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角鬥場,從死者墳墓的附近走向了“大競技場”

角鬥表演最初的場所可能有三個,即死者的私家住宅、死者墳墓的附近和羅馬廣場。第一個場所的缺陷在於場地的侷限性。第二個場所是在距墳墓幾步遠的一塊平地上,觀眾站在這樣最簡單的“角鬥場”的周圍,觀眾與比賽者之間有木質柵欄,柵欄是用來控制人群的。第三個場所就是羅馬廣場。

古羅馬角鬥場,從死者墳墓的附近走向了“大競技場”

一、最初,羅馬還沒有為角鬥表演專門建造的固定建築物

公元前264年,朱尼斯·布魯圖斯的兒子們所舉辦的第一次角鬥表演就是在葬禮附近的牛市的空地上進行的。後來,角鬥演變為奴隸主貴族私人娛樂形式,角鬥有時在奴隸主貴族的院子裡進行,有時在廣場上進行。

在廣場上進行時,主辦者臨時搭起架子和臺子,角鬥士在臺上表演,觀眾站在四周津津有味地看他們廝殺,不時發出喝彩聲,角鬥表演完畢之後,主辦者便把架子和臺子拆掉。

到公元前1世紀中期為止,羅馬還沒有為角鬥表演專門建造的固定建築物。公元前53年,庫裡翁授權建造了兩個木質的劇場,形狀如同希臘的半圓形建築物一樣,圍繞一箇中心點上逐級連續上升。上午,劇場同時提供兩種不同的演出兩個隔板足可以將兩個演出舞臺隔開,防止演出的聲音相互干擾。下午,這兩個劇場的階梯式看臺上塞滿了觀眾,這兩個劇場在它們的樞軸上旋轉著“這樣整個羅馬民族”,老普林尼懷有憤慨地寫道,“裝載在兩條輪船上,被兩個樞軸而運載著。”

古羅馬角鬥場,從死者墳墓的附近走向了“大競技場”

二、角鬥士進入了“大競技場”

這兩個木質的半圓形建築連接在一起,當撤去中間的隔板和舞臺的時候,令羅馬人感到驚訝的是,大競技場由此產生了,角鬥士從此進入了大競技場。

“大競技場”這個術語的字面意思就是“兩邊的劇場”。它好像兩個管絃樂隊演奏區已被向後轉至後面而形成角鬥場,在這個過程中,舞臺建築或背景幕將被撤掉。競技場的裝飾性的精巧設計吸收了古典建築傳統,外面的門面採用了希臘式整齊有附牆的柱子,大量使用精製的石頭和雕塑,用更實用的羅馬建築材料作面具。座位由一系列從中心向外圍輻射,由斜向上的拱頂支撐著,這樣可以使觀眾看得更清楚些。角鬥場由隔牆圍繞,這是競技場與劇場在作用上的一個顯著區別。

古羅馬角鬥場,從死者墳墓的附近走向了“大競技場”

三、永久性競技場開始建造

公元前1世紀後期,意大利各個城市開始建造永久性競技場,不過許多競技場仍然是暫時性的,或者說至少還是木質的。即使羅馬城內的競技場仍然是木質的底座,結果造成了傷亡。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安東尼·皮烏斯時期,木質座位坍塌,致使1112人死亡。

永久性的建築物象徵著永久的政治控制。龐培於公元前55年建造了一個永久性劇場,愷撒於公元前46年建造了一個比較堅固的木質競技場,奧古斯都於公元前13—11年建造了一個永久性的石頭的劇場。

自從公元前1世紀初起,在龐貝城和坎帕尼亞的其他地方就已經出現了供角鬥表演用的建築。這些建築是圓形的,圓形建築表明所有的觀眾的平等性至少,坐在每一排的所有的觀眾是平等的。

古羅馬角鬥場,從死者墳墓的附近走向了“大競技場”

四、羅馬帝國時期,角鬥表演主要在角鬥場裡舉行

統治階級的“麵包加競技”政策促進了角鬥場的大量建造,羅馬帝國境內的許多城市裡陸續建造了模大小不一的競技場,即使到了現在,競技場的遺蹟,在羅馬人曾經統治過的歐、亞、非地區都可以見到。

從共和後期起,羅馬的競技運動包括角鬥在內己成為進行政治派別鬥爭和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工具,因而特別受到羅馬統治者的重視。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羅馬建造了第一個石頭大競技場。公元58年,尼祿在萬神廟的西北建造了極其豪華龐大的木質角鬥場,公元64年的大火燒燬了這一大競技場。此後,羅馬統治者陸續建造了許多競技場,包括羅馬城在內,意大利半島各大城市都有競技場。其中最著名的、最典型的、規模最為宏大的當屬科羅塞姆大競技場,它確立了競技場的建造模式,這個模式傳播到了羅馬各地。

古羅馬角鬥場,從死者墳墓的附近走向了“大競技場”

