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生產與造林綠化的“亂象”,是時候改變了

在一些地區,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側的農田、基本農田裡,栽植著密密麻麻、參差不齊的各種苗木,窄的30-50米,寬的上百米,隨著道路延伸。這種道路綠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稱為“行道樹”,二十世紀末叫做“綠色通道”,到了二十一世紀,成為“綠化隔離帶”。種植稀的像樹林,種植密的像苗圃,有人稱它為“苗林”。


苗木生產與造林綠化的“亂象”,是時候改變了


苗木採購訂單來了,苗木在哪兒?

說來也巧,2月24日開標的雄安新區10萬畝造林項目,稱“苗景”兼用林建設,招標樹種多、數量大,使用的一些樹種是胸徑2-3釐米的苗木,據說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降低建設成本,規劃設計了小規格苗木。

回憶2017年下半年開標的工程,如新疆園林綠化、太原植物園、德州市政、秦皇島南園等項目,大都投標使用的胸徑10-18釐米,甚至20釐米以上的大規格苗木,在微信圈裡看到的也是全國範圍內的各種苗木採購單。

大規格的苗木採購困難,小規格的苗木也不好採購。從2017年初,各地綠化工程開始增多,苗木需求量增大,採購單紛至旮來。然而,需求的苗木品種、規格與苗圃現有的產品不對路,苗木去哪兒採購?

早在2008-2010年,因籌建北京奧運會、濟南全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等,全國苗木使用量最大,造成苗木大部分產品脫銷,價格高漲。由於經濟槓桿的作用,使2010-2013年期間苗木種植面積成倍增長。2014-2017年,中小規格的苗木存圃量達到最大,成為超飽和狀態,2014年之後幾乎沒有企業再繁育生產種苗。故造成眼下苗圃中,胸徑4-9釐米的苗木最多,而工程採購的胸徑2-3釐米和12釐米以上的苗木很少。


苗木生產與造林綠化的“亂象”,是時候改變了


苗木,是一個在自然條件下呈季節性、週期性生長的鮮活商品,不可能離開自然條件,像工業產品那樣人工加班加點趕時間生產來彌補市場短缺。如果採購不到相應樹種、規格的苗木,只能改換其它樹種和規格或者不能正常施工。

政府推行的苗木定向培育,四十年過去了,仍然停留在口號中。

苗木生產以市場調節為主,苗木需求以政府行為為主。長期以來,苗木生產與需求的矛盾,從根本上沒有得到解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林業部門提出,苗木生產逐步實行定向培育,樹立“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的理念,推進良種壯苗,實行超前發展,以提供品種對路、質量優良、供需平衡、價格合理的林木種苗作為首要任務。

四十過去了,苗木生產計劃或種苗有效供給與造林綠化規劃沒有得到較好的銜接,城建部門城市綠化需要的生產週期長的大規格苗木,也沒有苗木需用計劃。無論生態造林還是城市綠化項目的苗木應用,都是以“樹種”為主,很少有“品種”或“良種”的應用,價格完全以市場調節為主,苗木缺了是天價,苗木餘了成為垃圾。


苗木生產與造林綠化的“亂象”,是時候改變了


由於苗木生產企業和苗農,沒有長期、穩定的經營方式和銷售渠道,僅憑感覺、想象猜測市場或跟風種植,很少實行苗木計劃生產,苗木產量忽多忽少。實行苗木定向培育,只是一個口號。

城市綠化設計,重視“立竿見影”的景觀效果,忽略了植物材料的來源。

無論生態造林、河道綠化,還是城市園林、地產項目的景觀綠化,設計師追求的是因地形、地貌等立地條件或創造地形進行制景造綠,服從的是甲方或政府需求的“立竿見影”的景觀綠化效果,根據甲方或政府要求,營造混交林或喬灌結合、增彩延綠、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等添加內容。

設計收費取決於應用植物材料的數量、價值和規模,側重於景觀、珍惜樹種和大規格苗木的應用,對苗圃樹種的培育、苗木生長情況不甚瞭解,往往設計的項目開工後,經常造成施工企業“一苗難求”,施工圖紙一次次變更。


苗木生產與造林綠化的“亂象”,是時候改變了


中標施工企業,牌子雖大,業務不熟,幹活的依然是農民工。

從前講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現在提千年秀林、國家大事。對於國家或地方政府重點造林綠化項目,領導重視,是責無旁貸,也無可指責。由央企、國企開展造林綠化項目,也不為怪。但是,讓修鐵路、建橋樑、蓋樓房的國家重點企業、棟樑人才承攬植樹造林項目,的確有些大才小用,開展業務不熟悉,也不專業。

儘管與綠化工程企業合作或轉包,名義上組成聯合體共同承包,其實栽樹、造林的依然是農民工。中國有句古話,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能否圓滿完成使命,還將拭目以待。

轉變思路,轉換動能

由於苗木生產的超前性、週期性與造林綠化規劃的緊迫性、突發性相悖,與其按照造林綠化規劃,定向生產、培育苗木行不通,不如根據苗圃生產的現有苗木,進行規劃設計造林綠化項目。


苗木生產與造林綠化的“亂象”,是時候改變了


英國著名生態景觀設計師詹姆斯.希契莫夫“希望景觀設計師能多關注多樣的植物培育與應用,用設計理念與選擇去指導植物培育,而不是受制於有限的植物市場”。讓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師走出設計室,欣賞、觀摩苗木景觀的同時,指導苗圃的發展。

在助推新舊動能轉換的時代,也讓苗農走出苗圃進入造林綠化現場,像培育苗木一樣管理、養護園林綠地。

有一種項目叫EPC,由設計師、項目經理、苗木生產者結伴而行,使生態、經濟、景觀林相融合,促使國家早日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

當我們步行、騎車或乘車行走在康莊大道上,看到的是路兩側一行行高大的銀杏、水杉、白楊樹,夏天綠蔭乘涼,冬天陽光明媚,還能透過樹隙眺望到遠方不同的田園風光,回憶起鄉愁,我們好像回到了孩提年代,幸福感悠然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