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與港澳共建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

<table> 江門:與港澳共建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

廣東江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著力打造嶺南特色“種業長廊”,涉農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百億元。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table><table> 江門:與港澳共建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
/<table><table> 江門:與港澳共建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

江門鶴山市古勞水鄉。林慕恆 攝

/<table><table> 江門:與港澳共建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

江門開平市自力村碉樓群。陳鏡波 攝

/<table>

春暖四月,江門飄香。水田裡,禾苗碧綠;茶山上,茶農奔忙。19日,江門作為東道主,將迎來全國現代農業產業園推進會。

江門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全市總面積9506.92平方公里,近400萬五邑僑胞遍佈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自古以來便是珠三角地區的“米袋子”“菜籃子”。當前,江門擁有約佔珠三角1/4的耕地,是全省唯一開展“雙安雙創”的地級市,又是供港澳鮮活安全農產品的主要來源地和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農產品供應基地。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如今的江門已經擁有了新會陳皮、台山鰻魚、開平馬岡鵝、鶴山紅茶等多個特色優勢農產品,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多達10個。

近年來,江門作為全省的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以農村綜合改革、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為重要抓手,按照“示範帶動、先行先試”的工作要求,重點推進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探索農旅融合鄉村發展新路徑、加強基層黨建、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以及扶貧線和低保線“兩線合一”改革,為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出新路、作出示範,努力實現“3年完成改革試點任務、5年複製推廣改革試點成功經驗”的工作目標。

接下來,江門將繼續整合轄區內“國字號”“省字號”現代農業產業載體以及“供港標準食品交易中心”等服務平臺,加快大灣區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規劃建設,與港澳共建大灣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助力全市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

產業興旺▶▷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數量佔全省15%

新會陳皮產業園裡,摘下的柑果可製作陳皮、可提取陳皮酵素、可加工成為茶、餅、酒、調料等100多個衍生產品,直接帶動龍頭企業12家、經營主體超千家、家庭農場5000戶,產業總值達66億元。

產業興旺驅動鄉村振興。江門以“園區帶動、科技支撐、質量優先、培育主體、打造品牌”為思路,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開平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新會陳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恩平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廣東江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台山中國農業公園等17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五邑大地相繼落成,累計培育84家市級以上的龍頭企業、179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76家示範性家庭農場。

園區是發展的載體,挖掘特色優勢產業才是振興的關鍵。新會陳皮、台山鰻魚、開平馬岡鵝、恩平簕菜……近年來,江門圍繞本地特色優勢產業打造了15個產值超十億元的產業聯合體,含2個產值超百億的產業集群。其中,台山鰻魚年產量約5.5萬噸,佔全國鰻魚總產量的60%,佔我國活鰻出口量的80%。

數據統計,當前江門已經培育和認證184個“三品一標”農產品、62個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48個區域公用品牌和10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其中,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數量佔全省15%。

“我們將以現有的‘三品一標’和10個地理標誌農產品為基礎,堅持標準引領,以貫標促提質,以提質促增效,創立一批品質優良、質量安全、特色鮮明的區域公共品牌,打造一批高端精品的農業企業品牌。”江門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珠三角地區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江門全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構建了檢測、溯源、執法一體化的農產品質量和投入品安全監管體系,每年抽檢農產品超1萬份,年檢測合格率達99%以上。

下一步,江門將著力壯大集體經濟,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普通農戶等緊密合作,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採取訂單生產、股份合作等方式,構建生產聯動、利益聯結機制,帶領小農戶進入大市場,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人才支撐▶▷

成立農民學院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台山人容曉龍放棄了廣州的工作回到家鄉,報名參加台山市粵菜師傅技能培訓班,結業後投身鄉村餐館,走上創業之路;開平人羅宏華辭掉了工廠的工作,到開平市永暉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參加農機培訓班,成為一名專職的“無人機手”,到田間、果林噴藥施肥。

容曉龍和羅宏華是這個時代裡的“新型職業農民”——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他們回到田野鄉間,為鄉村發展帶去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思路,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新型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在江門首家農民學院成立儀式上,江門市領導指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意義。去年11月,江門職業技術學院與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共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江門新希望綠領學院,致力於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技術人才和農村雙創人才。

截至目前,全市共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7300多人次,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55家。

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除了農民學院,還有“粵菜師傅”工程。去年以來,江門以廣東廚藝技工學校、江門市技師學院和江門市新會高級技工學校為主要載體,通過全日制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組織轄區精準扶貧對象、貧困戶、低保戶等有意願的農村勞動力參加短期職業技能培訓,著力提高勞動者創業就業技能水平。

據瞭解,江門全市共組織開展“粵菜師傅”培訓約3000人。根據《江門市“粵菜師傅”工程實施方案》,到2022年底,江門全市開展粵菜師傅培訓1萬人次以上,直接帶動2萬人次實現就業創業。

