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何朱元璋在戰後會感到害怕?


陳友諒先後背叛了倪文俊和徐壽輝,他靠著自己敏銳的軍事才能和政治頭腦不斷擴充自己勢力範圍,經過一系列的作戰獲得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控制權,陳友諒以武昌和九江為基地劍指集慶涿鹿中原。對於一個漁民來說能有如此成就是難能可貴的,可是不講道義的名聲讓他淪為失道寡助的境地,眼面前的對手朱元璋卻是得道多助獲得極好的人緣。



朱元璋利用紅巾軍陳福通牽制大量北方元軍的戰略機遇,按照劉基的戰略方案先攻取金陵獲得江浙富庶之地為基地,獲得金陵後的朱元璋執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尊崇小明王為天下之主。朱元璋聯合徐壽輝部下方國珍制衡陳友諒,同時示好“花花太歲”張士誠瓦解陳友諒潛在盟友,陳友諒也把朱元璋當成自己統一長江南北的最大障礙。陳友諒集合了水陸大軍六十萬軍隊向集慶(南京)出發,集慶的門戶是江都(南昌),朱元璋任命自己侄兒朱文正鎮守江都,朱文正平時的表現是一個公子哥,江都是一座孤臣且兵力非常有限不足三千,當陳友諒浩浩蕩蕩水路大軍逼向江都之時,朱文正卻換了一副模樣,他與全體軍民血誓要誓死保衛江都,朱元璋從南京的軍械庫中支援了他大量火器和糧草,一場鐵與血較量開始了,六十萬大軍圍困三千人孤臣旬月有餘為朱元璋軍事包圍創立了條件。



陳友諒想不通自己絕對優勢竟然拿不下一座孤城,久攻不下耗費了大量糧草和影響了士氣,陳軍不得不放棄洪都繼續向集慶進發,這個時候朱元璋的兵力集結已經完畢,陳友諒陷入了一個大包圍圈之中,潘陽湖水戰是中世紀最大的水戰,朱元璋充分應用火器消除陳友諒鉅艦的優勢,同時朱元璋對陳軍投降軍士以仁義相待釋放回歸大大打擊陳軍軍心,相比而言陳軍將抓獲俘虜全部斬殺殆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張士誠沒有援助陳友諒,陳友諒手下大將在他危機時刻紛紛離他而去,朱元璋以少勝多取得赤壁之戰後經典戰例,後來他的玄孫正德皇帝效仿在鄱陽湖擺開戰場與自己叔叔九江王對壘。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順利取得了九江和安徽及湖北,張士誠控制的長江三角洲暴露在眼前成為肥肉,朱元璋沒有費多少力氣就滅了張士誠統一長江南北。鄱陽湖之戰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戰略決戰,其中蘊藏著巨大賭博成分:

1、陳友諒精通水軍實力強大而朱元璋僅僅是降服太湖水匪俞通海等人得到千條船而已,另外就是陳友諒取得了徐壽輝強大軍隊和政治影響力,朱元璋與陳友諒實力懸殊。

2、朱元璋控制南京及周邊地區,張士誠掌握長江三角洲的常州和杭州等地,陳友諒落子長江中下游,朱元璋是一個夾心餅乾被陳友諒和張士誠包圍著,情況非常危機,張士誠結盟意向是決定作用。

3、陳友諒控制的安慶、九江和武昌處於戰略攻勢狀態,朱元璋處於戰略防禦狀態。



朱元璋在鄱陽湖水戰全面獲勝後寬容了陳友諒的父兄子嗣,陳友諒的兒子陳理被封侯後遷往高麗王國壽終正寢,這可能也是朱元璋對於強大對手衷心的敬意。


唐俊龍55398571


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就是一場驚天賭局,勝者榮登九五,敗者死無葬身之地。

元末朝廷腐敗,民不聊生,豪傑揭竿而起,大浪淘沙,經過戰火的洗禮,最後剩下最大的四股勢力,一是北方的元朝,二是南方左部分的張士誠,三是南方右部分的陳友諒,四是南方夾在中間的朱元璋,其中陳友諒和朱元璋更為強大。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清楚,若想自己稱霸天下,必然要踩著對方的枯骨。

1363年張士誠攻打駐守安豐的劉福通,劉福通不敵,派人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認為張士誠實力較弱,拿下張士誠後,可集中力量對付陳友諒,決定出兵增援。軍師劉伯溫認為張士誠不足為懼,現在大軍支援劉福通會造成自身防禦空虛,陳友諒可能會趁虛而入,朱元璋仍一意孤行,3月發兵安豐。

