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故事: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路上賣服裝“老炮兒”們的創業故事


西安故事: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路上賣服裝“老炮兒”們的創業故事

《老炮兒》劇照 圖/@網絡

上世紀80年代初,民生大樓生意火爆的一塌糊塗,人們被票證“封鎖”了幾十年,一應需求都被壓抑著,一旦開放就如洪水一般洶湧澎湃人們買電視機、收音機、服裝、自行車、日常用品等都是搶購,一旦店裡沒貨或無法滿足時就向外延伸,讓個體戶的小店裡也陽光普照。

那段時間(1984~1985),民生北側凸出一排門面房,距馬路邊很近大約兩米,中間有個“短簸箕”房,即進深不足兩米、寬有四五米樣子的小鋪面。就是這個不足十平方米的房子,常常賣一些時髦服裝和物品令人瞠目,他的經營者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老薛。老薛中等身材,給人沉穩持重的感覺,整天叼著香菸靠在路邊欄杆上,看著人們搶購自己的服裝,一派悠然自得。


西安故事: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路上賣服裝“老炮兒”們的創業故事

那時騾馬市某服裝店 圖/@網絡


西安故事: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路上賣服裝“老炮兒”們的創業故事

我與老薛結識是跑單幫需要有銷貨的鋪面,同學黑蛋給我引薦了他。第一次是一種男式夾克衫僅40件,送去後老薛讓相公娃給我打了個收條後只問了句“你(每件)收多錢?”後得到答覆“你走吧!”,非常幹練。僅僅三天我再去時,他痛快的給我結了賬,然後追問“還有貨沒?”,他的生意由此可見。

那年冬天,西安流行一種紅色織錦緞女士棉襖,不知誰搞了第一茬送到老薛那,火的不得了,櫃檯差點被擠爆,老薛美美賺了一把。許多跑單幫的都把這裡當成服裝風向標,沒有方向時就來瞄瞄,或按圖索驥的去整一把。


西安故事: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路上賣服裝“老炮兒”們的創業故事

以前靠門店,現在靠吆喝

第二年“六一”前夕,黑蛋在廣州進了一批兒童塑料眼鏡,讓我幫他送到老薛那,這批眼鏡可以拆開再組合,很受少年兒童喜愛,上櫃就被瘋搶一空。老薛的店沒有店名,啥快賣啥、賣啥啥快,算算賬老薛比進貨的賺的還多。

就是這個很不起眼的“短簸箕”房,在那年十天一個萬元戶,可謂日進斗金。他的生意只做了不到兩年,我們的合作也沒有太多,後來由於民生大樓拆遷,老薛再也不見了蹤跡。有人說他帶著錢回老家養老了,有人說他已不在人間……此時“哥不在江湖,江湖上只留下哥的傳說……”

與老薛同時出山的還有解放路西三路至西四路之間的老趙。老趙大約八四年春節前,用自家門店的優勢佘來十卡車煙花鞭炮來賣,其陣仗擺的很大,比國營土雜店的規模都大。就是那一年,賣炮讓他的第一隻桶裡有了不菲的銀子,從此走上賣服裝的道路。


西安故事: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路上賣服裝“老炮兒”們的創業故事

以前賣服裝是掛牆上,現在是展示+體驗 圖/@網絡

與解放路上大多經營者不同的是,老趙賣服裝不是租鋪面,而是用自家的房子,這樣他的壓力比別人小很多。開始他還接跑單幫的貨代賣,後來乾脆自己進貨;初始男女服裝都賣,後來索性只賣男裝。他的店裡一水的黑、藍、灰間或橫豎格子的西服,顯得單調,但長久的堅持給解放路服裝小店做了品牌典範。

老趙比老薛小几歲,他進貨的幫手是他弟,賣貨的幫手是他內弟。內弟來自漢中,與我年齡相仿,每每去他店裡聊天時我們總能聊到一塊。90年代初,他家南邊凹進去部分的幾家門店是西安最早賣(第一代)遊戲機的地方,老趙在這時把老房子拆了蓋了新房,他的店成為解放路最整端的個體服裝店。

老趙賣男裝按部就班,甚至有些刻板,一賣20多年從不更改,直到2005年拆遷,他的男裝店才在人們的視線裡消失。


西安故事: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路上賣服裝“老炮兒”們的創業故事

這種路邊攤的形態現在已經很少了

西安市急救站在第四人民醫院對面,其北側一排門面房都是公房,由於有前後兩排,後排住戶常常在寬不足一米的通道進出,人們平時過往只感覺到它狹窄和不便,而沒有注意到它的商業價值。改革開放,讓這個窄窄的通道,變成奔向小康的康莊大道。

