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做關於三農的自媒體,但是你覺得他們都瞭解三農嗎?

Camellia-X


我覺得有百分之一是技術型的,百分之一是經驗型的,百分之一是空喊型的,百分之一是湊熱鬧型的。我自己是宣傳型的,藉助晉中這個農業市,在若干知識專家和鄉土專家之間傳遞三農信息,晉中的農業產品非常之多,蘋果,梨,紅棗,核桃,老陳醋,笨豬肉,笨雞蛋,等等,數不勝數,近些年晉中的青年知識型農民代表也是層出不窮,我在頭條平臺宣傳他們為晉中三農做貢獻的事蹟材料,儘管一直升級不了優質三農領域人才,但只要為服務於晉中三農領域的工作者們鼓與呼就知足了!





企鵝在山裡


我在鄉鎮基層工作,最有發言權。

世界沒有蠢人,農民朋友一點都不笨。是自身環境約束了他們。

他們有的是力氣,也肯出力氣。但市場經濟讓力氣得來的成果,掙不了多少錢。所以現在農民種地積級性都不高了。

我下鄉進了包貧戶,他兒子一會兒就端了一盆桃子,又大又甜。我轉在房後一看,好大兩株挑樹。桃子可繁了,地上落了好多。我勸他們呀,背到街上一元一斤,也能賣兩三百元呢。包貧戶說,街上親戚多,東家一包,西家一包,賣不到錢,還白費力氣。此話到讓我語塞了。

農民朋友最可怕的是心無鬥志了,小安即富。他們不接觸社會,不關心社會,不知道社會發展的多快呀。他們隨遇而安,喂個豬,種點地,心願著自己少生病。

扶貧先扶志。一百家貧困戶就有一百種執貧的理由。農民貪心大,非常利勢和姦滑。扶貧工作真的不好做呢。

我有次下鄉,爬了上十里山路,進了一個貧困戶家,孤寡一個人,才三十多歲,洋芋都不種。門前土地全是雜草,小菜都不種。我批評他,他還有理,說打一天工掙的錢買洋芋能吃幾個月。他怕做飯麻煩,一次煮好多,下次吃一熱就行了。炒點菜就剩在鍋裡,一熱鏟碗裡吃,這樣還不洗盤子了。親愛的友人,你說這種人怎麼幫扶呢?

農民都特別自私。現在政策好,啥都等靠政府呢。有個老漢,奸的猴子一樣,來政府找我們要錢,他要買刀和掛鉤,準備殺豬賣肉呢。我去過他家,他女人手上戴了三個金戒指呢。政府又不是他媽,叫我們批評了一頓,送走了。你說若是你,該怎麼處理呢?一要就給,那他會天天來要錢的。

我還見過來找我們政府幹部要媳婦兒的。我都笑出眼淚了,生活過的如此爛包,要個媳婦怎麼生活呢?所以說窮是有理由的。

我還見了一個貧困戶,吃飯多餘的碗都沒有,早上我給了三百,讓去買些雞仔,好好放養,下午返回一看,別人打了十斤包穀酒,人都喝醉了。你說怎麼幫扶呢?

一個字,懶。懶到家了。懶的連地都不掃,一年四季不折被子。你說怎麼辦?

越窮還越迷信,有病不求醫。去燒香拜佛。唉。

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出些好方法,幫助我們,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貧困戶改變陋習,從心裡振著起來吧。


兮兒26526339


就拿我本人來說吧!我從小生在農村,在農村從事種養殖業幾十年,雖然有一些事情在腦海裡有根深蒂固的感覺,但並不代表我就完全能把自媒體做好,我個人認為,既然稱作媒體,他就包含著很多融合的東西,比方說文化程度,農業的實際經驗,科技的運用和理解,現代化的思維,互聯網技術,和對工作的執著。這些問題對廣有實際在農業單方面種植經驗的人是,遠遠不夠的,但有一些不是特別瞭解農村的朋友,她有一些先進的理念和互聯網技術,再有一些多多少少對農業這方面瞭解的情況,那他做起來比我們這些,單有生活在農村和種植技術的人快的多。

所以我認為無論做哪個領域的自媒體朋友,只要用心學習和堅持,都會慢慢及格的,最好是合生活在農村,有農村情節和種養殖各方面經驗的,和有互聯網技術,自媒體思維的人結合在一起進行合作。我覺得這樣會更好。


三姐118農家三姐


很多人湧向做三農自媒體。應該說,這是一個時代的召喚。國家正鼓勵大家回鄉創業,擴大種養植,電商賣產品。自媒體一出來,大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原來農業還可以這麼幹!