恰如劉基所料,陳友諒聽聞朱元璋發兵安豐,4月他揮師攻打洪都(南昌),朱元璋在得知陳友諒出兵順江而下之後,命他侄子朱文正、大將趙德勝和鄧愈率他4萬人馬,鎮守洪都,擋陳友諒的大軍。

最終朱文正以區區4萬兵馬堅守洪都85天,成功的將陳友諒控制了鄱陽湖附近,成功地保護了城防空虛的應天城,為朱元璋穩定後方,完成戰略和兵力部署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6月,朱元璋率領二十萬大軍抵達鄱陽湖,陳友諒也調整了策略,率六十萬大軍到鄱陽湖準備和朱元璋決一死戰,一舉消滅朱元璋,稱霸江南。

陳友諒有60萬人馬,數百艘戰艦,最大戰艦長十五丈,寬兩丈,高三丈,船分三層;朱元璋只有20萬人馬,只有帶桅杆小船,雙方的力量對比十分懸殊。而且最為致命的一點是,陳友諒是攜百萬雄師順江而下,主動出擊,朱元璋迫不得已傾巢出動,並且最為尷尬的是張士誠和帖木兒隨時可能襲擊朱元璋,讓其背腹受敵,後半部中國歷史很可能就要改寫了。

朱元璋到達鄱陽湖之後便開始研究地形地利,分析雙方的優勢劣態,朱元璋經過分析認為陳友諒的大船鋪滿湖面,自己的小船根本不可能靠近陳友諒。於是朱元璋便將陳友諒引誘到湖面狹窄的河道之中,交鋒數次,慘烈到如何程度,僅舉一例,丁普郎身被十餘創,首脫猶直立,持兵作鬥狀!何其驃悍,何其悲壯!

沒文化真可怕,陳友諒竟學三國時曹操,為保證集群突擊步調一致,竟下令把船隻用鐵索連起來。

也許是天助朱元璋,一股強勁的東北風颳來,朱元璋立即命令七條船裝載火藥,組織敢死隊去火攻!瞬間陳友諒的無敵艦隊成為火海!戰船難以活動,幾乎全部葬身於火海,他智勇雙全的弟弟陳友仁戰死,陳友諒在突圍中被一箭貫穿頭顱,朱元璋獲得了這場戰役的完全勝利。

鄱陽湖一戰奠定了朱元璋在起義軍中的聲望和勢力,極大的拓展了朱元璋的軍事力量和地盤,為朱元璋最終從眾多的起義軍之中勝出,並且將元朝的殘餘勢力趕至長城以北打下了基礎。因此鄱陽湖之戰關係到朱元璋的生死存亡,但是其中的兇險也只有朱元璋知道,自己稍有不慎,粉身碎骨的就是自己。

多年後,朱元璋想起此戰,還感後怕,嘴裡念著:“不聽先生的話,而有安豐之行,假如友諒趁我軍之出,應天空虛,順流而下,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大勢去矣”。


美麗青春您真痘


蒼茫大地認為答案很簡單,陳友諒實力太強大了,作戰出敵不意,戰鬥作風驃悍,朱元璋數度處於劣勢,贏得驚心動魄,僥倖萬分。



一、陳天諒有六十萬大軍,朱元璋才二十萬;陳有諒有鉅艦無敵方隊,朱元璋的戰船仰不能攻,近似玩具艦隊。

陳友諒的戰艦中,最大的長十五丈,寬兩丈,高三丈,船分三層,更為氣人的是船面上容士兵騎馬來回巡視。首尾不相望,老朱船上的士兵竟然仰不能攻,乾瞪眼,拿它沒辦法。

陳友諒鄱陽湖之仗六十萬大軍傾巢而出,朱元璋就二十萬家當。相對於陳友諒的“航母艦隊",朱元璋相當於漁船、炮艇。實力一邊倒。

二、朱元璋對陳友諒的決戰一定程度上是無奈之舉。



陳友諒兵控湖北、江西,佔據長江上游;朱元璋控應天,在長江下游。1359年十一月,常遇春攻克池州,打敗陳友諒,生俘並殺掉三千戰俘。陳友諒瘋狂報復,用他的龐大艦隊輕鬆攻下元璋的太平城,揮師直下應天。

朱元璋派來自陳友諒部隊的降將康茂才詐降,把陳友諒誘進了龍灣,一仗乾死兩萬餘,俘七千,繳獲大船百餘、小舟數百。

陳友諒為報復,1363年四月,揮師攻打洪都(南昌),朱元璋親侄、守將朱文正竟擋住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進攻。

六月,陳友諒縱兵六十萬,朱元璋帶二十萬,在鄱陽湖展開驚天動地的大決戰!

