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八舍後尾》:百年昇平奏 靜觀江海流

巷 | 遇 | 檔 | 案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楊錦風/供圖)

地理位置

泉州市鯉城區八舍後尾

所屬社區

泉州市臨江街道新橋社區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八舍後尾巷子較小,一般地圖中未能標示,在一張寫有城南古地名的手繪地圖中,可以看到具體位置。(龔書涵/供圖)

A 地名由來

八舍後尾,別名八聖樓尾,東接車橋頭,西抵富美渡頭後,再往南折一段。因有吳、楊、蔡、陳、丁、紀、蘇、徐等八個官宦人家居住於此而得名,“後尾”二字則有八戶官宦人家後花園的意思,這裡盛行“拳頭燒酒麴”,各類洋行、國術館、南音社、竹器社等曾齊聚於此,一派昇平氣象。

B 巷子看點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八舍後尾的民俗活動(許兆愷/供圖)

八舍後尾曾是許多富商、民間社團聚居地,如昇平奏國樂研究會、泉州市搬運公司工人俱樂部、富美國術館、竹器店、妝糕人手藝店、說書茶館等,洋樓古厝,小橋流水,留下了諸多令人回味的前塵往事。

八舍後尾35號

昇平奏:

昇平氣象奏國樂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八舍後尾35號是一棟洋樓,為泉州早期南音社代表之一“昇平奏”創始地。這裡名家輩出,有陳登垣、林必坷、丁夢高、蒲井先、吳瑞德、楊雙英、陳國文等。1952年,昇平奏、迴風閣、迴風閣俱樂部三家民間南音社合併為“泉州市南音研究社”。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據楊致聰先生介紹,這棟樓是祖父楊琛淵建造的,當時楊琛淵有許多南音界的好友,在這裡交流、切磋。昇平奏原名“昇平奏國樂研究會”,這家傳統南音社團影響深遠,後來有人把昇平奏的四十二套指譜抄本帶到臺灣,成了臺灣弦管界的標準本。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踏上古舊的木梯,來到二樓,門楣上有“挹青”二字,取“收取勝景”之意,落款已不可辨。楊致聰介紹說,這棟樓當年是這一帶最高的樓,結合“挹青”二字來看,顯得熨帖大氣。樓內牆壁上則有楊氏後人修復祖業的捐款明細。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楊琛淵曾孫楊錦風是一位熱愛城南歷史的年輕人,他平時蒐集、整理不少關於八舍後尾和昇平奏的歷史資料。據他介紹,以前樓中還有時任泉州市長王今生題寫的“泉州市搬運公司工人俱樂部”12個字,用水泥築在建築立面上,可惜後來被毀,如今這12個字仍剩殘跡。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作為昇平奏創始地,這裡有獨特的建築細節。這是牆頭的戲劇人物水泥雕塑,神態靈動,可惜有部分被毀。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通過查閱大量史料,泉州當年城南百姓的生活,在楊錦風印象中是優雅閒適的,街坊們習武飲酒,閒暇時到南音社品幾曲南音。閩南有句俗語:“死死六工叉,豆乾菜脯䖳”(普通話發音為zhà,閩南古語發音為tì,“海蜇”之意,也與“茶”同音),在老輩泉州人印象中,以前店鋪夥計的三餐都是由老闆提供,夥計如果嫌伙食不好,就會說這句話,意指南音曲調比較平緩,下飯菜比較單調。但在楊錦風看來,“拳頭、燒酒、曲,豆乾、菜脯、䖳”,這種豐富而又簡單的狀態,正好體現城南富裕悠閒或勞動階級的生活趣味,在忙碌的當下,思之令人神往。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昇平奏現在雖已不在,但它的影響卻通過種種因緣巧合流傳下來。在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的國家一級作曲家楊雙智先生家中,他回憶說,由於在泉州城南長大,受到昇平奏南音前輩們的耳濡目染,他從小就熱愛音樂,後來恢復高考,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正式走進音樂的美妙世界。

南音作為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音樂,在表現形式上同樣可以豐富多樣,楊雙智開創性地將南音改編成鋼琴曲。這本由廈門大學出版的《楊雙智鋼琴作品集》,收集楊雙智將南音古譜《梅花操》《八駿馬》改編的鋼琴曲,在這裡,民族的和世界的融為一體,還有幾位博士生以此為研究範本,順利通過了博士論文。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出生於1922年的泉州南音前輩陳梅生老先生參與編撰《中國曲藝音樂集成》(蔡永懷/攝),在“南音部分”中記載,昇平奏南音大師陳武定(1861年-1937年),生於泉州的南門後山,從小在印花紙坊當學徒,旁聽南音名師丁夢高教學,竟超過許多正式學員。丁夢高慧眼識珠,傾囊傳授,陳武定遂成一代大師,1929年前往臺灣,在鹿港南音社團“雅正社”教學三年。除了開館授徒,他對南音的韻律、指法進行深入的研究,所收弟子遍佈東南亞,在各地弦友中有“南曲狀元”之稱。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這是陳武定的臺灣徒弟在演奏南音(楊錦風/供圖),老人橫抱琵琶,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這是1927年泉州昇平奏國樂研究會成員的一張合影,兩個南音樂器擔上分別寫著“愁雨梧桐”“東山絲竹”。(楊錦風/供圖)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這是一張1955年的老照片,攝於八舍後尾榕樹下渡頭。那時候防洪堤還沒建起來,楊錦風的父親楊致永和二伯楊致貴在渡頭臺階上合影留念。因為都是昇平奏後人,兩人精通多種樂器,楊致永(左)在部隊文工團如魚得水,楊智貴則曾任泉州打城戲劇團團長。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楊宅門前有一座石敢當,造型簡約寫意,曾丟失過兩次,但機緣巧合,都被楊家後人找了回來,如今用水泥澆築在石基之上,守望百年昇平奏。