就我寫三農一個月的觀察,感覺做三農自媒體的大致有幾類人。

一,多數為較有文化的農一代,農二代,農三代,農四代。

①純粹農一代,他已老邁,家事不怎麼用他操心了,又有點文化,所以有閒心來關注三農,評評說說; ②從新中國的農村招工進城,現在退休的農一代,有錢有閒了,關心起生他養他的地方,有著濃濃的家鄉情結。

農二,農三代,出身農村,讀書出來,在城裡工作安家了的。雖然少小離家,但心仍纏繞著濃濃的故鄉情,希望家鄉的父老鄉親們過得更好。

還有些是有文化的外出打工或正在種養創業農三代,農四代,他們在尋找商機,與時俱進,想通過自媒體拓寬思路和格局。

二,真正在幹農活的農民,沒多少時間做三農自媒體。

此類幹活的農民,可能只看不寫,但閒時他們也看三農自媒體,瞭解各地農村的風土人情,瞭解農業的發展趨勢。

三,從事農業的工作人員。

比如農業局,農科院,基層農業技術人員。他們以自己的專業,解讀著國家對三農的政策,發展方向,以及希望能為三農發展提供一些專業指導。

有很多人說,做三農自媒體的網紅,是為了賣產品。我笑笑說:只要價錢公道,質量保證,只要能幫農民把農產品賣出去,只要能帶動農民脫貧致富,都無可厚非。

就象去年興安蜜橘滯銷爛掉那樣,看到農民辛苦了一年卻血本無歸,真的讓人很心疼!後來經過廣西農業廳和 ,小六,秋子他們的努力,以點帶面,幾天時間就成功把十幾萬斤蜜橘銷售出去。這樣的三農網紅,滿滿的正能量,我們還有什麼理由非議呢,是吧!



無論是哪個階層的人做三農自媒體,都有著一顆熱愛三農的心!只要能扶貧助農,只要能帶動農民發家致富,我覺得都是好事,都應得到大家的支持,畢竟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都應該支持!您說呢?


壯鄉2師姐


三農自媒體。

1:理論三農。

2:技朮三農。

3:瞭解三農,而脫離三農。

4:土生土長的三農。

5:有技朮,有理論,土生土長的三農自媒體。

以上1,2,兩種三農自媒只能做文字三農沒有實際。

3,4,這兩種只算半個三農。

5,這種三農自媒體比較切合三農,三農是一個複雜的農村理論,三農建設,三農人才,三農經濟發展,三農基礎,水利,機械,存儲,粗深加工,種子,化肥,農藥,實時播種,合理密植,土地改良,土地與作物合理配植,土壤酸鹹度測式,良種選育,植物苗期,中後期管理,病蟲害防治,自然災害防控,結食期管理,收穫。三農政策等很多問題,即是土生土長的三農人也不一定能做好三農自媒體。


土地53280


關於越來越多的人湧向“自媒體+三農”這一個板塊,我是喜憂參半,有少部分的自媒體人確實幫助到了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但是絕大部分人是想著乘著自媒體的紅利期來大賺一筆。

當贛南臍橙成熟的時候,無數的公司、主播拿著手機走進山上開始直播,當海南的芒果成熟了,又一窩蜂的湧向海南。究其本質,他們只不過是二道販子,他們憑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去找到本就不缺銷路的優質農產品產地,然後通過自媒體強大的流量來賺取比傳統經營模式大的多的利潤,產地農民的收入並不見得增加了多少。

我覺得自媒體人如果真的想在三農有所作為,一定要在農村深根下去,而不是快速的賺到利潤就走。要整合專業的團隊來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技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幫他們建立屬於自己的網絡銷售渠道,打造屬於當地農民自己的產品品牌標籤,農民作為農產品的源頭,絕對要在這整個閉環裡面做到最大的受益者,賺到最多的錢,這樣才是真心願意為三農付出的自媒體人。而別想著農民淳樸,充當一個二道販子把農民的東西低價買進來,然後炒作下情懷,高價賣出去。

自媒體+三農,不是簡簡單單的產地—物流—消費者,而是要一大批的懂農業種養殖的技術員來踏踏實實的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技能的長期過程,自媒體人可以通過自媒體的強大影響力把這些技術員做的工作展現出去,讓更多的人來投身到真正改變農民生活的隊伍當中來。




老賴做三農


哎呀你這個問題又問對人了,我上個月參加了咱們字節跳動扶貧第三期扶貧達人訓練營,瞭解到國家鄉村振興的戰略,再加上我之前就知道國家全面脫貧的決心和行動,所以我的很多作品也開始傾向於三農和扶貧領域了,可是關於三農和扶貧我什麼都不會啊,真愁人啊,但是沒關係啊,我有一顆樂觀積極陽光和善於學習的心,不會咱就學,不行咱就練唄,活到老學到老嘛,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學習,小的時候模仿大人的各種動作,神態,語言等等,到了幼兒園直到大學畢業就一直在學各種知識,踏入社會就學為人處世,怎麼樣圓滑變通,不會開車我們就到駕校學習駕駛技術和車輛的基礎知識,所以我們的一生都在學習,只是有時候是主動學,有時候是被動的學,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擁有就要付出,想得到多少就要付出更多,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這也是自然規律和生存法則。

所以對於不懂三農的朋友也包括我自己想做好三農自媒體,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學習以及大量的實踐,反思和總結才能在三農扶貧領域走上更大的舞臺,加油吧!兄弟姊妹們!