三、鄱陽湖決戰,朱元璋數度遇險,生死未卜。



第一仗,徐達艦隊利用群狼戰術,欺負陳友諒鉅艦行動不便,殺敵千餘並俘艦,陳友諒是個從不吃虧的主兒,幾十艘鉅艦圍攻徐達,結果落入徐達圈套,被俞通海火炮猛轟,毀船二十餘。元璋初勝,但陳友諒家大業大、滿不在乎。

陳友諒盟兄弟張定邊率旗艦和兩艘護衛艦直衝朱元璋旗艦,實施斬首行動。

張定邊如長坂坡前的趙子龍,儘管遭朱元璋護駕的群艦圍攻,仍銳不可當!朱元璋旗艦轉舵太急,竟在原地做圓周運動,後來竟停擺了!幸虧悍將常遇春一箭射中張定邊,元璋才轉危為安!張定邊竟從容撤退!

緊接著,陳友諒犯了個不可原諒的錯誤,他像三國時的曹操一樣,為保證集群突擊步調一致,他竟下令把船隻用鐵索連起來。

朱元璋三支艦隊輪番進攻被打敗,陳友諒嗅出朱元璋右翼薄弱,發動猛攻,朱元璋退無可退,下令嚴防死守,朱老大連殺十餘名後退的千戶,仍不見效,眼看就要跳鄱陽湖!陳友諒舊將、降朱的丁普郎為替被陳殺害的盟兄弟趙普勝報仇,找陳友諒玩命來了。

丁普郎的進攻給朱老大部贏得了苟延殘喘的勇氣和時間!丁猛將身被十餘創,首脫猶直立,持兵作鬥狀!何其驃悍,何其悲壯!

朱元璋狗急跳牆,想到了火攻。令七條船裝載火藥,組織敢死隊去火攻!東北風一起,朱老大大手一揮,七艘火船把陳友諒的無敵艦隊點燃!朱元璋趁機總攻!陳友諒被殲大半!

正在朱元璋在旗艦上認為陳友諒“兵敗氣沮,亡在旦夕,今將全力滅之"之際!陳友諒困獸猶鬥,得知朱元璋的旗艦被刷成白色,下令發動斬首行動!

但一到戰場,發現一夜之間,朱部很多戰艦染成白色!朱元璋部鬥志旺盛,利用陳友諒鉅艦不靈活的特點,利用老鼠斗大象戰法,連續擊沉陳艦多艘!

四、陳友諒部是有許多次生機勝算的!

要是陳友諒不殺老主人徐壽輝,不殺兄弟趙普勝,軍心不動搖……

要是陳友諒不用鐵索把戰艦鎖在一起……

要是蘇州張士誠趁陳朱大決戰,扶朱元璋側背……

雖然歷史沒有許多“如果",但以上這些“如果"讓朱元璋不寒而慄!


蒼茫大地顧煒斌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

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簡直是一場令人膽戰心驚的驚天賭局。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的這場戰爭可以說是拿著幾十萬大軍和自己的身家性命、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社稷以及前途做賭注,無論是朱元璋,還是陳友諒都不能輸,也都輸不起!


而且在這場生死之戰中,朱元璋要比陳友諒冒著更大的風險,甚至我們可以下這樣的結論,這是陳友諒勢在必得的一場戰爭,二朱元璋無論是從軍事力量上,還是戰前的準備和裝備上,都比不過陳友諒,而且最為致命的一點是:陳友諒是攜百萬雄師順江而下,主動出擊,而朱元璋則是被動阻擊防禦,並且最為尷尬的是朱元璋的背後還有張士誠的大軍,北面雖有起義軍在抗擊元朝,但是帖木兒的大軍隨時可能襲擊朱元璋,因此夾雜多股勢力中間的朱元璋實際上在鄱陽之戰中冒著天大的風險!