八舍後尾26號

徐宅:

靜觀朝湧光接天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八舍後尾26號是一棟保存尚好的洋樓,在伊斯蘭風格的樓頂山花上,是“金光接天”四字,二樓則是“靜觀潮流”四字。遙想當年,在此樓上近觀江海,日升日落之時金光接天、潮流湧動,這八個字或為壯闊風景的真實寫照。

這棟樓建於上世紀30年代,戶主徐雨鰍曾在菲律賓大城市宿務經商,回鄉建了這棟洋樓,當時建築面積有300多平方米。據稱當年徐雨鰍女兒出嫁時,嫁妝有100多擔,還有丫鬟隨嫁,浩浩蕩蕩,氣派非凡。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一樓門楣上的“南洲衍派”,出自泉州著名詩人林騷之手,字體清朗飄逸。林騷(1874年-1953年),字醒我,又名叔潛,晚年號半邨老人,著有《半邨詩集》。清代光緒三十年(1904年),林騷與其兄林翀鶴同榜高中進士,一時傳為美談。故居有一對聯:文能安邦同捷南宮兩兄弟,句有驚天獨譽北廓一少年。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二樓大廳內是徐雨鰍的畫像,上面寫有“雨鰍徐老先生雅鑑:偉哉徐君,乘風破浪,經商異域,當仁不讓,年歲古稀,身猶強壯,子孫瓞瓞(dié,一根藤上的小瓜,形容子孫昌盛),乃天之貺(kuàng,贈送)”,再現徐雨鰍在國外經商,70歲身體康健,子孫興旺的情景。落款是蔡永年在徐雨鰍70歲時所贈,“戌寅年”對應的應該是1938年。徐氏後人如今在世界各國開枝散葉,在許多行業成為優秀人才,畫像和文字都十分寫實。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二樓房間內,移開床鋪,可以看到造型生動的精美壁畫,至今色彩鮮豔。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徐宅的曾杏娜女士展示一根彎曲的木質長杆,上面包有黑漆皮,兩端還鑲嵌鐵皮,一眼看去無法分辨是何物。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細看首尾才發現,杆尾有一孔是用來盛放煙絲,杆首有兩個通氣孔,原來這是一根造型獨特的長煙杆,整體造型樸拙,頗堪賞玩。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樓內的老物件細節之處考究,樓梯扶手、木櫃、蒸籠等,可見當年日常生活的精緻。一臺座鐘上的時間在灰塵中凝固起來。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樓內有不少老傢俱,一隻皮箱旁是一個木箱,打開這個有年代感的木箱,裡面空間設計很精巧,便於盛放不同物品,絲毫不亞於現代行李箱。

拾遺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以前八舍後尾屬於後山社,後山社有一處民間信仰所在地——後山四王府宮,臨江而建,位於江濱北路、泉州大橋與順濟新橋之間。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據後山四王府宮董事李金針先生介紹,後山四王府宮始建於清代,祀奉康保裔、玉公輔、李大亮、周銘中四尊王爺,當年這一帶發生瘟疫,民間為保平安,建起這座宮廟,祈求庇佑鄉民,香火一直延續至今。

後山社附近無山,關於這個名稱的來歷,李金針認為,當年在碼頭上,漁民們稱“岸上”不叫“岸上”,而叫“山上”,後山社的名字或與此有關。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每年後山四王府宮和民間組織都要舉行古老而盛大的嗦囉嗹民俗活動,活動中的關鍵道具龍頭,如今安放在宮內。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後山社還有一座寶海庵(許志榮/攝),坐東朝西,始建於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主祀釋迦、藥師、彌陀三世尊佛,歷史上曾多次重修,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據庵內上潔師傅介紹,現在庵內有5人,最小的只有8歲,早上4點便起來做早課。平時寶海庵上午開門,下午關門,師傅們在內誦經修行。

《巷遇·八舍后尾》:百年升平奏 静观江海流

這張老照片攝於八舍後尾附近的碼頭邊(陳鳳珠/供圖)。據附近居民朱永福介紹,這是上世紀60年代,為了響應“到江河湖海去游泳”的號召,泉州市有4000餘名軍民參加橫渡晉江的活動,讀二年級的8歲女孩陳鳳珠是這次活動最小的參與者。老照片上,當時泉州市領導、軍分區首長和泉州市體校游泳隊參加救護的人員一起合影,當時的指揮部就在如今的四王爺府宮。

圖文記者 王了

攝像記者 顏沐

實習記者 吳倩妮 饒彎

注: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臨江街道新橋社區、蔡永懷、楊雙智、楊致聰、楊錦風、楊茂盛、朱永福、李金針、龔書涵等諸位先生及老宅後人的大力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預告:下期《巷遇》將走進米鋪巷,不一樣的老巷,不一樣的精彩,敬請期待。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