文化助力▶▷

全市村委會村規民約制定率達100%

門前屋後環境衛生乾淨5分、配合村裡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5分……在江門市江海區禮樂街道英南村,積分小組正在根據村規民約積分管理制度細則,為村民打分。英南村黨支部書記胡日強說,評分不是形式,村民可以憑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對先進的表揚,對後進的批評。

這是英南村作為全國農村社區治理試驗區試點探索的新路。他們把好家風納入村規民約,用百姓的承諾,約束百姓的行為,從而激活基層治理的末梢神經,推動實現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現在環境可好了,村民再也不會亂扔垃圾,大家都自覺愛護環境。”村民陳叔叔對英南村的環境豎起了大拇指。

“富口袋”先要“富腦袋”。近年來,江門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實施文化祠堂工程,打造了一批示範點,廣泛開展國學文化、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等,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同時,江門出臺《關於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意見》《江門市培育和規範自然村村民理事會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和規範村規民約指導意見,全市村委會村規民約制定率達100%。

抓住文化這個“魂”,江門將真正激發振興的動力,為鄉村振興引來源頭活水。具體而言,江門將全面引導自然村開展村規民約修訂完善工作,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善治鄉村。同時,江門將深入挖掘僑鄉文化資源,做好“文旅”和“農旅”文章,讓文化“軟實力”成為鄉村發展的“硬支撐”。

生態宜居▶▷

14條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彰顯僑鄉特色

青石板路交錯縱橫、古城牆苔蘚斑駁、祠堂老宅井然排開……這裡是擁有700年曆史的霄南村。數百年的風雨不僅沒有洗去巷道民居里的鮮卑色彩,鄉村振興更是重新煥發了霄南村的生機。

修古屋、建公園、融文化……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活化了霄南村,霄南鮮卑文化印象被列入江門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各種鄉村產業新業態在古村“萌芽開花”。

霄南村的改變是江門去年來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為抓手,整治村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縮影。

去年,全市啟動村莊環境整治行政村1108個,啟動率97%;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99.4%;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全市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97.33%……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江門全域村落(社區)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務,實現美麗“蛻變”。

示範創建引領鄉村振興。從源遠流長的良溪村,到浮翠流丹擁洋樓的台山浮月村;從碉樓如畫的開平自力村,到歐陸風情的赤坎加拿大村;從彩虹嶺下的鶴山五星村,到鍾靈毓秀的恩平歇馬舉人村……在江門,15個鄉村振興試點示範鎮和50個示範村已經啟動建設。

根據江門市鄉村振興戰略計劃,14條彰顯僑鄉特色的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將緊扣環江門市區和各市城郊區域與城鄉結合部、南粵古驛道江門段沿線、紅色旅遊線、沿路沿河沿海風景線等“四沿”區域周邊推進美麗宜居村莊示範建設。

未來,江門計劃還創建1個省級示範縣、7個示範鎮和105個示範村。

組織振興▶▷

激發群眾“內生力”

大約兩個月前,新會睦洲鎮召開農村基層組織向黨組織報告工作現場會。會上,南安村村委會、村務監督委員會、婦聯、團支部和水果合作社等5名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分別向南安村黨總支作現場報告,內容包括各自的主要工作、存在問題和工作設想。

這是江門從制度層面鞏固農村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的重要舉措,為南安村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保障。實際上,在南安村近年來的發展過程中,黨組織始終發揮著引領作用。

曾經,南安村因村情民意複雜、矛盾突出,被稱為“難安村”。2014年開始,南安村選優配強“兩委”幹部,以黨建引領促振興,實現從“難安村”到“示範村”的蛻變。“我們建立微信公眾號,實行黨務、村務陽光公開;又以土地確權為契機,解決了一批歷史遺留問題和矛盾隱患,強化了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南安村黨總支書記梁瑞文說。如今,南安村制定沙田水鄉現代生態“微假遊”發展計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改善了村內環境和村民生活。

在江門,還有許許多多個像南安村一樣的鄉村。近年來,江門通過增強黨建“牽引力”,激發群眾“內生力”,轉化為“生產力”,提升鄉村振興的動力。

2018年,江門實施黨建促鄉村振興等基層黨建“十大專項行動”,開展“億元保障計劃”,市縣兩級落實基層黨組織建設經費4.3億多元,各鎮(街)每年配套不少於30萬元黨建日常經費,實施“紅色頭雁”全鏈條備案管理,“多源頭”儲備農村後備人才2600多人。江門“紅色+”黨建品牌和雙水黨校建設等經驗獲得複製推廣。

江門還將繼續健全農村基層組織向黨組織報告工作制度;持續實施“頭雁”工程,大力開展“百名第一書記”選派工作;持續整合全市紅色教育資源,擦亮叫響“農村黨員教育培訓基地”牌子,打造好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

搭好農業發展平臺,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220個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園區助力五邑產業興旺