老楊是這個“窄溜溜”的“主人”,也是把“窄溜溜”用到極致的智者。

那年,解放路一夜之間門店大開,大家懂不懂只管賣服裝,由於跑單幫的人多,自己不用出本錢,且賣了抽成,於是服裝店連成一片。看到第一排房子搞的服裝店如火如荼,老楊心裡很是焦急,咋樣能讓自己的住房也賣服裝,他頗費周折了一番。

後來,他嘗試把衣服掛在通道兩側作為展示,引導人們進入後院,試衣、買衣在後房,為此還僱人一個門外,一個裡邊防止偷盜,結果生意超出了他的預期。開始代賣一些快銷時裝,後來由於門店缺陷不能銷售大路貨,於是老楊也開始讓自家人進貨,只要貨好就不愁賣。


西安故事: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路上賣服裝“老炮兒”們的創業故事

看到這個就想起老楊的“窄溜溜”

為了生意老楊絞盡腦汁,總比別人快一步。那些年大家賣啥門頭寫啥基本沒有字號,老楊卻在不足一米的門頭上掛上“彩店”匾額。顧客初看誤以為彩電,或賣彩票,進去方知是賣服裝的。老楊為人熱情,看人很準,常常百發百中,他“進了彩店都有彩”的說法很能籠絡人心,這種別出心裁、量體裁衣,足見老楊的與眾不同。

老楊的“彩店”幹了二三十年,用“窄溜溜”賺的盆滿缽滿,書寫著解放路的傳奇。後來兒子接了班,但生意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不管咋說“彩店”為解放路增彩,讓我記了三十多年。

解放路最北頭,解放大樓北東西兩側在上世紀1985年也是最熱鬧的地方,兩邊賣服裝的門店合計有20餘家,我與其中一部分有過交集,與路西崔家交往最甚,但要說名聲最大的卻是李家。老李(李三)家在這一塊起步早,門臉大,人緣好,許多跑單幫的回民弟兄們都給他家送貨,常常形成獨門生意,因此生意紅火每每被人說起。


西安故事: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路上賣服裝“老炮兒”們的創業故事

80年代初買服裝就像買彩票 圖/@網絡

他家北側不遠是崔家,因小六與我年齡相仿,去他家如履平地。崔家因兄弟多實行鋪面輪值,每人一年以此類推,這在當時也是一種家庭民主的體現。

崔家二哥的眼光是我最佩服的,每次他進貨或都不多但賣的好,屬於穩紮穩打型,他不圖一時之快,對行情把握很到位。二哥在弟兄五個當中資源最為獨特,他娶二嫂家就在對面!每當輪值過後,其他兄弟基本靠他處代賣,二哥卻能另立山頭。二哥進貨注重質地與品牌,對面料非常熟知,大到烤花呢、全毛,小到的卡、的綸、的確良都瞭如指掌。後來家裡拆遷,二哥還幹了幾年乾洗,在別人都不賺錢的時候,他憑著對服裝的深諳遊刃有餘,為老崔家書寫了精彩一筆。


西安故事: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路上賣服裝“老炮兒”們的創業故事

這是李家崔家店鋪所在,是解放路最後一段單店經營段


西安故事: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路上賣服裝“老炮兒”們的創業故事

此文致我們已經逝去的青春

解放路從有史以來就商賈雲集,尤其1935年隴海鐵路開通使這條路有了金街之美譽,先後有人民市場、民生市場、遊藝市場和民樂園,是商家眼中的白菜芯。解放路的經商史跨越百年,國營知名老字號不計其數,而改革開放40年個體經營者也為這條老街增添了濃重一筆。前邊說的“老炮”們是領路人,東二路口南側王長林、王長泰弟兄也同屬第一批“老炮”,後邊遊藝市場東口立人、小慄兄弟,東新街口新城分局樓下鴻禧、鴻林兄弟,東三路口大老介,東六路口老黑等與我年齡相仿的淘金者不斷湧出,在解放路這條金街上續寫著永不熄火的奮鬥故事。

解放路因為有老薛、老趙、老楊、老李、老崔、老王等先行者,為後來人做出了榜樣,我將前輩們稱之為“老炮”,是為禮敬一代敢為人先的楷模,“老炮”的示範意義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真實寫照,是一代人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西安故事: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路上賣服裝“老炮兒”們的創業故事


西安故事:改革開放初期解放路上賣服裝“老炮兒”們的創業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