的 “ 睡獅猛醒,匆傷我種 ” 是馮玉祥二次主豫時刻下;雌獅頸下有 “ 獅為宋故宮物,清雍正間移置時傷其二足。民國十七年九月題 ” 字樣,寥寥三十三個字印證了這對獅子的年代和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