朱元璋在得知陳友諒出兵順江而下之後,也是十分震驚,隨後更是召開了一場關於如何應對陳友諒前來決戰的軍前會議。會議上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此時的形勢十分不利於自己這邊,因此主和派佔據了上風,大多數的人認為應該主動去跟陳友諒談條件言和。但是有一個年輕人朱文正也主戰,這和朱元璋的想法不謀而合,朱元璋十分欣賞這個年輕的後生,作為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十分器重他,給他4萬人馬,命其鎮守洪都。抵擋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當然一同守城的還有大將趙德勝和鄧愈。


最終朱文正及4萬明軍堅守洪都85天,成功的將陳友諒控制了鄱陽湖附近,一直沒有能夠長驅直入朱元璋領地的腹地攻破金陵。為朱元璋穩定後方,完成戰略和兵力部署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因此,朱元璋率領大軍前來鄱陽湖與陳友諒會戰,這才有了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

朱元璋充分利用天時地利,到達鄱陽湖之後便開始研究地形地利,對比敵我雙方的優勢劣態,朱元璋經過分析深知自己的水軍實力不如陳友諒,畢竟陳友諒的大船鋪滿湖面,朱元璋的小船根本不可能靠近陳友諒。於是朱元璋便將陳友諒引誘到湖面狹窄的河道之中。借勢衝殺。終於將陳友諒的65萬大軍殺得潰不成軍。贏得了鄱陽湖大戰的完全勝利。



鄱陽湖一戰奠定了朱元璋在起義軍中的聲望和勢力。也極大的拓展了朱元璋的軍事力量和地盤,為朱元璋最終從眾多的起義軍之中勝出,並且將元朝的殘餘勢力趕至長城以北打下了基礎。因此鄱陽湖之戰關係到朱元璋的生死存亡。而且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中、在與陳友諒的軍事力量對比中,朱元璋其實一直處於下風。而且朱元璋的地理位置位於起義軍的中心地帶,無險可守。周圍更是列強環視。


因此朱元璋在鄱陽湖激戰中,實際上冒著十分巨大的風險。東邊的張士誠一旦派出大軍猛攻朱元璋的老巢,實際上朱元璋就會遭遇腹背受敵的困境。另外北部的元朝主力帖木兒的大軍一旦南下。也可直下金陵城。更不用說南方還有方國珍等勢力。因此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勝利之後。恐怕自己也會十分的後怕。在這一戰中。朱元璋所冒的風險是巨大的。稍有不慎朱元璋便會遭遇滅頂之災。


珞珈山的貓


很簡單,因為朱元璋感受到後怕,此戰雖然最後朱元璋大獲全勝,但是其中的兇險也只有朱元璋知道,自己稍有不慎,粉身碎骨的就是自己。



背景

元朝末期,征服腐敗,民不聊生,百姓們為謀求生計,分分揭竿而起。經過一段時間的角逐,剩下的最大的勢力分為四股,一是北方的元朝,二是南方右部分的陳友諒,三是南方左部分的張士誠,四是南方夾在中間的朱元璋。



此時元朝雖獨佔北方,但是朝廷腐敗,離支離破碎僅僅差最後一根稻草,所以不足為慮,而張士誠是一個安於享受的主,並不會主動出擊。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想到,若自己想到稱霸天下,必須要踩著對方的枯骨,於是不約而同的發動了決戰。

堅守洪都城

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有一個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堅守洪都城,影視劇中是藍玉為守將,實際上洪都城的守將是朱文正。在陳友諒的戰略之中,奪取洪都城是第一步,洪都城拿下,可作為後備補給之處,並且也認為其肯定能夠輕鬆的拿下,但是萬萬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洪都城卻成了其逾越不過去的鴻溝,整整拖了其85天,使其人倦馬狽,打亂了其佈局,更是給足了朱元璋的準備的時間。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趁陳友諒久攻洪都不下之機,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然後集中兵力,利用火攻,消滅其主力;將陳友諒水師困在鄱陽湖中,此時陳友諒可以說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在鄱陽湖被困數月之久,軍隊之中早已斷糧,只能靠捕捉一些魚蝦充飢。



雖然如此,但是也顯示出了陳友諒軍事方面的才能,陳友諒示敵以弱,左右佈置迷陣,當所有人都以為陳友諒是準備突圍之際,陳友諒卻是想與朱元璋拼命,進行最後一次殊死一搏,進行斬首行動,反敗為勝。

