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發生的17歲少年,因為與母親爭執,受委屈跳橋自殺的事,你怎麼看?

創世紀471


今天做了一天的講座,忙到剛剛。打開頭條就看到了上海少年跳橋身亡的報道,著實令人感到難過。

少年與母親因發生爭執而導致孩子衝下車子直奔橋下,毫不猶豫,毫無眷戀。他們為什麼爭執、爭執了什麼,我們不知道。但事態發展成這樣至少說明了母親在平時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沒有起到很好的榜樣作用,當孩子情緒激動時,作為母親,一開始就沒有很好地引導孩子如何進行良性溝通,情緒來了時又沒有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如何平和地釋放情緒。父母的處事方式是孩子學習的榜樣。該報道中的母親在這樣血的教訓下該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處事方式。事已至此,也希望她能振作起來,終究,逝者已逝。


糖不甜286771077



看到有人惡意編排這個小孩一定一直受虐待活不下去,這件事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有必要科普下:自殺分為兩種,一種理智型自殺,一種情緒型自殺。

理智性自殺不是由於偶然的外界刺激喚起的激情狀態導致的,而是由於自身經過長期的評價和體驗,進行了充分的判斷和推理以後,逐漸地萌發自殺的意向,並且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自殺措施。因此,自殺的進程比較緩慢,發展期較長。通常會設計死亡方式,以及如何和家人道別。即使再發生了一件刺激事件,也不會讓一個心如死灰的人有大波動,只會加快流程。

而情緒型自殺常常由於爆發性的情緒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內疚、羞慚、激憤、煩躁或賭氣等情緒狀態所引起的自殺。此類自殺進程比較迅速,發展期短,甚至呈現即時的衝動性或突發性。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覺得沒有活下去的必要,這時候人是冷靜的,淡漠的,只想著處理好一切,然後和這個世界訣別。通常會有遺書,就像前段時間打破玻璃畏懼父母責怪,然後自殺的小孩一樣,屬於思考後才自殺。

而這個17歲少年明顯是第二種情況,沒有訣別,沒有慢慢走,沒有回頭,而是跑出去,跳下橋,他那時候已經不在乎自己跳下去的結果是什麼,而是被滿心的委屈和憤怒逼得毫無理智,熱血上頭。

看到視頻裡的媽媽捶地大哭,我知道這輩子她都將活在煉獄裡,所以忍不住掉眼淚,替她,也替這鮮活的生命無辜逝去。

媽媽為什麼在人流裡停車?為什麼下車?為什麼再次上車後不走?依然停著?大概率是她生氣,對孩子講你氣死媽媽了,我活著幹什麼?不如撞死算了?不如跳下去算了。然後上車可能又唸叨:生你幹什麼?只會惹事。小孩忍受不了,憤而跳橋。

如何正確地當父母,真的該上上課了。


米悅微表情


悲劇發生,死者母親心如刀割啊。

家庭和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心理成熟好何做到呢?

一是啟迪,父母的啟蒙者角色要用好用足,當事情發生在少年身上時,少年想到的是家長的榜樣力量,啟發示範的意義。

二是給孩子最大的安慰和鼓勵。奧巴馬在《'為父之道》演講中說:能給予無條件的愛,使之如父母所願長大成人,那我們就成功了。

奧巴馬說:母親教育他,努力工作學習,為人正直,有責任心,不要急於享樂!

三是讓年輕敢於追求,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心隨所願與現實的落差是非常摧殘人的,電影《費城》告訴我們的道理:追求幸福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追求內心的想法。

要讓少年真個性,敢張揚,壓抑不是好事情,激撞更是深淵!


閒適人家


什麼問題都是有其原因:一,孩子是不是性格內向偏僻。二,孩子是不是心理壓力太大受不了而衝動。三,父母生活中是不是給孩子的壓力太重。四,父母的教育是不是本身就不對。依我看,這幾個問題可能同時存在,說到底,還是父母的問題。


振發7608



心中無苦就是樂


不是來報恩,是來討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