三農是指農村、農業、農民,三農自媒體應該緊緊圍繞農村、農業、農民去深挖內容。現在大部分三農自媒體只是打著三農的旗號做著娛樂的內容,或者農村簡單場景的記錄,沒有考慮內容的可讀可看性和價值意義

所以,現在大部分三農自媒體並不真正的瞭解三農的本質,更沒有把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內容深挖。

在平臺發展初期,由於內容的缺乏,先入駐的自媒體只需有內容發佈就能獲得好的推薦和播放量,對內容的深度、質量沒有很高的要求也能做起來。

但隨著不斷的自媒體人進來,內容的飽和,以及內容的同質化,受眾對膚淺生活記錄也看膩了,三農自媒體也需要創新了。




晉可農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三農自媒體,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國家支持發展三農,平臺扶持三農。在這樣的兩大助理之下,三農領域的作者開始氾濫。

三農是指:農業、農村、農民。我本人並不是農民,但是,因為喜歡,所以選擇,我不瞭解農民,但我尊重農民工,我不瞭解農業,但我喜歡農村,我之所有想做三農自媒體,是想用捕捉到的鏡頭展示農民生活,體現農村特色和人文情懷。就像馬雲說的那樣,雖然我不懂技術,但是我尊重和熱愛技術,所以阿里的技術才是最好。做三農自媒體也一樣,就我個人而言,我並沒有太多的瞭解,但這並不重要。

剛開始很多的作者在展示農村,因此他們俘獲了大批的粉絲。但是隨著自媒體大軍的逐步擴大,逐漸出現的僧多粥少的情況,很多拍的不錯的視頻都得不到平臺的推薦。反而是那些掛著三農的名字,卻做著娛樂的事情的作者混的風聲水起。從此三農變了味道,他的內容變成了,釣魚,唱歌,狂歡夜,朋友聚會,出去遊玩,就連去逛個街買買個菜都成了三農主題的作品而且播放量很高。





鄂南小偉


很高興為您作答。

成份夏雜,目標各異,這應是當前三農自媒體的基本現狀。

實事求是的評價這個平臺,從主流上分析,除了已作紅的大枷,大多都屬於敬業一族,但不乏確有不雅之作。

創辦這個平臺,主旨世人皆知,無非是利用這個現代科技信息,傳遞國家最新政策,推廣先進的農業科技,農產品價格與銷售,農村發展動態,真實的農民生活與情感,鄉土飲食文化與地域風情.....`。

作好"三農"這篇大作,說著很難,實際操作起來更難。究其原因,一是全社會的關注,重視程度欠缺,二是受到了諸多政治環境的影響和干預。三是媒體人自身主觀.上的內功不足。四是外行人在湊熱鬧。

這絕不是在汙衊當前的大好態勢,而是為了進一步提升三農平臺的形象,進而讓更多的人關注三農話題,參與,融入這場大討論,創作出喜聞樂見優秀作品,讓三農拴成一根紅線,串連起廣大地域農民的真情,編織成覆蓋全國的農心網。

回首三農走過的路,有成功之欣喜,自然會有許多不足。評估功過的人是幾億農民。哪些作品反映了農民的心聲,急農民所急,憂農民所憂,他們發自內心的讚美和支持。哪些作品解答了急迫的需求,雪中送炭,農民自然感謝不盡。有些大枷出於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為陷入困境的農民打開了市場,力所能及地把滯消轉化為暢消,助推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還有很多很多的媒體人,利用生長在農村的豐富閱歷,利用對農業技術的熟練感受,深入到民眾之中,虛心求教,傾聽他們的心願和呼聲,反映他們的實際生活與困難,真正成為了農民最知心的朋友。

值得遺憾的是,一些根本不瞭解三農,沒有一點兒農村之情,缺少鄉土味道的作品也屢屢躍入。整個作品,內容混亂,語言含糊其辭,構思和創意明顯的留於形式,簡單而乏味。這樣的作品,既不能說明農村有代表性,有影響意義的一件新聞,也沒有講明一個道理,一個疑問。類似這等水平的炒作,農民只能評價你是外行人在講內行事理,只能說你是為湊數而發表言論,因為你和農民隔著空間,隔著心想。

其實,本不應有的作品起到了本不應有的作用。作為熱忱,責任感的媒體人,都應以高度的責任心去深入民情,釆訪,編輯,錄製,擬稿,修改,整理繪篇,創成精典之作。

努力,就一定能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