朱元璋也不是簡單的人物,其苦思冥想,也想到了這一點,暗中作有準備,並且也故意佈置迷陣,讓陳友諒認為自己是怕其突圍,分兵加固鄱陽湖左右湖口。但是朱元璋起初有一點沒有想到,那就是陳友諒會提前進行行動,朱元璋在陳友諒行動的前一天晚上驚醒,想到了這一點,並提前做出了準備,這才最後全殲陳友諒,也因此感到後怕。



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兩個梟雄一樣的人物,二人均是農民出身,經歷千辛萬苦成為一方豪強,最後朱元璋勝利了,而陳友諒失敗了。勝者為王敗者寇,於是朱元璋名垂千古,而陳友諒成為了千古小人,但是陳友諒的奇才也是千古難得一遇,陳友諒頗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受。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我上初中的時候,學校旁的村委會有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士,我們問他,打仗的時候怕死嗎?他說:當然怕,很怕,但是命令下來,死也要上。一旦開火,看到人成片的倒下,就什麼都不怕了,死也不怕。仗打完才知道自己從鬼門關走了一趟,即慶幸自己還活著,同時又非常害怕。

重八兄弟應該就是這樣的體驗,他不得不和陳友諒一決生死,豁出命去拼一個未來。勝則擁有一切,敗則一無所有,包括自己的命。他戰前該畏懼,戰時該無畏,戰後該害怕。

這就是“後怕”吧。

戰爭結束後,重八兄弟慶功興奮之餘,怕出一身冷汗。他後悔沒有聽劉基的勸告,兵行險招,差點全盤皆輸。

這場戰爭中,朱元璋迫不得已傾巢出動,將主力開赴鄱陽湖與陳友諒展開決戰,是冒著滿盤皆輸的風險,因為當時只有徐達的一支小部隊萬餘人駐守應天,以防張士誠。張坐擁幾十萬大軍從北部,東部兩個方向對朱元璋形成合圍之勢。如果他在朱元璋生死拼搏的關鍵時刻,從背後插上一刀,讓朱元璋背腹受敵,後半部中國歷史很可能就要重寫了。

重八當然後怕,因為一旦失敗,他連和尚都當不成。

這樣的怕是好事,是對歷史的敬畏,是對對手的尊敬,也是鞭笞他繼續砥礪前行的動力。

中國歷史幾千年,泥腿子出身而得天下者,唯有劉亭長和朱和尚,他們對世界一定滿懷敬畏,他們的江山是在懼怕和無畏的糾纏中奠定的。


Mr機械馮


元末有三大農民起義領袖,第一個就是我們熟悉的出身貧寒的朱元璋;第二位是張士誠,當年與弟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

筆者看過樑羽生老先生所寫的《萍蹤俠影錄》,風流倜儻、英姿勃發而又武功高強的張丹楓讓人印象深刻,到後來成了天下第一劍客,張士誠在書中便是張丹楓的祖先。第三位就是以販魚起家,最後和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的陳友諒。<strong>

大浪淘沙,經過戰火的洗禮,元末的農民起義領袖都佔據了自己的一方地盤,而朱元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夾在中間,四面受敵。不過,元軍和起義軍相互牽制,對朱元璋構不成威脅,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併朱元璋,朱元璋便有了一個較好的發展機會。

在1360年,朱元璋委任劉基為謀臣,劉基給朱元璋“逐個擊破,避免兩線作戰”的建議,被朱元璋採納。朱元璋隨後便著手於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壯大自己的實力。1363年張士誠向安豐一帶的劉福通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劉福通不敵,被迫退守安豐,被張士誠圍了個水洩不通,便派人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決定出兵增援,順帶收拾了張士誠,這樣自己兩個方面的對手就清淨了,而且張士誠比西邊的陳友諒好對付多了,先挑軟柿子捏。但劉基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張士誠是個搖擺不定的人,不足為懼,陳友諒是真正有實力又有野心的人,他隨時會發兵東下,現在向張士誠出兵,後方空虛,很是危險。但朱元璋最後還是沒采納劉基的建議,繼續發兵安豐。

但事情正如劉基所料,三月朱元璋發兵,四月陳友諒就打過來了,十幾萬大軍層層包圍南昌,形勢十分緊急。兩個多月後,朱元璋率領二十萬大軍抵達鄱陽湖,陳友諒也調整了策略,舉全國之力,率六十萬大軍到鄱陽湖準備和朱元璋決一死戰,一舉消滅朱元璋,稱霸江南。