江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融合科技創新,打造嶺南特色“種業長廊”;台山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以“一區兩園”模式進行規劃,建設“廣海前沿外向型加工”和“斗山縱深綜合型加工”兩大組團;台山鰻魚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產業集群,用“五星級”養殖場引領標準化養殖……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和實施鄉村戰略的重要抓手。搭好農業產業園這個平臺,將有效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合作,激發經營主體內生動力。

當前,江門全市已累計創建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園區(基地)220個,涵蓋糧食、蔬果、畜禽、水產、種植等農業產業,含5個國家級農業園區、5個省級農業園區和11個市級農業園區,呈現出建設檔次高、承載能力強、特色產業多、產出效益好的特點,構建起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和載體。

根據《江門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方案》,到2020年,江門計劃建成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現代要素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輻射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農業硅谷”

農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100億元

2016年,三名“90後”香港青年組成“魚菜共生”技術研發團隊,在江門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基地駐紮了下來。3年過去了,試驗了300多種蔬菜的他們,成功找到了60種適合“魚菜共生”項目的蔬菜,“不用添加任何肥料,也能長得很好。”

如今,該項目已獲得1200萬港元投資,計劃建設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魚菜共生生產基地。

江門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基地,是屬於農業的“硅谷”。這裡開展了近40個科研項目,累計投入資金超5000萬元,涉農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百億元。去年12月,這座基地被認定為第八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產業園區為農業發展插上了科技創新的“翅膀”。資料顯示,江門全市的產業園區已經成立了2個院士站、1個博士後工作站、8家研究院、20個產學研合作基地,與30多家科研院校開展合作,獲30多項科研專利,培育培養農村實用人才5000多人……在江門,共計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19家,農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100億元。

基於園區,廣東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農企引進了科技特派員,建立市級農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廣東匯海農牧科技集團與大健康國際創新研究院引進兩院院士,建立院士工作站;泛亞生物工程與健康研究院落戶江門,計劃組建研究團隊5個,打造生物工程與健康產業鏈……

科技開啟產業發展新方向。“陳皮酵素的面世,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我們的柑肉浪費與環境汙染問題。”在新會陳皮產業園區,新寶堂生物科技園在原有的陳皮產業基礎上,從果肉中提取出陳皮酵素。如今,陳皮酵素已正式進入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進行臨床療效研究。

不僅是陳皮酵素,今年成功晉升“省字號”的恩平絲苗米產業園,憑藉技術發力,讓“牛江富硒大米”“沙湖有機稻米”等大米品牌闖出了名堂。接下來兩年裡,該園區將計劃投入2億元,佈局“生產+加工+科技+品牌(營銷)”全產業鏈,打造成為稻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示範園。

三產融合

陳皮產業園年接待遊客超200萬人次

在新會,陳皮產業經歷3大階段——從專注田野的“小農經濟”、到引入龍頭企業的“工業經濟”、再到農業、商業、金融、旅遊融合發展的“融合經濟”,陳皮產業園漸顯規模。

如今,陳皮產業不再是那小小的“一張皮”了。

首先,是產品加工鏈的延長。糅合了陳皮和茶文化的柑普茶是新會陳皮麗宮研發加工園的初步嘗試,未來,陳皮深加工孵化基地、陳皮釀化中心、新會陳皮品牌薈、陳皮文化博物館、新會陳皮養生館是下一步規劃。

然後,是產品銷售鏈的拓寬。2014年,中國首個大型特色農產品商業文化綜合體“陳皮村”開園——集陳皮交易、特色餐飲、休閒養生、文化旅遊於一體,以“公司+基地+農戶+金融+旅遊+互聯網”為經營模式。

“以文化旅遊為抓手,實現一二三產業全域融合,有利於推動更多農戶參與分享產業增值受益。”陳皮村常務副總經理吳曼菲說。

在千畝柑田陳皮有限公司,負責人肖鳳琴夫婦僱了本村15名困難家庭婦女在基地工作,同時還成立新會新四洲柑桔合作社,帶動周邊500多名婦女群眾就業。

肖鳳琴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吸納農戶以合作求發展的做法,正是新會陳皮產業園所倡導的“小農戶共享大收益”的一大體現。在2016年至2018年精準扶貧期間,陳皮村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通過土地流轉租用農戶田地,引導貧困戶種植新會柑,組織貧困戶加入專業合作社,提供就業崗位等形式參與精準扶貧工作。

截至2018年底,該產業園已扶持帶動精準扶貧戶及低收入家庭200多戶、300多人參與陳皮相關產業,每戶每年可增收1萬多元。

三產融合是江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方向。江門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內計劃出臺江門市扶持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實施意見,推進園區成為鄉村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降低成本、抱團發展、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

目前,新會陳皮產業園已建成了陳皮村、新寶堂、麗宮、柑之林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體,融合體帶動超過5000多人創業就業,年接待遊客超200萬人次,一二三產業產值比例為15:68:17,分別帶動柑農每年人均增收1萬元、2萬元及2.7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