五、科羅塞姆大競技場

在拉丁語中,科羅塞姆就是“巨大”、“龐然大物”的意思。科羅塞姆大競技場又名“弗拉維大競技場”、“弗拉維露天劇場”或“古羅馬圓形大劇場”,叫法不一,譯法不同。

科羅塞姆大競技場位於羅馬城中心,古羅馬廣場附近,交通很便利。科羅塞姆大競技場的地基原是尼祿皇帝的金宮中的一個小湖。公元72年,韋伯蘿皇帝開始興建,至公元80年由提圖斯皇帝完成,歷時8年之久。據說,提圖斯皇帝在摧毀耶路撒冷後,將十萬俘虜帶回羅馬,使用了其中的四萬奴隸建造這座建築物。後來,科羅塞姆大競技場又由提圖斯的弟弟兼繼任者圖密善進行了擴建,增設了關放野獸的地下室。

由於修建競技場的兩個皇帝以及後來完成競技場最後一層建築的皇帝都屬於弗拉維家族,故稱“弗拉維大競技場”。科羅塞姆大競技場是迄今遺留下來的古羅馬建築中最卓越的代表之一,也是古羅馬帝國永恆的象徵之一。

科羅塞姆大競技場外觀上呈正圓形,俯瞰實為橢圓形,整體建築看上去頗像一座現代化的圓形運動場。

“從外面看,它分為四層下三層都是拱式券廊,每一層都有八十根拱柱和八十個券洞而頂上一層則為厚重的冠冕式的牆,把整個建築物緊緊箍住。”整個建築物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大直徑長為188米,小直徑寬為156米,圓周長達527米,圍牆高達57米,均用淡黃色大理石砌成。

古羅馬角鬥場,從死者墳墓的附近走向了“大競技場”

科羅塞姆大競技場內分為觀眾區域與表演區域。觀眾區域為階梯形的看臺,看臺是按照觀眾的等級安排的,被分成了三個區。底層為第一區,是貴賓席,該區的第一排是皇帝及其隨行人員的專座,用整塊大理石雕琢而成,該區的其它座位則為元老院議員、祭司、法官、貴賓等,以及後來的主教所設向上的第二層為第二區,為騎士席最高層即第三區,是平民席。第三區的上部還有一層,是專為婦女們保留的,其座椅為木製的。再向上則為一個較大的平臺,此處可供其他貧窮的觀眾隨意站立觀看錶演。為了觀眾們的人身安全,看臺前專門建有高高的欄杆護牆,與表演區相隔開。

卡森對科洛賽姆大競技場進行較為詳細的描述看臺包括皇帝所專用的包廂,前幾排的看臺則是留給地方行政官、外國的顯貴和元老們用的,其後的幾排則留給僅次於最高社會階層的人用的,其中一組座位是留給士兵、牧師和其他群體用的。和在劇場裡一樣,婦女不僅要與男人分開就座,而且還被置於最後面的、最高處的包廂裡最差的座位。在婦女之後則是供貧窮的人們站著觀看的地方,窮人們是無權獲得座位的。整個看臺區域都用帆布遮棚遮蔭,帆布遮棚龐大而複雜,以致於不得不從帝國海軍中派來一個士兵分隊駐紮在羅馬城,專門負責操縱帆布遮棚。

競技場的安全措施非常嚴密,鐵柵欄把觀眾就座區域安全地封閉起來,看臺的底基處豎起了可旋轉的圓柱以防萬一發瘋的野獸跳過柵欄時,使它不能得到立腳處而跳入到觀眾席中,從而保證了觀眾們的人身安全。科羅塞姆大競技場共有80個進出口,其中的76個供平民百姓進出,2個供皇帝和大臣進出,2個供參加表演的角鬥士出入使用。專門供皇帝進出的門比其它門都要寬得多且帶有一框。公眾是憑免費門票進場的,每張票上都寫明持票者應走哪一個入口。如果發生緊急情況,觀眾可以利用又寬又陡的樓梯上的出入通道很快疏散完畢。如果觀眾席中出現騷亂,士兵可以沿通道立刻趕到。

古羅馬角鬥場,從死者墳墓的附近走向了“大競技場”

科羅塞姆大競技場中央是一個橢圓形的表演區域即角鬥場、鬥獸場,長約86米,最寬處為63米,是角鬥、鬥獸、競技、和進行模擬海戰的場所。角鬥場的下面是牢籠的天窗和升降機,這使得角鬥士們看起來彷彿是從地下冒出來似的,就如同現在演唱會中歌手從舞臺下緩緩出來一樣。

另外,角鬥場的下面還有間的地下室,分別為樂隊室、道具間、化妝間、角鬥士所臨時居住的地下室、和獸檻即關閉野獸的牢籠以及排水設備。當表演鬥獸時,關在鬥獸場下面籠子中的飢餓的野獸被釋放出來,它們飛跑上樓梯,急切地穿過活動的天窗而進入鬥獸場上。表演區域地面比最前面的貴賓席前沿低5米,可灌水成湖,表演大規模的海戰。

科羅賽姆大競技場雄偉壯觀,質地堅實,被視為羅馬帝國的象徵,當時羅馬人有句諺語大圓形競技場如有傾紀之日,羅馬帝國必亡。事實上,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大圓形競技場卻作為歷史文物遺留了下來。直到今天,它的殘垣斷壁仍矗立在羅馬城。同時,科羅賽姆大競技場又是羅馬帝國時代帝王、貴族、奴隸主取樂的場所,滲透著角鬥奴隸的鮮血。它既體現了古代羅馬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同時又是羅馬奴隸主階級欺壓奴隸的歷史見證。