陳友諒製造了數百艘樓船。這些船十分高大,足足有三層,高三丈,一艘艘戰船都用鐵鏈連起來,聲勢十分浩大。而朱元璋那邊,卻只有帶桅杆小船,雙方的力量對比可以說是十分懸殊。

之後,雙方便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水戰,陳友諒的船,連在一起形成船陣,朱元璋的小船面對這樣的陣勢十分吃力,逐漸不支。但陳友諒的船陣有個致命的威脅,就是如果遭遇火攻,戰船分不開,不能進退自如,根本沒有躲避的機會。

也許是天助朱元璋,一股強勁的東北風颳來,朱元璋便用火攻,這樣局勢瞬間就扭轉了,陳友諒的戰船難以活動,幾乎全部葬身於火海,他智勇雙全的弟弟陳友仁也戰死,而朱元璋的小船輕便靈活,優勢一下就發揮出來了。隨後,陳友諒在突圍中被一箭貫穿頭顱,朱元璋便獲得了這場戰役的完全勝利,成為了江南的霸主。<strong>

這場戰役,是繼赤壁之戰後規模空前,又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那為何大勝而歸的朱元璋在戰後感到十分後怕?其實原因很簡單,給大家引個例子,武松打虎的時候,老虎被打死之後還驚出一身冷汗,就是因為過程很艱難,驚心動魄,稍有不慎自己的命就會丟掉了。

朱元璋同陳友諒的大戰也一樣,他開始沒有聽從劉基的建議:先去對付陳友諒,結果老窩差點就讓人掏了,這是其一。其二,這場仗朱元璋贏的也不是一帆風順,前期朱元璋並不佔優,是藉助了天時才險勝了這場戰爭,倘若沒有東北風,這場仗誰輸誰贏還是個未知數,就好比你平時是個學渣,考試的時候瘋狂看了別人給的複習資料最後才考及格一樣,考完之後你也一定先長吁一口氣;差點就掛了!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兩人都是舉全國之力來參加這場戰鬥,朱元璋如果打輸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基業就會毀於一旦,馬上就會從指揮千軍萬馬的領袖變回要飯的乞丐了。這也好比你傾家蕩產去炒股,冒著是極高的風險,幸虧你最後賺回來了,不然連內褲都保不住了!


無筆史官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鄱陽湖決戰是赤壁之戰的重演。這回的倒黴蛋從曹操變成了陳友諒,他沒有汲取歷史教訓,剛愎自用,驕傲自滿,以為靠自己船高船大般多可以完勝,沒有充分估計戰局的兇險和困難。

他原本引以為豪的優勢反倒成了劣勢,狹窄的湖面不宜於展開,沒有戰略縱深和空間,反倒是船少船小的朱元璋覓得良機,利用靈活優勢,用火攻計謀一舉擊潰對手,陳友諒死於亂箭之下實在是可惜。假如陳友諒能及時調整作戰方案,是有贏的可能的,朱元璋有被全殲的風險,以後的天下是誰的真不好說。

但陳友諒性格是硬傷,團隊是硬傷,即使擊敗朱元璋,他主宰天下的機率也不會太大。


鏟史觀


確切的說是後怕,“不聽先生的話,而有安豐之行,假如友諒趁我軍之出,應天空虛,順流而下,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大勢去矣”。朱文正洪都保衛戰抵禦陳友諒大軍進攻的作用,不僅僅限於洪都,因為其拖住陳友諒的進軍步伐,從而間接保障了應天(南京)的安全。

至正二十三年,為避免張士誠對自己的勢力範圍形成合圍之勢,朱元璋馳援“緩衝區”勢力-“友軍”劉福通,當時的劉福通整個人都不好了,被張士誠所困,幾萬部隊擠在安豐,糧草耗盡,危在旦夕,而對於朱元璋的“義舉”,劉基進行了規勸,大軍支援劉福通會造成自身防禦空虛,陳友諒可能會趁虛而入。

如劉基所料,陳友諒得知朱元璋的動向後,馬上對洪都發起進攻,朱文正以區區幾萬部隊抗住了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85天之久,給朱元璋爭取了寶貴時間,城防的成功也間接保護了城防空虛的應天城,否則,朱元璋馳援劉福通,前無城池可駐紮,後方老巢被掏,那就真的“大勢去矣”,低估陳友諒,險些讓自己的基業毀於一旦,想起來怎麼不後怕呢。


古今通史


因為這是一場豪賭,雙方都帶上了全部家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