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育“偽理論”誤區

讀完《糟糕的教育:揭穿教育中的神話》一書,筆者的心情很沉重。這本書封面上所標註的“顛覆:我們所認為的‘教育真理’,可能都是錯的”,其實並不過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很多人都曾經用其中的一些教育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工作、教育學生、論證觀點。比如“人類只用到大腦的10%”“孩子成長關鍵期”“學習風格”等。但是,我們信奉了多年的教育理論居然被證偽,這樣的感覺自然是很尷尬的。

《糟糕的教育》一書是由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教育學者主編,所收錄的文章作者大多是全球知名高校的教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方面的研究者。正所謂術業有專攻,這些研究者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對那些所謂的“教育真理”進行了有理有據的批判。

儘管本書中所引用的事例大多以英國為主,但是教育具有一定的共性,比如職業教育地位不如普通教育,家長熱衷為孩子選擇好學校等。因此,本書對我國的教育工作者也有啟發意義。

評價辦學要走出“偏見”

家長千方百計讓孩子上好學校,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孩子有個好成績,這一點是世界各國共同的“父母心”。書中《有“好”學校和“壞”學校嗎?》指出:當考慮到學校的社會組成差異後,我們發現,只有7%的學生考試成績歸因於他所在的學校,其他93%歸因於學校外部因素的影響。這一點似乎難以置信,然而事實確實如此,只要你去學校讀書,去哪所學校並不重要。學生的學業成績確實有所不同,但他們之間的差距非常小,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選擇學校對他們在學校取得的學術進步幾乎沒有什麼影響,而其他的一些因素可能會更顯著。不過,作者也指出,在重點私立學校,高成績學生的存在提高了班裡其他學生的成績,原因是同伴群體,而不是教學質量。

可見,學生在學校取得的學習成績,學校本身的影響不是很大,關鍵還在於學生自己。如果能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我國家長狂熱的擇校需求或許會大幅度降溫。

在很多人看來,學校按能力分組開展教學,這樣可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事實並非如此,本書中《學校能力分組》一文認為,經合組織的研究不止一次發現,進行能力分組的學校越多,學生的整體成績就越低,並且會加劇社會的不公平。作者認為,課程和教學形式的調整、學校和教師的期望、教師的專業知識以及同齡人的影響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能使能力分組對能力較高的學生有益而對能力較差的學生不利。為此,總的趨勢是反對班級之間進行能力分組。

作者認為班內分組是有積極意義的。想要更好地運用班內能力分組,應讓同齡人共同協作,因為同齡人在行為、動機以及態度上表現出帶頭作用時,這些方法就能提高所有學生的學習成績。我們國家在義務教育階段倡導均衡分班,不分重點班有助於促進教育公平,是一個好政策。

開展教學要避免走“極端”

這本書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比如傳統主義教育和進步主義教育、非正式教育與正式教育孰優孰劣,計算器和計算機對數學的影響等。

在《傳統主義教育VS進步主義教育》一文中,作者把傳統主義教育者視為傳播者,把進步主義教育者視為發現者,把界於兩者之間的教育者視為聯結者。作者認為,極端傳統主義或是極端進步主義教學,對教學質量的影響不大。學生從步入社會開始就業起,就需要掌握知識和常規能力,而教師的問題主要是要找到一個更為合理的中庸平衡點,把知識和技能聯結起來,建立全面複雜教學系統的模式,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可見,教師扮演好聯結者的角色非常重要。

在《非正式教育優於正式教育》一文中,作者提到,現在很多人在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爭論上,焦點在於關於一種形式或另一種形式內在優越性的主張。所以,有很多人指責校內的正式教育不好,主張校外的非正式教育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英國教育標準辦公室的評論比較客觀:當計劃和實施都很好的情況下,校外學習對提升標準和改善學生個人發展、社會發展和情感發展貢獻良多。這個評論的潛臺詞背後,就是一些學校沒能成功領會戶外學習能給學生帶來什麼。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要趨向協作而非競爭。

現在,我國正大力推進研學旅行,這樣的校外學習模式是對校內教育的一種補充。加強對研學旅行的研究,讓學生在校外的學習中有更多收穫,是非常有價值的。

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心算這一基本技能,很多數學教師限制低年級學生使用計算器。這一點,英國也有類似的做法,甚至教育部部長還發過計算器禁令。在《計算器壞,計算機好》一文中,“計算器經常被視為學生計算能力低下的罪魁禍首,而計算機則被視為改革教育的天降神兵”,這樣的觀點被作者的研究證明是錯誤的。作者指出:提升數學課的一個好辦法就是把科技設備的使用視為課堂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的確,無論是計算器還是計算機,都是工具。如何把工具用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考量著教師的教育智慧。

促進學習要避免被“誤導”

在“學習者”這一章節,本書所探討的一些教育神話,對於我國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都很熟悉,比如說左右腦理論、多元智能、學習風格等。

在《左腦、右腦、大腦遊戲和遊戲袋:教育中的神經神話》一文中,作者就“我們僅僅使用了我們大腦的10%”“有些人是左腦思考者而有些人是右腦思考者,每種人都需要一種不同形式的學習指令”“在學習提高時期大腦的發展存在關鍵期”“大腦訓練能夠促進學習”等“神經迷思”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可以讓我們走出以往的誤區,也避免自己成為這類神話的傳播者。

在《從固定智力到多元智能》一文中,作者認為,許多在學校工作的多元智能支持者已經不加批判地使用該理論並設計了一些混亂課程。作者指出,多元智能作為一種選擇,它的合理性是沒有證據支撐的。所有的心理測量和共同經驗表明,一個人的特殊能力都是以一種共同的一般智力因素為基礎的。但現實中,不少人認為這些特殊能力之間是完全獨立的,這樣就不客觀了。作者認為,在一般智力處理器支撐下的特殊能力構成了一個階級模型,它提供了到目前為止最合理的人類智力結構。一般智力是能夠通過合適的課程干預得到提升的,提升學生的一般智力應該是從幼兒園開始的。

本書還對學習風格的濫用進行了批判,建議不要隨意給學生貼學習風格標籤,並指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將學習風格評價投入普通教育實踐是可行的。因此,我們也要避免步入同樣的誤區。

《糟糕的教育》是一本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閱讀的好書,可以更好地對原有的一些教育理論進行梳理,引發深入思考,並讓自己進一步形成批判性思維,加強教育的定力。這也說明,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多關注教育的最新研究,尤其是腦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讓自己不再被教育“偽理論”所誤導。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教科所)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5日第10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