古羅馬角鬥場,從死者墳墓的附近走向了“大競技場”

六、龐貝競技場

在挖掘出來的龐貝城的東南,人們發現了一個露天圓形劇場,稱作龐貝圓形競技場或龐貝圓形劇場。龐貝競技場直徑達130多米,可容納2萬多名觀眾。中間低平,四周看臺呈梯形。中央角鬥場的直徑有60多米。看臺和角鬥場之間有兩米多高的鐵柵欄,以防發生意外事故。龐貝圓形競技場裡的座位,如同其他演技場一樣,是按照等級安排的看臺的最下邊幾排是市政會成員、長官、貴賓和角鬥士表演主辦者的席位。中間的10多排是購票入場者的座位。最上邊的拱廊沒有座位,一般是免費觀看。最上層安排有婦女的小包廂。在陽光炙熱的日子,人們在座位上面可撐起帆布陽傘。

除了科羅塞姆大競技場與龐貝大競技場之外,羅馬還有普拉競技場,阿爾圓形競技場等。

不但國家能夠建造大型競技場,私人也可建造角鬥場,但需要申請得到國家批准之後才能建造。後來,為了保證建築質量和安全,羅馬政府曾經規定必須具備騎士資格的人才可興建角鬥場。

角鬥場表面看是“君民同樂”的場所,實際上則是等級分明的場所。就座位置是根據觀眾在羅馬社會中的地位與等級決定的身份越高貴,距離拼殺的地方越近,觀賞效果越好。婦女的座位最差。由此可見,古羅馬是一個等級森嚴而分明的社會,婦女地位較低的一個社會。

古羅馬角鬥場,從死者墳墓的附近走向了“大競技場”

七、角鬥場的建築材料和技術

古羅馬角鬥場的建築材料主要是巨大的石灰華石塊和水泥。在建造過程中,把這些巨大的石灰華石塊壘砌起來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建築正面的高度有50米。為此,古羅馬人使用了起重機。他們使用的是踏車起重機,即用人力操作的起重機。這些石塊用放在石塊內部的金屬連接裝置連接在一起。這些連接裝置的形狀像長矛的矛頭,穿入預先鑽好的洞中,然後,順著連接點向下開一條槽,把熔化的鉛灌入空穴中,既可以使它們嚴絲合縫地連接在一起,又可強化牢固程度和防止腐蝕。最後,在石灰華石塊的連接處塗上薄薄的灰漿。石灰華石塊之間的彎頂和拱是這座巨大建築中突出的結構特點。

這些技術是從希臘人那裡學習來的,然後羅馬人利用水泥等新建築材料加以發展。羅馬建築家對水泥的開發利用是建築技術中的重大突破。這使他們能夠建造比以前更堅固、更大的拱形結構。在古羅馬鬥獸場中使用的水泥摻入了一種特殊的成分除了石灰、岩屑和細沙混合物外,還有維蘇威火山的一種紅色火山灰。這種特殊的材料使古羅馬鬥獸場使用的水泥具有異常強固耐久的性能。

古羅馬角鬥場,從死者墳墓的附近走向了“大競技場”

八、古羅馬角鬥場不僅是一個公共娛樂場所,也是一個政治舞臺

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堅固結實的古羅馬角鬥場是世界上和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奇蹟,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之一。

古羅馬角鬥場絕非一個簡單的公共娛樂場所,也是一個政治舞臺,羅馬統治者利用向民眾提供角鬥等競技表演收買人心,展示羅馬權力。“角鬥場作為一種帝國概念不僅僅是一種供觀賞的建築,也不僅僅是用來進行昂貴的、血腥的競技它代表一種位於羅馬中心的社會政治結構。競技場的基本功能是一種羅馬化的工具……競技場是一種社會政治控制的角鬥場,它在共和晚期,字意上和意識形態上形成,在帝國初期達到成熟,公元一世紀晚期二世紀初期在羅馬範圍內確立。”

角鬥場顯示了羅馬的力量與光榮。羅馬人在自己所征服的地區、各行省不惜人力、物力及財力興建這種血腥的角鬥場,舉辦角鬥士表演和鬥獸表演,也是羅馬化的一種表現。具有羅馬特色的角鬥士表演為當地民眾所喜歡甚至痴迷,一方面,可以培養和增加羅馬文化的認同感,潛移默化地傳播了羅馬帝國的意識形態體系,另一方面,因沉溺於角鬥士表演等競技中,而消磨意志,同時畏懼羅馬統治者的淫威而“安心”於羅馬的統治。

參考文獻:

魏茂營《古羅馬角鬥研究》

高福進《羅馬角鬥士起源與興衰》

陸霞《論羅馬奴隸主的奢侈性消費》

楊共樂《羅馬社會經濟研究》

古羅馬角鬥場,從死者墳墓的附近走向了“大競技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