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百姓為何會為歷史上的羊祜立“墮淚碑″?

聊聊關於生活中那些事


墮淚碑,現位於湖北省襄陽市,是當地人民為了紀念西晉初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羊祜的碑石,在羊祜死後,每逢時節,周圍的百姓都會祭拜他,睹碑生情,沒有一個不流淚的,西晉名臣杜預因此把塔稱作墮淚碑。


接下來小編來介紹一下這位主人公羊祜,字叔子,原費縣南城(今屬邑縣)人,出身名門世家,他相貌英俊,德才兼備,魏末擔任中書侍郎、秘書監等職,掌管軍事機要,在晉武帝時期,升任尚書左僕射,衛將軍。為人清廉,而且經常推薦有德才的人擔任官職,他文學成就也很高,被當時人們稱為:文為辭宗,行為世表。

最後介紹他的事蹟,在當時的荊襄一帶,曾經連年戰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流離失所,而羊祜利用當時邊境暫時的穩定,減輕百姓的徭役,賦稅,鼓勵人們積極生產,接著分半數軍隊墾田800傾,當地人民感其仁政,紛紛歸附,咸寧元年,他積勞成疾,與世長辭,當地軍民悲痛不已,州人為之罷市巷泣,後為其建碑立廟。


清明元宋唐301


羊公碑又名“墮淚碑”,位於湖北襄陽山上,是當地百姓懷念西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羊祜建立的。引申義:借喻死者德高望重。羊祜,字叔子,原費縣南城(今屬平邑縣)人,出身於名門世家。他相貌英俊,德才兼備。魏末歷任中書侍郎、秘書監、相國從事中郎等職,掌管軍事機要。晉武帝時,升任尚書左僕射,衛將軍。   荊襄一帶因連年戰事,百姓流離失所。羊祜利用邊境暫時的穩定,採取減免賦稅的政策,鼓勵人們發展生產。東吳軍民感其仁政,紛紛歸附。咸寧元年,羊祜因積勞成疾,於世長辭,當地軍民聞訊無不悲痛欲絕,就連東吳將士也為之淚下。二年後東吳平定,武帝在慶功宴上流著淚說:“此羊太傅之功也。”    羊祜政績突出,文學成就也很高,被時人稱為“文為辭宗,行為世表。”   有一次,他對同遊者喟然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年後有知,魂魄猶應登此山也。”羊祜死後,襄陽百姓在其生前遊憩之地峴山建廟立碑,以示紀念。每當人們至此,睹碑生情,莫不流淚,杜預因稱此碑;墮淚碑"。後人則用望碑墮淚來借喻死者德高望重。


視覺襄陽


襄陽縣,自古,都是,南陽府管轄的地盤,自是,一九四一年,大汗年,災荒年,河南遍地餓死人,南陽府,沒辦法,害怕人都餓死完了。南陽府當官的非常聰明,後來,就把襄陽縣整體送給了,湖北省管轄了。當年,不把襄陽縣,送給湖北省管轄,要餓死很多人,河南省當時,實在是沒辦法了。天災,大汗,不下雨,地裡寸草不生,誰啥辦法。希望,全國人民,珍惜糧食。


65年4月蛇郭保群


羊祜到襄陽(原荊州治所)上任後沒有立刻開戰,而是養精蓄銳,把精力放在了民生開發上面,開辦學校,屯田蓄糧,對吳國人採取寬容的政策,對待投降者以禮相待,不與陸抗主動正面對抗。襄陽百姓生在亂世卻能生活安定富足,直到羊祜病死,襄陽都再沒有過戰亂,亂世人不如太平狗,而在羊祜治下的襄陽卻成了亂世中的樂土,襄陽百姓當然感念羊祜了,所以在羊祜死後立了墮淚碑也稱羊公碑或垂淚碑。


小熊tq


墜淚碑名字的來源是這樣的。為什麼杜預為羊祜死後立的墓碑叫墜淚碑呢,那是因為羊祜鎮守襄陽閒暇的時候經常登頂峴山,南望吳國,國家尚未統一,羊祜幾次上書朝廷,希望早日伐吳,均未得到晉武帝的批准,時祜年事已高,來日不多,恨不能早日伐吳,統一國家,建立不朽之功,每想到此,不禁蒼然落淚。祜死前推薦杜預為襄陽鎮守大將,後杜預將羊祜葬於峴山,為羊祜立碑為墜淚碑。至於後人祭拜羊祜,睹碑生情,沒有不流淚的,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峴陽子


能把霸陵橋移到漢江去南陽人就更服氣了


獨上西樓174232500


羊祜葬於此地並立碑記念,後人路過,無不感其豐功偉績而落淚,所以稱“墜淚碑”。


谷水思源


羊公對百姓很好 一戰略家非名將 陸抗率三萬軍隊在內有叛軍的情況下大敗羊公的八萬晉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